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了解這些診脈常識,讓你避免成「庸醫」

常常聽說中醫先生看病都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並稱「切而知之謂之巧」,不難看出,學會切診是需要一定功夫的,甚至是需要先天稟賦的天然加成才能夠學會這門技藝。而王叔和曾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體現了脈診學習和實踐的難度。

故而許多人們在學習中醫知識時候,雖歷經辛苦,卻最終由於難於察覺脈象,最終也不過只是淪為一名庸醫而已,如此看來診脈看病卻是一門「技術活」。也只有掌握脈診的常識,才不至於成為一名庸醫。

《黃帝內經》認為「診法常以平旦」,因為清晨「陰氣未動,陽氣為散」,而且運動量不大,還沒有進食引起寸口動脈的波動,因而最適合用來辨別疾病。現在我們也常常能夠看到,許多具備優越條件的中醫診室都是布置得相對幽靜,並只是設置一個上午的候診時間。不過,在面對大量病人的門診等的環境中,我們也不能只是拘泥於只在「平旦」診脈,凝神靜氣,同樣能夠分辨出患者的相關疾病。

但在診脈的過程中,有兩點常識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如何下指診脈,這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還有就是「舉按尋」的手法,這個其實也對診脈有著重要意義,但是也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掌握。

1.如何「布指」

要想學會切脈,首先就要學會「布指」。儘管我們許多人曾經看過中醫,知道切脈的大致位置,不過還是需要向人們介紹一下三指是如何布指。通常來說,醫生多數是選擇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來布指。待患者輕輕將手腕放置於壓枕後放定,我們先用一手中指輕輕搭在掌後高骨中,也就是橈骨莖突,然後其餘兩指自然平放於其上,細心感受橈動脈搏動。

2.舉、按、尋法有門道

如果並不了解診脈方法的人在初次接觸脈診時候往往會感到困惑:明明只有一部橈動脈在搏動,為什麼那些醫生們卻能夠說出那麼多問題,診脈看病是否有什麼小技巧?答案是卻是有的。寸口切脈法並不只是單純的一個搭脈而已,在切脈時候,最常用的就是三部脈「舉」「按」「尋」三法,用手指輕輕搭在脈搏上感受搏動稱為「舉法」,而用力依次加重,直至推筋著骨而得者則為「按」「尋」,同時在指力變化的同時還有指法如單獨按一脈和統括按全部脈象的相關變化,需要耐心體會。

掌握了以上的診脈辦法,其實還是遠遠不夠,診脈候病本就是一個「以表度裡」的認識過程,根本不可能用直觀可見的辦法來展示供後來人學習,因此世人在學習脈法時候總是會發出「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慨,不過長期有目的的學習,對於切脈診病技術的長進卻是有重要意義的,需要善始善終。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千鍾粟,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