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成績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陪讀的爸媽

真正會陪讀的父母,一定是人生的智者。

在台灣,有一位媽媽在陪讀這件事上,表現令人驚豔。

不僅將兒子於偉庭培養成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人才,還將女兒於珺培養成了被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大學這七大名校爭相錄取的學霸。

她是憑綜藝節目《世界真奇妙》獲得過新聞局金鐘獎的梁旅珠。她用陪讀的經歷告訴我們:

陪讀就如同建築高樓,既講究一磚一瓦的妥善堆砌,更講究賜予地基強大的承載力,它是一項事無巨細的技術活。

01

梁旅珠在女兒三四歲時,參加了一個飯局,飯桌上有人談起了育兒經:“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要盯緊一點,把習慣培養好,以後就輕鬆了。”

這句不經意的話,被梁旅珠銘記在心。

在孩子剛入學的那段時間,每天晚餐後,她都會引導孩子們決定當天功課的先後順序,要他們在精神狀態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再做美術、勞作這類比較輕鬆愉快的作業。

她不希望孩子做功課時邊寫邊玩,就坐在一旁,幫他們集中精神。一旦孩子遇見困難,她便協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查字典和找參考書。

孩子升入三年級後,梁旅珠便不再陪寫功課,但依然嚴格,尤其是對待個性相對散漫的兒子。每晚兒子一回家,都被要求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的時間安排。

為了讓女兒養成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去理解思考的習慣,整理自己的觀念架構,這位媽媽教會了女兒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畫重點、從課文中尋找各種出題方式。

孩子再大一些,梁旅珠又指導他們將大小考試的試卷整理歸檔,以及做段考複習表,兩人的學習習慣在這樣一次次的規範中逐步成型。

所以孩子們讀小學高年級後,不需要媽媽的“盯梢”就能獨立把功課做好。

於是,這位“虎媽”慢慢轉變為“慈母”,很少過問孩子的課業細節了,隻提醒他們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學習困難,一定要找媽媽商量。

將孩子訓練得認真專注又負責,再慢慢放手,是梁旅珠養育孩子的圭臬。

沒有人未經任何訓練就長出肌肉,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也絕非一蹴而就。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高段位的陪讀高手,會助力幼年期的孩子建立主宰一生的好習慣。

02

梁旅珠曾帶著幼年期的女兒參加過一個腦力開發的親子課。在課堂上,孩子若能完成老師給的活動作業,下課就能獲得貼紙。

幾堂課下來,梁旅珠發現女兒學習思考的過程很草率,卻對領貼紙表現得很積極。她意識到,孩子去上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集貼紙。

這樣可怎麽行呢?梁旅珠偷偷將女兒的貼紙簿收起來,不再給她領貼紙的機會。

接下來的親子課上,她陪著女兒慢慢想,慢慢玩,當女兒成功解決了問題,就開心地讚美和鼓勵她。

下課後的時光,她常常帶著女兒去吃點心,她們一邊吃一邊暢聊課堂上的趣事和新發現,一起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在梁旅珠看來,幫孩子找到學習本身的樂趣,遠遠好過用物質引誘他們學習,而孩子通過努力付出所得到的富足與回饋,本身就是一種褒獎。

孩子上初中以後,梁旅珠時常誠懇地跟他們分享一種觀念:讀書是少數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事,你可以憑努力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而且,它是日後思考與做事能力的絕佳訓練。

從小一再被強化的觀念想法,往往會內化為一個人以後賴以生活行事的中心思想。

兩個孩子從不將讀書當作父母交給自己的使命,他們發自內心地想讀書,並願意從學習中發掘樂趣。

於珺會將解題想象成破關遊戲,於偉庭則會利用不同科目的相互調配,來增加讀書的變化和趣味。

會陪讀的父母,絕不會一味地用物質奴役孩子的學習熱情。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只有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好,他們才會不顧長途跋涉中的重重困難,砥礪前行。

03

雖然梁旅珠一直關注兒女的成績,但她始終未認為過成績、學歷與未來成有什麽必然關係。

於偉庭上小學中年級的一天,失望地回到家中,說:

“今天是學校的讀經發表會,我前幾天一直在心中默背,已經背得很熟了,所以我好希望自己被抽中,結果沒被抽到,真是太、太、太可惜了!”

面對垂頭喪氣的兒子,梁旅珠首先肯定了他的努力,而後又趁著這個機會,對兒子強調不要帶著功利心去學習:

“有收獲、有學到東西最重要,想想看你有多厲害,語文功力又增強一級了!”

在對待不盡人意結果的態度上,她一貫都是以這種輕描淡寫的態度帶過,學習於她而言,反饋往往是滯後的,急功近利地要好回饋,是不可取的。

她不時告訴孩子們:過程重於結果,你們全力以赴就好,只要努力就值得讚美,哪怕做不好也沒有關係,任何一個時間點的成敗都不足以代表人生的成敗,要學會整理心情,維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往前走。

深受這種觀念影響的孩子,表現出了很好的學習心態。尤其是她的女兒於珺。

於珺念初中時,與一位要好的同學一同參加過一個朗讀比賽,如果在這個比賽裡能拿到前三名,將來升學就可以加分。

這兩個女孩都頗具實力,且對進前三甲抱有很大信心。

然而結果是,她們倆都隻取得了第四名。那位同學知曉結果後立馬傷心大哭,而於珺查名次後,只是有點失望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那天,梁旅珠以為女兒躲在房間裡哭,打開房門一看,卻吃驚地發現女兒臉上已經沒有了一絲一毫的傷心難過,她正專注於寫毛筆字,為下一場比賽認真地做準備。

學習不是一種及時反饋,它不像吃糖,每次品嚐都能立即感受到甜度,它就如同小火慢燉佳肴,需平心靜氣等待。

讓孩子認清這點,孩子才會放下得失心,不會被粘在已發生的挫折與失意裡,而是著手去做更重要的事。

這是陪讀父母應該知道的,一條能讓孩子走得更遠的路。

04

“廣告牌人物”節目組曾到梁旅珠家,對她兒子進行了一段採訪。

在那個採訪裡,於偉庭透露了自己母親是個會體罰小孩的媽媽:“媽媽很生氣時,會很凶地修理我。”

這句話讓在場的不少工作人員瞠目結舌。

其實,一直以來,梁旅珠都覺得將體罰當成階段性教養的方式是沒有問題的。兩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挨過這位媽媽的揍。

孩子剛入小學時拿回來的試卷,梁旅珠都會看,如果錯的是他們不懂的地方,她只會協助他們弄懂並認真訂正,但如果他們犯的錯是因為態度之類的原因,通常會被“痛感處罰”。

但在對小孩“下手”前,她一定會評估自己的情緒夠不夠穩定、處罰的原因是否理性,絕不將自己心裡的與孩子不相乾的不愉快發泄在他們身上。

在對“痛感”的拿捏上,標準在於決不能讓孩子受傷或留下傷痕,但處罰的力道要做足,這樣才有製裁嚇阻的效果。

而在處罰孩子後,她一定會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幫孩子“擦藥”。

每每處罰完孩子,梁旅珠都會在彼此心情都平複下來的時候,去往孩子的房間,態度溫柔地清楚說明他們被處罰的原因,以及對他們的期待。

於偉庭一直記得,有一回他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還撒了謊,因此挨了一頓打。

但在當天晚上睡覺前,他的媽媽來到床前好好地跟他說話,那一次她還哭了。

儘管如此,梁旅珠可不是熱愛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媽媽,她認為痛感處罰比較適合的學齡前的兒童,最晚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紀再大就不適宜了。

孩子上小學中年級後,梁旅珠覺得孩子溝通理解能力漸增,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依靠訓話和說理解決,對孩子的處罰方式也改為剝奪權利和限制自由。

訓孩子,也同樣是要注重方式的。

她的訓導,一定是就事論事,音量大,態度凶,但絕不碎碎念,也不歇斯底裡,且不會運用情緒性或侮辱性的字眼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內傷”。

這種充滿愛的處罰方式,不但沒有破壞親子關係,兩個孩子成人後,還很感激母親的“超完美處罰”。

梁旅珠說:處罰是個危險議題,對的工具,到了不對的人手裡,就可能成為作惡的刀劍。

對於陪讀爸媽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處罰的手段,而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觀念。

05

梁旅珠在育兒的過程中發現,原先不喜歡的父母的一些習慣和行為,竟在長大後的自己身上呈現了。

為了避免這種循環,她期勉自己成為孩子的一個好榜樣。

為此,她謹言慎行,所有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先要求自己要做到。

在陪伴孩子做功課的那些年裡,這位媽媽很少看電視,也很少做玩樂性質的事,將多半的時間用在認真看書和畫畫上。

待到孩子上了中學,她又將大把時間用到了寫作上,親身示範什麽叫全力以赴。

有一年暑假,為鼓勵孩子將家裡的“存貨”書都消化掉,梁旅珠在家裡舉辦了一場讀書比賽,她自己也是參賽者。

直到現在,梁旅珠每天背進背出的包裡,都會放一本書,或者一份用於寫稿子的參考資料。

孩子都是父母的縮小版,父母的言行,自然能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

有次,梁旅珠準備帶於珺去日本北海道滑雪,途徑東京時,東京正在下大雪,導致那裡的國內班機無法起飛,所有的乘客都被卡在機場候機樓。

許多孩子都等得不耐煩,在候機樓裡大吵大鬧。

於珺卻安安靜靜的,她利用等待登機的那七個小時,讀完了一本《哈利·波特》。

屢屢有人問梁旅珠:“你的孩子怎麽都這麽愛看書?怎麽教的?”

她都會回答:“很多事情,不需要用教的,孩子看在眼裡,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環境。

與其說,父母的財富是孩子成功的基底,不如說是父母自身的遠見、視野和堅持成就了孩子的人生。

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珍惜和運用上天賜給我們的這項巨大影響力,用我們自己的言行,去勾勒孩子的人生。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的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真正會陪讀的父母,未必天賦異稟,但一定是人生的智者。

所以說,沒有成績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陪讀的爸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