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樣是「盲試」肺癌靶向葯,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

作者:肺癌康復圈

我們都知道,在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前,需要做相應的基因檢測,針對基因檢測的結果選擇適合的靶向藥物。但是數據顯示,在中國的肺癌患者中大約有50%的患者會產生EGFR敏感突變【1】,這就意味著有一半的患者沒有靶向葯可吃。這部分面臨患者「無葯可用」的患者,經常問的問題通常是:「我能盲試靶向葯嗎?」

「盲試」在肺癌患者的群體中一直備受熱議,在覓健平台上有不少覓友相互討論著關於盲試藥物的經驗。@覓友老爸加油!2記錄陪父親抗癌的過程中,我們就看到盲試成功的經驗,醫生預判只剩3個月的生存期,在家屬的努力「盲試」下,目前已經兩年半了。

盲試是指腫瘤患者,在不進行基因檢測,或檢測後沒有合適靶點時(即野生型,沒有敏感突變),服用靶向葯的情況。

因此對於盲吃靶向葯的人群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做基因檢測,而選擇直接服用靶向藥物的人群;

另一類是做過基因檢測,但檢測結果為陰性(野生型,無敏感突變),依然選擇靶向葯治療的人群。

但「盲試」藥物真的可取嗎

肺癌靶向藥物隻對產生對應突變的患者有效,而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而言,大約50%左右的患者易發生EGFR基因突變,大約5%左右會發生ALK融合/重排,大約3%發生ROS1融合突變。

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只有攜帶了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在靶向藥物的作用下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需要在確診後儘快進行基因檢測,「對症下藥」,才能收穫理想的療效。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FDA)規定,醫生開具靶向藥物處方前必須為患者做基因檢測;在中國雖沒有強製的要求,但在藥物說明書上有明確指出藥物的作用靶點。

例如:泰瑞沙的說明書中明確標明:「在選擇使用本藥物治療的患者,必須經檢測存在EGFRT790M突變類型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盲試有效的情況,存在以下幾種可能:

1、沒有做過基因檢測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突變,部分的患者其實本就是敏感基因突變人群,選擇的靶向葯剛好是針對他突變基因的藥物,因此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情況,就相當於拿自己的生命在「賭一把」。

2、另一方面現在的基因檢測技術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檢測手段無法保證100%的準確性,可能會出現基因檢測假陰性。在臨床上,基因檢測通常有以下三種方式:術中腫瘤樣品、穿刺活檢樣品、「液體活檢」(血液、胸水等),但無論哪一種檢測方法,尤其是液體活檢,都有可能出現假陰性,這部分患者「盲吃」有效,但其實他們也存在基因突變。

3、還未被發現的抗癌機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腫瘤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各種新的診療技術,藥物層出不窮,但腫瘤對人類來說還是一個浩瀚的宇宙。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機理狀態。對於部分盲試藥物有效的患者,他們的身上是不是有特殊的抗癌機制,我們目前還無法確定,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疑惑會一個個被揭開。

如果不進行基因檢測,盲目地使用靶向藥物,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的時間。錯用靶向藥物,可能導致延誤治療、最終加速病程惡化。

一般情況,基因檢測周期約為7-10個工作日,患者手術後,也需要兩周左右時間等待身體恢復,再進行下一步治療,因此,可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等待檢測結果。儘早進行基因檢測,便可儘早制定治療方案,及時應用於臨床治療。

為了更好地解決患者因「無葯可用」而去盲試靶向葯藥物的現狀,科學家們正在做出努力,他們發現如果能夠更加全面、精細地檢測出基因突變的靶點,就會機會讓更多的患者使用上新研發的靶向藥物。

這項國際多中心的大型「籃子試驗」(I-PREDICT, NCT02534675)研究在《自然-醫學》上發表,證明了綜合多靶點治療可以讓「狡兔三窟」的腫瘤無處可逃。

從化療到針對某種特定基因的靶向藥物,腫瘤治療的方式從大範圍殺死細胞到精準殺死癌細胞的變革,這使一大部分患者獲得疾病緩解,有效延長了生存期。

然而到目前為止,常規的靶向治療是基於單一的分子匹配來進行乾預的,這就相當於隻堵住了腫瘤的一個「漏洞」,且逃不過耐葯風險,這樣的治療對於患者而言還沒做到真正的「個體化」。

因此,腫瘤的精準治療可能正需要測定多個藥物靶點,為每個患者定製組合式的多靶點藥物。目的就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從新研發的低副作用藥物群中獲益!

而「籃子試驗」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多種分子檢測,包括二代基因測序(NGS)、轉錄組分析、蛋白表達分析等。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尋找到具有多態性的腫瘤基因,就是腫瘤的「漏洞」。這些腫瘤特異性基因成為潛在的多個治療靶點,也就是說「籃子試驗」找出了每個患者身上的腫瘤「漏洞」,且對症組合用藥。

在大規模篩選過程中,一般每個患者都能發現十幾個備選靶點,每個人的用藥方案都不一樣。對每個人的治療靶點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得到針對個體的用藥組合方案。

↑ 83位患者中73位檢測到至少一種基因靶點,其中免疫檢查點(IC)和MAPK途徑最為常見,對於有多種腫瘤基因表達的患者就可以將多種靶點藥物組合起來使用

來看具體數據:

在隨訪10.8個月後,人們發現:73位存在藥物基因靶點的患者裡,30%可從組合用藥方案中獲益,其中1名患者腫瘤完全消失(CR)、16名患者腫瘤明顯縮小(PR),其他患者疾病穩定超過半年。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

1、患者的藥物靶點越多,有效率就會越高。譬如,多靶點表達組聯合治療的臨床獲益率可達50%;低靶點表達組臨床獲益率為22.4%;

2、多表達組的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PFS)是低表達組的2倍以上!基本上都能達到半年以上;

3、低靶點表達組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為3.1個月,多靶點表達組由於使用了多種分子靶向葯使PFS提高到6.5個月。

↑ 無進展生存期分析曲線,低靶點表達組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為3.1個月,多靶點表達組由於使用了多種分子靶向葯使PFS提高到6.5個月

這項試驗表明,隨著科研技術的進步,基因靶向藥物的精準治療將越來越完善,針對不同患者出現的多突變基因,可以定製多靶點治療方式,用腫瘤藥物堵住基因的多個「漏洞」,讓患者受益。

回到前文提到的這個問題,在目前基因檢測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患者選擇盲試藥物真的可取嗎?

1、在未做基因檢測的情況下,不推薦盲試,一定要做基因檢測。

2、基因檢測無靶點的情況下,由於盲試效果未知,僅作為其他治療方法均失敗後的嘗試療法。

3、覓友們如果沒有沒有任何選擇,想要盲試靶向藥物,建議諮詢醫生進行專業的評估,並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藥物,避免多走彎路。

希望每位覓友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責任編輯:覓健科普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