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大教授辛德勇:把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叫“馬蹄金”很不妥

采寫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我和很多專業從事歷史學研究的同道感到慚愧。”日前,在“海昏侯身後的廣闊世界——《海昏侯新論》北京讀者見面會”上,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說。在今天的中國,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多普通人開始關心歷史文化,可是,他感受到考古文博和歷史學工作者與普通大眾的距離還是有些遙遠。辛德勇舉例稱,每次去博物館遊覽,他的感受和很多觀眾一樣,“就像傻瓜一樣,看了和沒看差不多。”這是因為博物館沒有提供有一定深度又能通俗易懂的講解。博物館製作的文物圖冊也時常讓人感到琳琅滿目,但是,“除了覺得好看以外,這些文物還能帶給我們什麽?”

辛德勇認為,文物其實應該是一個切口,考古文博工作者可以從這個切口深入到很多方面。然而令他感到遺憾的是,近年來,雖然考古發現很多,做考古工作的學者也相當辛苦,但是,學界對包括海昏侯劉賀墓為代表的出土文物的研究,從文物角度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尤其是難以滿足社會各界對這些知識的普遍的渴求。他說自己在嘗試盡一己之力做一些工作,例如從海昏侯劉賀墓開始,對文物進行一些解讀。

海昏侯墓是漢廢帝劉賀的墓葬,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使用漢代葬製的西漢列侯墓,也是目前我國漢代所有古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這座墓的主人劉賀被封過“海昏侯”,還做過“昌邑王”,還當過“漢廢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帝、王、侯全都當過的人。2015年年底,考古工作者發掘海昏侯劉賀墓的情況,引發了公眾的好奇。而其中出土的文物“馬蹄金”更是吸引了市民扎堆去博物館參觀。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劉賀的生平,辛德勇2016年出版了《海昏侯劉賀》一書,以西漢中期的宮廷政治為主線,通過劉賀的經歷,展現了西漢中期政治的內幕,這一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很多關注,讓他受到啟發,自此他開始不斷嘗試將史學研究和讀者的關切聯繫起來。今年,辛德勇又將自己對海昏侯的十篇研究成果結集為《海昏侯新論》。在講座現場,他重點講解了劉賀墓園的平面布局形態與漢長安城平面布局的關係以及“馬蹄金”的名稱為何是訛誤。在他的講解中,讀者可以看到,從一張圖紙、一件文物、一個名稱出發,歷史學者可以深入到歷史的什麽層面。

辛德勇

“馬蹄金”:錯誤的名詞忽視了高度集權體制的發展歷史

在講座現場,辛德勇重點講解了“馬蹄金”這個名詞的訛誤。他從這個名詞出發,向聽眾闡釋了漢武帝重視“天瑞”與中央集權之間的關係。

海昏侯劉賀的墓室出土了一批黃金製品,其中兩種為動物蹄趾造型,一種底面近似橢圓形,另一種近似圓形而中間略帶分瓣。發掘這一遺址的考古工作者稱前者為“麟趾金”,後者為“馬蹄金”。但辛德勇看到,“馬蹄金”的說法其實很不妥,它的正確稱呼應為“褭蹏金”。

這一稱呼的緣由在《漢書·武帝紀》中有所記錄:“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窪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蹏以協瑞焉。”也就是說,漢武帝把黃金做成這般形狀的緣由,是他獲得了白色的麒麟,得到了在水中生長的“天馬”,並且獲得了泰山黃金。辛德勇由此指出,古代的“要褭”指的是駿馬,“蹏”就是“蹄”的異寫,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天把“褭蹏”理解為“馬蹄”是大概說得過去的;但是在當時,這匹馬究竟是凡馬還是天馬,對漢武帝來說其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漢書·武帝紀》中記載,元鼎四年,“得寶鼎後土祠旁。秋,馬生渥窪水中。”在這客觀敘述當中,漢武帝獲得的馬只是一匹凡馬。但是,接下來,漢武大帝卻為之“作《寶鼎》《天馬之歌》”,說明漢武帝願意相信這匹馬是一匹天馬。為什麽會是這樣?

“馬蹄金”的說法其實是很不妥的,它的正確稱呼應該是“褭蹏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漢武帝把後土祠旁出鼎與渥窪水中出馬兩件事並列在一起,看作兩大吉瑞。這一做法其實並不突然,辛德勇將此事與這一年之前的元鼎三年漢廷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件聯繫了起來——朝廷有關部門要求更改紀年。過去,漢武帝每隔六年換一次紀元,用一元某年、二元某年、三元某年形式來稱呼“紀元”,但是後來朝廷有關部門提議,新定的紀元要用上天顯現的吉瑞征兆來命名,比如把第一個紀元改稱“建元”,第二個紀元改為“元光”等。更改紀年一方面可以方便區分和進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寓意。

在《海昏侯新論》一書中,辛德勇指出,在提出更換紀年不到10年之後,漢武帝正式建立了“年號”紀年的制度,其實質性意義在於凸顯皇帝君權天授的至高無上。在此之前,漢家各個諸侯王也和天子一樣,是用自己在位的年數來作王國的紀年,現在天子有了用天瑞來命名的年號,說明他和諸侯王之間有了不可逾越的界線。辛德勇認為這一舉措意義重大,因為從秦始皇建立起一人獨尊的獨裁帝國,到漢武太初改製,實際上是高度集權體制得以確立的時段。由於這一變化十分劇烈,秦才會二世而亡,西漢初年才會有一定範圍的重新分封。因此,秦始皇創立“皇帝”的名號和劉徹創立年號紀年制度都是這一時段非常重要的創製。

在元鼎三年,朝廷要以某一紀元內的“天瑞”來命名過去的紀元,這實際上是在給啟用“年號”紀年預先營造氛圍。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元鼎四年,劉徹為後土祠旁出寶鼎和水中出天馬這兩大奇異事件寫作了《寶鼎》和《天馬之歌》,以宣示對兩件奇異事件的尊崇和定性。在漢武帝看來,“渥窪水出天馬”是天瑞,因此“褭蹏金”寫作“馬蹄金”是非常不妥的,“馬蹄”一詞使其喪失了其特定的歷史涵義。

尊崇西南:海昏侯墓園平面圖印證西漢長安城布局的空間觀念

除了“馬蹄金”的政治文化意義以外,辛德勇還告訴現場觀眾,在《海昏侯新論》這本書中,他另一個重點討論的問題就是劉賀墓園的平面布局形態,以及其與漢長安城平面布局的關係。關於中國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形態,一直以來學術界有兩種說法。長期從事漢長城考古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認為,我國歷史上的都城選址與規劃理念反映了“擇中建都”的思想,因此中國古代都城以“一個城市一條中軸線”的做法一以貫之。他認為,從曹魏洛陽城、西晉洛陽城、北魏洛陽城到隋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時期的北京,對於這些由漢族、鮮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等建立的都城來說,中軸線的設計都延續不斷、代代相傳。

但是,複旦大學歷史學教授楊寬通過大量閱讀歷史文獻發現,在西漢長安城中,被城垣圈起來的區域都是“宮城”,處於西南的宮城和東垣和北垣之外的庶民居住區在空間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辛德勇看到,單純看城垣之中最主要的宮殿區域——未央宮所處的位置,同樣可以看出西漢時期人們注重西南這一方位的觀念。這和唐宋元明各個朝代都不相同。對西南方位的尊崇體現的是一種敬天的思想:居西,這與對日升方位的尊崇有直接關係,太陽最有標誌性地體現著天的存在和天的形態;坐西朝東,等於朝向太陽升起的方向。另一方面,居南則面朝北極所在的方向。在晚上,恆星戰役當中最引人注意並且讓古人感到神奇的是北極,這是因為,由於地球自轉,晚上所有星星都在不停轉動,只有北極不動。所以,西南方位既“在白晝禮敬日輪”,又“在黑夜崇敬極星”。

但歷史文獻當中對帝王之居和朝會之所安置在都城西南一隅的布局形式沒有直接記載。也有人可以說,西漢時期是先修宮殿再修外郭,期間經歷了很長的一個時期,所以可能形成這樣的狀況是偶然為之,而不是出於某種特定的觀念。辛德勇認為,由於一個朝代國都只有一個,所以想要判定這個問題,只能夠尋找相關的佐證。

海昏侯墓園平面示意圖,M1為海昏侯墓

中國墓葬講究“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說人們對待死者就像是對待身邊的活人一般,活人怎麽活,那麽對待死者也應該類似。於是,2016年春,在部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館舉行展覽的時候,辛德勇就觀察了“海昏侯墓園平面示意圖”,他發現,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墓室就位於這個墓園的西南隅,這和未央宮在長安城裡所處的位置一模一樣,也和西漢長安城城垣之內的區域在包括郭區在內的整個大長安城中所處的方向完全一致。他認為,海昏侯墓園的平面圖可以被視作“實錘”,印證西漢長安未央宮乃至整座城市的布局是有空間觀念的——也就是楊寬過去提到過的,對西南方位的尊崇。

《海昏侯新論》

辛德勇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