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2種布施:舍財施物 為何卻果報微微?

《五台山在線》全體義工給您拜年了!

文/清心

《大集經》中說,八種布施障礙大乘:

“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菩提心。複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怖畏而施。複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所謂大乘就是成佛之道,究竟之道,無上之道。這八種布施之法是:

1、不能樂惠施

所謂樂惠施就是使受施者得到快樂與實際利益。而是專門挑選出自己認為是好的福田、優良的福田。對於真正需要救濟的眾生,自認為不是好福田,不想去布施。

2、施已生悔

布施之後,有心生反悔。比如,布施完畢,就覺得布施的太多,布施的對象不合適等等引起內心的悔意。

3、施已觀過

布施之後,思惟受施者的過失。

4、不念菩提心

菩薩布施是為了自利利他,救渡眾生脫離苦海,與眾生一起證得菩提,成就佛道,這是最終的目的。如果布施的目的不是發自於菩提,就是不念菩提心。

5、為欲而施

布施是為了得到某種欲望,比如為了勝過某人,得到某種利益等等。都是為欲而施,而不是為了受施者脫離苦難、得到快樂。

6、為嗔而施

布施者心生嗔奎,嫉恨某人,比如為壓倒他人而去布施。

7、為怖畏而施

因為擔心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或者擔心被侵害,就趕緊去布施,以求得心裡安慰或神靈保佑,或者他人的加持。

8、為癡而施

布施與慈善並非等同,布施同樣需要智慧、需要正確的發心。隨意舍出,也並非如法布施。

9、不至心施

布施之前需要發心,發至誠之心,一心為了眾生離苦得樂,脫離苦海。而不是三心二意,心有疑慮地去施捨。

10、不自手施

自己本來能親赴現場去布施,但是懶得動身,故意安排他人去辦理。

11、不現見施

布施者明了佛陀苦集滅道等聖諦而去布施,外道人也去布施,但是布施之發心與佛弟子截然不同。

12、輕慢施

對受施者有輕慢心,鄙視心,儼然自己就是一位救世主,而不是用一顆平等心、感恩心去布施。

《優婆塞戒經》中說,要遠離八種布施:

“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吝。複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詈。”

13、破戒施

布施之物來源非法手段,比如盜來的、殺死眾生所得等等財物去布施,就屬於破戒施。

14、疑網施

布施的時候心懷種種疑慮,比如,布施後有無果報、受施者是不是持戒或真的缺衣少食等等疑問。

15、邪見施

布施者邪見非常嚴重,比如不信因果,不信佛法,自己辛苦所得為何要白白給人,只是用布施之物換取更大的利益。

16、慳吝施

布施的時候,左思右想,捨不得,送給他人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慳貪心非常重。勉強布施後,心痛不已。

17、布施時選有德無德

布施的時候,受施者有德就多布施,受施者無德就少布施。

18、布施時說善惡

布施的時候,給受施者指出善惡,讓受施者接受自己的教育。

19、布施時擇種姓

布施的時候,將受施者分為三六九等,分別去布施。而應該不分層次、地位、高下、先後,一律平等去布施。

20、布施時輕求者

對於受施者不能有絲毫輕視,他們是自己的福田,要尊重受施者的人格,與自己平等無二。

21、布施時惡口罵詈

布施的過程中,對受施者或任何人,不能說三道四,甚至辱罵。

《優婆塞戒經》中佛陀繼續說道,還有三種情況布施無法得到勝妙的果報:

“複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22、先多發心後則少與

發心布施的時候誇誇其談,真正布施的時候則大大縮水,實際布施大打折扣。發心布施的新聞發布會上,心量很大,實際給予的時候卻少之又少。

23、布施時心不平等

布施的時候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自己就是受施者的衣食父母,不能把受施者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眾生。或將受施者分為親疏遠近、高貴低賤。

24、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布施之後,有反悔了,悔恨自己或他人。

《優婆塞戒經》中還說,有八種布施不能成就上果:

“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讚歎。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25、施已見受者過

布施後還要觀察受施者的過失、修行好壞、作風怎麽樣等等。

26、施時心不平等

布施的時候,心裡沒有一顆平等之心,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27、施已喜自讚歎

布施結束之後,自我讚歎,到處顯示自己的功德。

28、施已求受者作

要求受施者接受布施後為自己服務。

29、說無後乃與之

先說自己沒有布施之物,結果心一動又給予受施者。心口不一,或口說妄語。

30、施已惡口罵詈

布施後對於受施者由惡口辱罵,比如,給了東西後,謾罵受施者是一群窮鬼,賤貨。

31、施已求還二倍

布施給他人後,還要求受施者加倍奉還。

32、施已疑心

布施之後,疑慮重重,擔心受施者是不是把布施挪作他用,受施者是否持戒,受施者是否真的是修行人,受施者是不是真的缺少物資等等。

總之,布施需要智慧,需要我們一步步按照佛陀的教誨圓滿布施。有人認為,只要做善事就會有好報,心誠則靈,不需要那麽多條條框框。

比如,同樣是布施,得到的果報為何是這樣?以《大藏經》所說為例:

一個人布施之後又後悔,或者用非法之物去布施,則自己得到的財物總是損耗的很快而無法聚集。

用惱害眷屬得到之物去布施,未來得到報身雖好,卻多疾苦。

不先供養父母,反而惱害妻兒眷屬,令他們困苦,而是沽名釣譽布施他人,這樣的布施者叫做“惡人”,是“假名施”,不叫做“義施”。這樣的布施者,未來所得到的財寶,常常得而又失,不能聚集,不能享用,而且身多病苦。

布施是福報之源,眾善之首,圓滿布施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在菩薩道的實踐中,一步步趨於圓滿,才能真正做一個福德具足的菩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