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態三寶”扮靚湖北長江第一哨

(記者汪彤)長江沿岸綠化有竅門。柏樹、狗牙根、茶葉,巴東縣運用“生態三寶”,構建長江生態屏障,既守護一江清水綿延後世,又孕育生態致富新希望。

冬至時節,記者沿著巴東長江岸邊踏訪,只見成排的柏樹帶鬱鬱蔥蔥。這條防護林帶,是巴東人用20多年時間為長江種下的綠色屏障。俯視腳下,2018年初引進的固堤保土植物——狗牙根,已在原本裸露的砂石坡面頑強扎根,整個護岸碧綠如茵。在岸邊遠眺,漫山遍野的茶園在暖陽下,仿佛鍍上了一層金光。

巴東,長江流經湖北的第一站,擁有39公里的長江岸線。據了解,我國自1990年起啟動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巴東是我省首批被納入長防林工程區的縣市之一。截至目前,該縣已完成長防林建設總面積約12.5萬畝。當地長江沿岸原是砂石坡面,易造成水土流失。2017年起,巴東用生態混凝土修建護坡,並嘗試在坡上種植狗牙根。狗牙根耐貧瘠,經水浸泡後依然迅速生長,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率到5%以內。

該縣計劃到2021年,對長江乾線巴東段兩岸14公里堤岸全部完成整治,需投入資金20億元左右。

巴東是我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面對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兩個同時亟待解決的問題,該縣積極謀劃出路,引導貧困戶在土壤貧瘠或種植農作物效益較低的荒地坡地,種植經濟林。

今年以來,該縣已發展銀杏、核桃、茶葉、小水果等經濟林約8000畝,為減少水土流失、促進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礎。

生態“造血”,重塑江邊新城

巴東是“窮縣”,人均財政收入僅約全省平均水準的70%。但對於生態治理這件關乎子孫後代的大事,當地人說,“頭頂鍋兒賣,也要把樹栽”。家住長江邊,就要守好長江水。正是這種樸素而堅定的信念,才得以守護一江清水滾滾東去。

2018年12月8日,巴東縣清太坪鎮八字岩村村民陳再興趕著20多隻山羊,到責任片區完成巡山護林後,又去自家兩畝退耕還林地裡查看銀杏苗的冬管。雖說忙碌,但陳再興說,心裡感覺很踏實。

兩年前,陳再興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致貧原因是缺技術、缺資金。在當地實施“五個一批”脫貧政策過程中,陳再興被選聘為護林員,每年可獲4000元工資。家中兩畝地被納入退耕還林項目,又可領取補貼1000元。他還申請到小額扶貧貼息貸款1萬元,用來養山羊和種8畝辣椒,一年下來全家收入兩萬元左右,脫貧指日可待。

近年來,巴東縣以打造“長江邊上最乾淨的縣城”為目標,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改“輸血”為“造血”,全面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用足用活林業項目補貼,支持貧困群眾直接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增加了全縣近60%的貧困戶收入。

優先組織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並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工資不低於4000元。2014年至2018年,巴東縣已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計劃16.31萬畝,生態護林員計劃1490名,既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又守護了山林安全。全縣已累計發放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等項目補助資金2000多萬元,超10萬人受惠。

搶抓新一輪退耕還林機遇,發動貧困戶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產業。貧困戶發展的銀杏、核桃、茶葉、小水果等基地,只要符合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的優先納入退耕還林項目,落實產業以獎代補政策,促使退耕還林、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共贏推進。近3年,全縣已累計栽植銀杏8萬畝、核桃2萬畝、茶葉1萬畝、木本藥材和小水果2.5萬畝,為貧困戶建起穩穩的“綠色銀行”。

昔日的貧困山城,正變身綠富雙贏的江邊新城。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