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尋找國產耳機

命運的天平會傾斜,但隻留給了那些有能力的人。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文/胖橘

編輯/皮爺

在雷軍找上他之前,謝冠宏一度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012年10月的某天,50歲的謝冠宏被解雇了,這意味著他將在這個不上不下的年紀重新謀一份生計,焦慮和沮喪再次瞄準了這個知天命的中年人。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幾天后,比他小7歲的雷軍便向他拋來了橄欖枝,邀請他成為小米第九位合夥人,全力打造小米的耳機業務。

事實證明,命運的天平一度會傾斜,但隻留給了那些有能力的人。

第二年年底,小米活塞耳機銷量已達到了100萬條,隨後,號稱“年輕人的第一款圈鐵耳機”問世,99元的小米“圈鐵”耳機風靡一時。

這是過去幾年國產耳機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

國產耳機三部曲

1983年秋天的一個上午,深圳市委宣傳部宣傳科的年輕人段亞兵騎著自行車,穿過正在建設中的深南大道,來到也在建設中的上步工業區,看到的是一片塵土飛揚的工地。這片正在被開墾的處女地,就是華強北的雛形。

也正是在這裡,國產耳機的大幕被徐徐拉開。

改革開放給“小漁村”深圳送來春風的同時,更是讓電子製造業嗅到了萌芽的氣息,各類電子加工廠在這裡落戶,其主要代加工品就有耳機。

但代加工品工序重,獲利少。於是,很多不甘於隻做代加工品的國產廠商,開始謀求變革自建品牌,掀起了國產耳機第一波創新熱潮。

首批自建品牌當屬以達音科DN-S01為首的中高端產品。成立於1990年的達音科,定位高端精品,重視技術研發,現是全球最大的OEM ODM耳機廠家之一。

BD005款耳機一度在2017年獲得日本銷量亞軍,但在國內知名度較小,銷量寥寥。

事實證明,並不是所有耳機都是如此幸運,在達音科穩步發展的同時,和它同期的大部分品牌都紛紛折戟。

ECCI不見蹤影;DUNU一向不溫不火;阿思翠、宇音也如曇花一現……還有一些廠商依靠變相模仿和改造其他品牌,只為求得生存。

由於核心供應鏈缺乏,研發實力難以達到,多數廠商皆因新品斷代而止步,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不了了之。

就這樣,代加工轉自建品牌的第一條路被牢牢堵死。

直到2010年,賈伯斯重新定義手機的第四年。

這一年iPhone 4重磅發布,顛覆了舊手機的多項傳統設置,一舉奠定了智能手機先驅的地位,而在發布會現場,令人注意到的是,和手機同步發售的,還有iPhone 4配套耳機。

也正是因為它,國產耳機市場再次重新獲得一絲曙光。

彼時國產手機廠商仍處於模仿的階段,但仍然還是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耳機行列,小米、魅族、華為紛紛推出與自家手機配套的耳機。

一時之間國內市場出現了大量的國產耳機。

之後,便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謝冠宏充分發揮自己在富士康十年的硬體經驗,帶領小米耳機拿下一個個榮譽。

小米與1MORE打造的活塞耳機,從某種意義上也創造了國產耳機的新模式,在劉徳領導的小米生態鏈輔助下,小米活塞耳機創造了4年銷量4000萬條的戰績。

謝冠宏打造了小米耳機的榮譽,而小米耳機也成就了謝冠宏的後半生。

在小米耳機捷報頻頻的時間裡,國產耳機還有一股力量異軍突起——FIIL

FIIL是著名音樂人汪峰在2015年自建的品牌,CEO是前華為榮耀副總裁彭錦洲。

和“被罷職”的謝冠宏不同,見證了榮耀手機三年蛻變的彭錦洲並沒有選擇安逸享受成功的果實,在45歲時毅然辭職,加盟FIIL成為創業公司CEO。

明星效應加上實乾家的頭銜,FIIL名聲大噪。

FIIL定位於中高端耳機,目標閱聽人為有購買力且追求高音質的發燒友,但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每年上千萬元研發費用,對當時的國內市場而言,這款耳機並沒有足夠的溢價成本讓人們買單,儘管耳機發燒友為數不少,但面對幾千元的耳機,大多數粉絲也只能望而卻步,迄今為止共計銷售10萬多台。

縱觀國產耳機早期的發展史,可以概括為三個發展階段:代加工轉自建品牌,傳統硬體廠商擴展,音樂行業大V跨界。

個體終究是想從前進的時代中窺得一角向好的契機,但嚴絲合縫並不是每個人的終局,摸索中前進,個人與時代的碰撞不斷上演。

國產耳機輸在哪?

中國擁有最大數量的消費人口,但耳機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佔據,中高端基本被德國、美國、日本的品牌把守,如AKG、森海塞爾、鐵三角、索尼、Beats等,國內廠商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分羹搶食。

究其原因,技術和價格是其本質問題。

1.技術壁壘突破難

國內耳機核心技術還是與國外大牌稍顯差距,“世界工廠”的美譽終究沒有帶來高額利潤,一定程度上還約束了國產品牌的擴大發展。

國外耳機品牌起步早專業度高,在用戶心中留下持久的品牌印記。森海塞爾、鐵三角、AKG、KOSS、拜亞動力等等,在十幾年前就擁有自己的主打系列產品,並已經進行量產收獲眾多忠實發燒友。

2.價格戰消磨品牌

國外耳機品牌產品定位高,價格少則幾千動輒上萬。而國產品牌大多都是在近幾年興起的,為了佔據用戶市場,產品定位遊走中低端區域,價格在幾百到幾千不等。

“200元產品擁有2000元產品的80%水準”,沒有了品牌優勢的國產耳機往往用性價比作為標榜自己的優勢。市場佔有率是提升了,但同時相應損失了品牌調性。

品牌定位致使國產耳機未能被國人認可,而行銷不足更是給原本知名度不高的國產耳機雪上加霜。

“我們本來有著更高的預期,希望半年銷售在10萬台以上,因為對產品本身表現很有信心,相比國外品牌同規格的產品,也有30%以上的價格優勢。但是,我們低估了傳播的難度,沒有將產品特色有效傳遞出去。”彭錦洲曾感歎道市場的不公。

3.行業原罪

耳機行業的小眾決定了其市場的狹小,同時也意味著市場格局的變化微乎其微。

就單純的耳機行業而言,森海、Bose等幾大國際聞名耳機廠家,儘管經過多年的累積,但與其他硬體行業相比還仍差距甚遠。

耳機行業門檻低,毛利低,所以多數耳機品牌並不僅僅依賴耳機收入,索尼也是採用多元化布局才達到如今的地位。

客觀來說,起步較晚,發展不足的國產耳機品牌,在不利好的市場氛圍下,從傳統的角度來看,若想碾壓國外品牌還很艱難。

未來可期

但在第三波技術浪潮下,國產耳機似乎迎來了新的方向。

在2018年的CES上,Google、AKG、Sony等公司紛紛推出自家智能耳機,出門問問、咪咕、科大訊飛等國產廠商也相繼推出無線智能耳機產品。

據捷孚凱市場谘詢(中國)有限公司發布的《中國智能耳機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智能耳機2018年市場零售量將達到50萬,智能耳機有望呈現規模性增長。

FILL CEO彭錦洲說:“耳機未來的方向是無線化、智慧化、場景化,耳機從發明到現在一百多年,作為播放設備主要功能沒有太大的變化,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賦予其更多的智能、互動功能,更方便地獲取音訊”。

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延伸,硬體智能化成為目前數位產品不可逆轉的趨勢。Apple watch引爆智能穿戴設備風潮,雖然在去年經歷了短暫的沉寂,但今年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熱度或將再次被點燃。

繼智能音箱、智能手錶之後,智能耳機被視為智能穿戴設備的下一熱點。

3.5㎜的耳機插孔設計被去除,象徵著耳機無線時代的到來。隨著藍牙技術升級、芯片方案多元化、手機結構變化、系統支持等多方面技術的發展,TWS(True Wireless Stereo)耳機生態圈日趨成熟,耳機應用場景也更加多元化。

藍牙+降噪+通話+智能將是未來國產耳機的發展方向,在新時代的耳機割據戰中,國產耳機若能抓住技術痛點,搶先推出智能新品,或將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來看,這似乎是最好的時機。

一個時代,一曲離歌。

無數的碰撞,無數的摸索,無數的創新,共同構成了國產耳機激蕩回腸的二十年。

也正是因為這些點綴時代的人,國產耳機才會不斷機甲狂潮出新的可能。

過去,現在,將來,概莫如是。期待下一個二十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