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頤武:蘇東坡和袁枚是聊天高手

“有一點空閑的時間,能沒有打擾地讀完書。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幸運了。”在北京大學任教三十餘年,張頤武仍是一個認真的讀書人。《管錐編》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他說:“這部錢先生的書,可以常常溫習一下。”

他關心當下問題的分析,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他為王蒙的獨特角度所吸引,讀《中國人的思路》;他對語言的力量充滿興趣,讀《語文影及其他》;他被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注定一戰》震撼,他也為自己的《在邊緣處追索》留有思考和遺憾。現在,他將自己的閱讀,呈現給我們。

張頤武,男,1962年8月出生,浙江溫州人,1993年5月加入民進,1987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現任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進中央委員、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

1.最近在讀的是哪本書?

最近在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這是一些西方左派對於川普崛起和西方民粹主義崛起現狀的反應的一部論文集。其中有許多都是有大名的學者,如齊格門特·鮑曼,或阿君·阿帕杜萊、齊澤克等,都是我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學習批評理論的時候常見的名字。今天看來,他們對於這種民粹主義的興起確實有很深的焦慮。原來他們一直是批判所謂“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可以說和他們這些新進步的思潮一直在爭議纏鬥。但現在民粹是對這兩者都拋棄,都輕蔑,讓他們相當不安,也難以接受。

《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 [德] 海因裡希?蓋瑟爾伯格,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譯者: 孫柏,2018年9月

這部書就是他們認為新自由主義導致民粹,當然新進步那一套如環境保護、動物權利、少數話語、多元文化、接納移民等觀念其實也被拋棄,這就造成了原來以左翼為中心的知識界相當大的困擾。反新自由主義,沒想到自己和新自由一起被民粹所否定,這部書就是他們的真實的心態和思考的反映。值得一讀,有些思考還是相當深入的,是對於當下問題的分析。

小說在看李洱的《應物兄》。

2.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

很多書都讀過很多次,大概讀的最多的是《管錐編》,這部錢先生的書,可以常常溫習一下。裡面不僅僅有知識,也有許多對人性的冷靜敏銳的觀察,而且其實是隨筆體,隨時可以進入,就值得每年溫溫,從中得到的人性感悟會不同。其實也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難懂。古語說:“時時溫習,覺滋味深長,自有新得。”這部書其實給人的啟發很大。還有看得多的如《文心雕龍》,這是個人的愛好,《文心雕龍》文字優美,其實對於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解析,也是很有意思的。

3.去年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是哪本?

《中國人的思路》是王蒙先生關於中國和中國人文化性格的一部有趣著作。作者從一種“文明論”的角度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做分析,嘗試從文明比較中看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在書中也有從古到今的“文化史”的簡要敘述,可以說,本書從思想和精神脈絡上梳理了中國的文化進程。作者對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作了獨特的描述和分析。既分析孔孟和老莊等思想源頭,也分析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的奮鬥的思想和精神基礎。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八個方面的理念:一、天下為公;二、以德治國;三、中庸之道;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五、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多難興邦;六、無為而治;七、韜光養晦;八、治大國若烹小鮮。過去這些概括也都有各種角度的論述,但王蒙先生從他的人生閱歷和作家視角,提出了對於傳統和現代中國的獨到解釋。尤其對於現代中國人的心理和文化作了解說。這部書重要的是角度,獨特的是感受,這些方面的感悟也讓人受到啟發。

4.床頭/案頭現在放著哪些書?

我書房床頭的書都很亂,都是現在隨手在看,或寫文章隨手在用的書而已,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要求。就是現在方便而已,純碎就是為了用而已。

5.最欣賞的作家/學人有哪些?

錢鍾書先生還是最佩服的作家和學人。他真是通達的學人和作家,無論學術著作還是小說,都是不得了的著作。他不是那種只是書齋裡的學者研究具體問題的學者,而是對於人性有極為深徹的理解的人。錢先生的《管錐編》的“通”,其實就是對於人性的根本的特徵的深入的體察。這啟發很大。

錢先生對於人類的觀察當然是經驗和書中所呈現的總和,他格外看的透徹。人生這本“大書”,其實和我們每天讀的具體的“小書”並無差別。而且錢先生尤其對於人類其實是欲望的囚徒這一點看得“通”。他特別對於飲食男女這樣人生的基本元素有深入分析。古人是嚮往蘇軾和袁枚。當然袁枚常有人覺得不足道,其實還是很有自己的味道的,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對他的討論很多。其實他的很多意見和詩都還有趣味。

錢鍾書

6.最期待出新作品的作家/學人是哪些?

莫言很久沒有長篇小說出來了,還是希望看到他的新的長篇。他過去幾乎每年都有長篇,現在好多年沒有寫長篇小說了,非常期待他的新的長篇小說。

7.最想寫出怎樣的一本書?大致會怎樣去構思這本書?

從大學生時代就想寫一本關於《文心雕龍》的書,準備了很多資料,也覺得有些自己的意見,寫了許多筆記,到現在也還在常溫習,偶爾也還在記筆記,現在也積累了不少的可以寫書的素材,覺得也還 有些新意。但不是古代文論專業的,事情又多,就一直沒有機會完成,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寫成。大概想把關於這部書的我的一些想法講出來。

8.今年最失望的書有哪本/哪些?

看了覺得失望的書很不少,當然不必講出名字,都是作者的一番苦心。講出來沒必要,都不容易。對我沒用,或覺得沒有啟發性,但可能對於他人有用。

9.今年最被高估的書有哪本/哪些?

2018年好書其實極多,我看到的也很多。值得讀的太多了,不能說什麽是高估的,但像《今日簡史》等都值得一讀。

10.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影響大的書很多,如《管錐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馮友蘭先生的《新事論》等,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語文影及其他》,這一本尤其要推介一下,它是對於日常語言的精辟的分析,讓我們看透話裡有話的奧妙,對於語言的力量和局限有極為深入的理解。文筆也很生動。

11.最想邀請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古人的話,想請的是蘇東坡,想聽他的高談闊論,還想請袁枚,都是聊天的高手。現實中的朋友其實很多,他們都是我想請的,好在真可以請到,所以就無需說名字了。

12.最近讀到什麽文章/觀點讓你震驚/震撼/記憶猶新?

我最近看到覺得很有震撼力和很獨到的書是(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注定一戰》,對中美的問題,其實是提出了很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觀點。說得很透徹,也說出了未來的不同的可能性。最可貴的是他的意見很準確地預見了很多事情。這讓人確實覺得值得關切關注。

《注定一戰》,作者: (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譯者: 陳定定 / 傅強,2019年1月

這部書是他2017年對於2015年的著名文章的擴展,也回應了不少對他的批評。他的視野開闊,常引用李光耀的看法,現在看這些看法都有遠見卓識。這些對人們認知當下的中美問題,其實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可以說他在很大程度上對問題有相當精準的預判,比一些虛的對他的駁論,現在看更切實和具體。值得關注這些問題的人一讀。

13.在公眾所不熟悉,或者不甚出名的寫作者裡,有哪些人特別值得推薦給大家?

值得一讀的現代小說家是廢名,他的作品現在少有人讀了,但其實是非常獨特,有難解但特異的風格,有許多耐人尋味和咀嚼的東西。另外,日本的作家陳舜臣的《中國歷史風雲錄》其實很有意思,對中國歷史的脈絡講的非常清晰明快,也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

廢名

14.你自己的著作裡,最滿意的作品是哪本?

這麽說有點炫耀的嫌疑。所以也真是不好說,應該說我的書都還是我自己認真寫出來的。

15.你自己的著作裡,最遺憾的作品是哪本?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的的《在邊緣處追索》,當年的觀點自己覺得很銳利,現在也還有些人提及,現在再看還是覺得有可以再思考的地方。但年輕時的寫作,也無從無需後悔。畢竟那個階段的想法和後來很不相同了。

16.如果讓你做一份文學刊物/文化媒體的執行主編,你想做什麽類型的刊物,會設定哪些欄目?

也曾經編過叢刊一類的東西,但覺得現在要編一本這樣的雜誌,更難了,我希望有很多非虛構的文章,其實現在有些非虛構的雜誌或報刊的文章往往比小說詩歌生動。這些有深度的報導,往往是新媒體難以做到的。有些深度的訪問等也很好,如果我來做,希望多些這樣的文章。當然還希望有更多的隨筆散文,這些文章如果由有意思的人來寫,往往更有趣。

17.你一般選擇什麽樣的環境閱讀?

我沒有什麽獨到的環境要求,其實都無所謂,哪裡都能讀書。其實只要有興趣,書值得讀,什麽情況下都能讀。關鍵是有一點空閑的時間,能沒有打擾地讀完書。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幸運了。陳老蓮有一首除夕詩真是寫得好:“黃雞碧酒擁寒爐,湖海相逢度歲除。但願明年吉祥事,各人多讀數行書。”金性堯先生解說此詩:“他生於喪亂之際,只得把多讀書看作吉祥事,我們能於溫飽之餘,安定之中,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更是無雙的福緣了。”這其實也道出了我自己新年的微末的期望。

18.經常閱讀的報紙雜誌媒體是哪些?

《第一財經周刊》和《周末畫報》常讀,《文史知識》雜誌,裡面有不少中國古代的知識,文學期刊讀得就更多,就不用一一列舉了。報紙其實讀得不少,諸如《環球時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社會科學報》《新京報》等也都會讀的。這些都是習慣性的瀏覽而已。

19.如果讓你現在給新京報文化頻道寫一篇文章,題材和體裁不限,你可能會寫什麽?

還是要寫輕鬆些的隨筆吧,想寫關於老北京生活的各種掌故的介紹,這方面我有相當大的興趣,也曾經出過一本這方面的隨筆集,還有好多積累。這方面應該可以勝任,寫一點能夠讓讀者有點興趣的文字。

20.有想過下一部著作的計劃嗎?

下一部著作是關於二十一世紀之後的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希望能夠對於這一段的文化進程有更多的梳理。還有一部隨筆集也在編輯之中。

作者:張頤武 採訪:何安安

編輯:徐悅東 校對:盧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