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仔豬消化、吸收脂肪的影響因素一仔豬自身因素

現代養殖業中,為了提高母豬利用率,早期(3~4周齡)甚至超早期(3周齡之前)斷奶已經在養殖場普遍應用,這樣的斷奶時間仔豬自身的消化生理系統發育極其不完善,斷奶時,飼料結構類型也發生了急劇變化,以每公斤干物質計算,消化能由母乳的約22.18MJ下降至玉米豆粕型日糧的13.8到14.5MJ,日糧由極易消化吸收的母乳改變為含有抗原、抗營養因子較多,極不容易消化吸收的穀物-豆粕型日糧類型,日糧能量濃度降低,加上斷奶應激造成的採食量下降,造成仔豬能量吸收不足,糖元儲備極低。且新生仔豬的體脂儲備僅為體重的1—2%,體脂也不能提供充足的能量。飼料抗原、微生物導致的隱窩深度增加,能量、蛋白質採食的不足造成腸道絨毛萎縮(斷奶後第5天,減少為原絨毛高度的50%),成為製約仔豬正常生長髮育的主要因素。因此,營養配方師添加脂肪到飼料日糧當中,做成高能量的平衡日糧以解決能量不足問題。但乳仔豬飼料中添加脂肪的效果卻很不一致,而影響脂肪消化率的眾多因素之中,最主要且研究最廣泛的是動物自身的內在因素和油脂類型的外在因素的影響。本文就仔豬消化、吸收脂肪的影響因素-仔豬自身因素進行總結歸納:

仔豬消化吸收脂肪

1、 胰腺發育不完善,胰脂肪酶分泌不足、活性弱

Owsley報導,27日齡仔豬的胰腺重7.65g,只是56日齡30.28g的25%。Lindemann等報導:仔豬3周齡時脂肪酶活性只有15 421活性部門,而1周後(28日齡)脂肪酶活性就達到48 756活性部門,仔豬0~4周齡期間,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含量及活性逐漸成倍增長,但斷奶後l 周內各種消化酶含量和活性可降低到斷奶前的1/3,除脂肪酶外,澱粉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均可在斷奶後2~3周內恢復。 Cera等發現在未斷奶仔豬0-5周齡期間腸道中脂肪酶活性幾乎逐周成倍增長,但3-5周齡斷奶後,其活性不增長,經1-2周後開始逐漸恢復增長。張振斌等對14日齡仔豬斷奶後脂肪酶活性變化的研究表明,斷奶後胰脂肪酶活性不斷下降,而空腸內容物脂肪酶活性變化較平穩。第6d開始升高,至第9d比斷奶前增長44%,而哺乳組至第9d則比最初增長了20倍。這些試驗結果在理論上證明了胰脂肪酶活性低對斷奶仔豬對日糧中的脂肪利用效果差的結論。這說明斷奶仔豬脂肪酶的分泌遠遠不夠,直接影響了對脂肪的分解利用。也有學者認為,斷奶仔豬對油脂利用較差的原因並不是脂肪酶分泌不足,而是腸道內脂肪酶對外源脂肪水解的不充分。因為仔豬的小腸中大部分位置的pH值低於6.0, 但胰脂酶在pH 8.0~9.0的環境中活性才最強,這也是限制了胰脂酶催化分解脂肪的主要原因。

2、 斷奶後小腸結構變化大,絨毛脫落,形態受損

小腸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是包括脂肪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充分消化吸收的基本保證,斷奶仔豬一方面由於從母乳獲得的各種生理活性物質被切斷,影響腸道形態和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採食固體飼料使得腸道絨毛受損,絨毛萎縮,隱窩加深,腸表面積減少,吸收能力降低。同時,日糧中的大豆抗原可引起仔豬腸道過敏性反應,也會造成小腸絨毛損傷。Heppcll等和Mille等報導,仔豬斷奶後,小腸表現嚴重的絨毛脫落,腸粘膜淋巴細胞增生和隱窩有絲分裂速度加快,降低小腸吸收總表面積。Hampson等報導,斷奶仔豬小腸損傷具有明顯的部位與年齡特徵。 Pekas指出,仔豬消化道的發育必須在6-8周齡後才趨於健全。李德發等報導,日糧添加大量脂肪,會降低小腸絨毛高度,使脂肪利用率下降。因此,仔豬斷奶後,除了由於飼糧結構變化帶來的腸道損傷外,消化道和消化腺的體積、品質均未達到成熟,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脂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3、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乳酸桿菌減少,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增加

新生動物在出生後2h內,糞便中便可以檢出大腸桿菌和鏈球菌,而乳酸菌構成的優勢菌群要在48h內才能建立,大腸桿菌、魏氏梭菌、鏈球菌、乳桿菌和擬桿菌是仔豬胃腸道的主要菌群。斷奶後胃液分泌不足,同時採食高系酸力的植物性日糧,胃腸道pH上升,乳酸桿菌數量減少,而大腸桿菌等有害菌數量增加。消化道菌群失衡導致仔豬對脂肪、蛋白、澱粉等飼料養分消化、吸收發生障礙,進而發生腹瀉,阻礙豬隻生長。

4、膽汁分泌不足

日糧脂類進入十二指腸與大量胰液和膽汁以及小腸液混合後,在這裡膽汁在腸的蠕動下起到一個重要的乳化脂肪的作用。使脂肪微粒變得更加均勻,增加脂肪與胰脂酶在脂一水交界面的接觸面積,才能更充分地分解脂肪。短中鏈脂肪酸的甘油三酯,分子量小,易分散且易被酶水解,主要以脂肪酸和甘油的形式被腸粘膜毛細血管主動吸收,並通過門靜脈直接進入肝臟。而長鏈脂肪酸及其甘油酯必須在磷脂、膽汁酸、載脂蛋白的共同作用下,在腸粘膜細胞重新合成為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後才能釋放到組織間液中,進入乳糜管,再經淋巴管進入血液循環,分配到各個組織中。Caranina等認為,早期斷奶仔豬膽汁分泌不足影響了脂肪的乳化,從而影響了對脂肪的消化、吸收。Orban和Harmon證明,向飼料中添加0.45%膽汁產品,脂肪消化率由93%提高到97%,並且膽汁產品的添加還呈現劑量線性效應。因此,斷奶仔豬膽汁分泌不足也是影響脂肪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5、載脂蛋白表達弱,活性不足

脂肪進入機體首先被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之後被腸壁吸收轉運利用。而脂肪酸特別是長鏈脂肪酸只有與載體蛋白結合後才能被轉運,決定脂肪酸吸收速率的是脂肪酸結合蛋白。其對飽和脂肪酸或長鏈不飽和脂肪酸有較高的親和力,其親和力主要取決於配基的疏水性。載脂蛋白與膜之間的非特異性靜電力作用得以完成對脂肪酸的轉運。在細胞內,脂肪酸變化與載脂蛋白表達有明顯的關係。比如小腸的載脂蛋白明顯受採食的脂肪調控,試驗證明,採食的脂肪酸水準對I 型(腸型)和L型(肝型)基因在鼠小腸的表達有調控作用。季芳發現,仔豬剛斷奶時脂肪酸結合蛋白的活性會降低,這可能影響斷奶仔豬對脂肪的吸收。Cera等認為,21日齡斷奶仔豬對脂肪的吸收率較差,並且在斷奶後1-2周內的載脂蛋白活性顯著低於2周齡之後的活性。周琳等發現,斷奶仔豬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I-載脂蛋白斷奶後開始急劇下降,斷奶後第3d活性最低,而後逐漸升高,第14d達到最高值。因而在斷奶後短期內影響仔豬對脂肪的吸收轉運。

本文轉自龍昌動保官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