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知識為想象力插上翅膀~

前不久,良渚古城遺產申遺成功。

可能讓更多人高興的是,良渚文化距今約五千年上下,與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正好契合。不過兩者的算法並不相同,只能作為吸引眼球的話題,並不是嚴謹的用法。

究竟何為文明,達到怎樣的高度才能算作文明的開端,也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我對此幾乎沒有任何可信服的話語權,但是可以聊一下我熟悉的領域。不過這些動輒五千年、七千年的文化一直,討論服飾幾乎是不可能的,勉勉強強能討論一下紡織技術,由此去窺探一二。

7000年前的骨與木

越是早期的織機,起構造越是簡單,詳見《織機入門:用快遞盒做一個“原始織機”》。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出土的時候就會化整為零,成為一件件令人疑惑的人造工具。

如果經常去博物館,就會發現有一些文物的命名是寫成X形器,而不是直接定名為具有用途導向的名字。其實在《歷史的“名”與“物”:你的名字,是最短的謎題、》裡已經側面提到過了,絕大多數文物重現於世界,都是“赤裸裸”的,而不是像遊戲裡那樣自帶說明的,這就需要學者們根據自己的認知去給他們一個名字。

我們所能看到的名字很多時候其實只是識別它的符號,因為並不是所有學者都這樣認同的。比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需要被命名為“骨匕”的出土文物。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 浙江省博物館

它們其實是一類骨製的長條扁平狀的工具,尺寸大小不一,甚至形態上也有很大差異。宋兆麟先生就認為這其中有一些應該是踞織機中打緯刀。

什麽是打緯刀呢?

在織布過程中,緯線需要被緊密而均勻地排列。這就要求每根緯線被織好以後需要施加一個壓實它的力量,一般就叫做打緯。打緯的工具很多,打緯刀是其中比較便捷的一種。

黎族踞織機,箭頭所指即為打緯刀 / 網絡

相比踞織機的其他部件只是一些粗細不同的木棍,打緯刀的形體比較大,也具備一些特徵,不容易腐朽也相對容易辨認。所以在辨別中會被著重提到。

下圖的木片,其實和骨匕類很相似,卻被定名為木機刀,也就是打緯刀。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機刀/ 浙江省博物館

還有一種在新石器文化遺址裡常見的四孔石刀,國家博物館的介紹寫著是儀仗用器,但是宋兆麟也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打緯刀。

新石器時期四孔刀 / 國家博物館

在浙江博物館官網公布的河姆渡文物中還有幾件就被認定為與原始織機有關,但是在普通人看來,它們顯然長得很普通了,很難看出與織布機之間的關聯。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分經軸/ 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絞紗棒/ 浙江省博物館

除了這些,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一些有齒的工具,也可能是一種打緯工具。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緙絲演示中,師傅手裡會拿一個梳子一樣的工具,用於緊實緯線。這種齒狀工具的打緯原理就與此相似。

緙絲 / 國家地理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台提供給公眾號創作者的變現方式,根據瀏覽和點擊會產生分成補貼給作者。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每個人都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擾,請多包容。

5000年前的玉石

時間從河姆渡文化時期走到良渚文化,離我們依然很遙遠。良渚文化中的玉,是很有名的,在反山出土的一組玉飾件就被認為可能是織機的殘留。

比起我們前面提到的河姆渡的木片、木棍,良渚織機給我們留下的“殘影”更為模糊難辨,因為它看起來只是安裝在兩頭的裝飾物,所以才被叫做端飾。

反山M23出土的玉飾件 / 《反山》

它們正好是彼此對應的三對,出土的時候依次疊壓,並且相距35厘米。

反山M23玉飾件出土平面圖 / 《反山》

很顯然,這應該是被完整掩埋但中間連接件腐朽以後的樣子。問題就在於,連接後的樣子應該是什麽?

當時的發掘者就認為,這應該是紡織機的部件,因為出土的墓葬正好是一座女性墓。後來趙豐先生(書單見《首期書單:重讀錦繡中國的千年文明,不如就從趙豐的書開始》)又專門對此進行過複原。

趙豐複原的良渚織機

一台普通的腰機 / 網絡

儘管對於玉飾件可能屬於織機的共識很多,但是這些飾件究竟是織機中哪個部分的端飾,就又不好說了。大約就好比,紅頭髮的大概率是韋斯萊家族,但是具體是兄弟裡哪一個又不好辨認。

按照趙豐先生的看法,那對每個又分別是兩塊拚起來的151和152最沒有疑義,應該是一個卷布軸。因為讓織好的布卷起來,一般會用兩根棍子夾起來卷,而這一對正好有一個錯縫,卷起來的時候應該更為順暢。

反山M23出土玉飾件151-152 / 《反山》

黎族踞織機,箭頭所指即為卷布軸 / 網絡

其他兩對可以推論的答案就比較多了,原因還是在於原始織機的構件少而簡單,除非特徵極為明顯,否則是很難一錘定音的。

但這些玉飾件必然就是一台織機麽?顯然也不一定,畢竟考古給的線索是有限的,只能說從織機的角度去解釋它,它還是通順的。但是世界上完全有可能存在另外的解釋通順的答案。

2000年前的名場面

如果我們需要更確實的答案,完整記錄的紡織場面當然是最好的證據。於是時間又一個大跨步走到了兩千年前,凝固在雲南貯貝器上的微縮舞台。

在幾件青銅貯貝器上,清晰可見使用踞織機的場面,甚至與如今那些依然保留的地區對比,竟然一般無二。

古滇國青銅貯貝器上的紡織場面 / 網絡

現代一些民族保留的踞織機 / 網絡

這就是3D立體影像記錄啊!

在此之前,其實出土過比河姆渡、良渚文化更為確鑿的織機部件,比如東周時期的靖安大墓裡就出土過不少織機冥器,實物複原以後是可以用的。

靖安大墓出土紡織機冥器 / 網絡

靖安大墓G4的織機複原 / 《成是貝錦》

在現代保存的腰機使用示意圖 / 網絡

你會發現,單一的文物,或者單一的3D立體場面,其實都無法構成歷史的真實面貌,但是他們在一起就能一點點開始解密了。

小結

本文其實是想討論一些關於文明起源到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們現代人去探索古代的過程。

紡織不僅僅是服飾的基礎,對於中華文明,乃至世界上許多文明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我們如何從有限的考古信息裡,去找尋答案,又不至於陷入一些自我感動的陷阱,也是很重要的。

這裡面的關於河姆渡、良渚的織機部件,其實也有不少學者是抱著謹慎的態度。包括靖安大墓的冥器,前不久也有朋友跟我討論那個為什麽不能是頭飾,畢竟西王母頭飾就是織機部件樣式的。

歷史的答案,總是玄之又玄,且引人深思。

這篇大概率是沒啥人愛看的,大家愛看影視劇分析多一點,但有些並不算很難理解的東西,也想淺淺的寫到。其實,文物除了能證明我們曾經有多輝煌,還能告訴我們輝煌的實質到底是什麽。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感謝大家的多年支持,

我的書已經出版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