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者親歷「糞菌治病」全過程,原來你的大便也能救人

說到大便,多數人都會認為它是身體的排泄物,光聽著都會讓人噁心和反胃。

但很少有人知道,健康人的大便中含有功能菌群,經過提取,移植到患者腸道裡,可以治病甚至救他們一命。

這一技術稱為「糞菌移植」,目前我國已有5000多名患者得益於此,重獲健康。《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近日來到位於南京的「中華糞菌庫」,親眼見證了糞菌治病救人的全過程。

受訪專家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教授 張發明

大便是這樣變成「葯」的

2018年6月28日,記者來到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的一間實驗室,這裡就是「中華糞菌庫」,成立於2015年。

乾淨的糞便採樣間

在該院消化醫學中心張發明教授的帶領下,記者穿上隔離服,戴上口罩和腳套,風淋除塵後,首先走進了糞便採樣間。這裡像個「高級廁所」,非常乾淨,沒有一點異味。

張發明解釋說,捐獻者在此將大便排進一次性採集桶內,封閉好後通過牆上內嵌的方形傳遞窗,遞給一牆之隔的製備實驗室工作人員,整個實驗室安裝了空氣凈化系統,所以不會有味。

工作人員使用設備從糞便中提取菌液

嚴格篩選的糞便捐獻者

記者好奇什麼人會來捐大便,怎麼保證捐獻者的大便是健康的?

張發明表示,中華糞菌庫會選擇年齡在6~24歲之間、無性生活、生活習慣好(不抽煙酗酒、不服用抗生素、不吃路邊攤和燒烤、保持規律作息和健身習慣)、心理素質佳的捐獻者,還會對其病史、用藥史、感染與常見病原體檢驗指標等進行篩查,排除可能影響腸道菌群的因素。

經過嚴格篩選,在所有報名捐獻的2500多人中,最終只有2%的人入選。

先進的製備實驗室

隨後,記者來到製備實驗室,這裡乾淨明亮,設備儀器非常整潔,裡面的自動化糞菌分離設備完全由張發明團隊自主研發。他介紹說,這間實驗室主要用於從糞便中提取和純化菌群,生成菌液。

記者看到,菌群製備過程高度智能化,經過反覆的離心和漂洗處理後,試管裡的「糞菌混懸液」不斷減少,顏色逐漸從深黃色變為乳黃色。僅需40分鐘,純化菌群的菌液就從大便中提取出來了。

「提取過程中去掉了食物殘渣、真菌、病毒和其他代謝產物,細菌純度可大於99%,即使放大100倍來看,除了雲霧一樣的細菌,看不到任何雜質。這表明我國的糞菌製備水準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張發明說。

記者還觀察到實驗室裡有幾個大冰箱。工作人員崔伯塔博士說,大部分菌液會用於治療,還有一部分保存在零下81攝氏度的冰箱內,復甦後使用。剩下的一點當作標本,放在冰箱內保存兩年,以便溯源,這是中華糞菌庫保障生物安全溯源的重要環節。

部分菌液儲存於零下81℃的冰箱內,復甦後使用

糞菌移植一小時方案

新鮮的菌液提取出來後,被立即送往了內鏡治療室。35歲的克羅恩病(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患者施先生躺在病床上,已被麻醉。主治醫生從口腔將內窺鏡探入他的腸道,通過顯示器上的實時畫面尋找到恰當位置,隨後將150毫升的菌液緩緩輸入患者腸道,一次糞菌移植隨之結束。

記者算了一下,從捐獻者排出大便,到實驗室提取糞菌,再到移植完成,整個過程不到1小時。張發明告訴記者,在國際上這被稱為「糞菌移植一小時方案」,以保證菌群的活性和療效。

什麼是「糞菌移植」

張發明表示,糞菌移植可治療腸道感染疾病,但絕不限於此,其對大部分腸道菌群相關疾病也有療效。

目前,全世界已註冊20多種疾病的糞菌移植試驗,比如癲癇、自閉症、糖尿病、肝性腦病等。隨著研究的深入,糞菌移植未來的救治範圍可能還會擴大。

>>>>

高效的治療原理

張發明向記者解釋了糞菌移植起作用的原因。他說,人的腸道就像熱帶雨林,天然的雨林物種多樣、生態平衡。健康的腸道也是如此,上千種細菌組成穩定的腸道微生態系統。

而腸道一旦感染生病,好比雨林被亂砍濫伐,要想恢復原貌,必須重新讓腸道微生態回歸平衡。糞菌移植無疑是最好的方法,見效快,對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一次性治癒率高達94%。很多患者第二天病情就緩解了,整個治療周期比傳統方案要短很多。

>>>>

漫長的發展之路

早在195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成功利用糞菌移植治病,自此這項技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2013年,糞菌移植被納入美國醫療指南,在西方國家有了正式的醫學地位。

2014年,張發明團隊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套智能糞菌分離系統,告別粗糙的糞菌移植。

近年來,日本、印度、韓國等也紛紛開始重視糞菌移植。目前,全球約有5萬例糞菌移植治療,主要由美國非營利性糞菌庫、澳大利亞雪梨消化中心、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完成。張發明團隊已用糞菌移植技術治療病人超過4000例,年齡最大的90多歲,最小的才出生幾個月。

為解決菌液不能量產的局限性,張發明團隊4年前開始研究配方菌群技術,人工培養細菌並加以調製,移植到患者體內,效果也不錯。

張發明通過內鏡將菌液輸入患者腸內

>>>>

機遇與隱患並存的前景

糞菌移植前景美好,但也存在一些隱患。以美國為例,2013年前後,大眾市場曾出現高價炒作特種糞菌,導致市場秩序混亂的情況。

張發明強調,糞菌移植屬於醫療技術,只能由醫生在醫院執行,治療前專業醫生會詳細了解病情,排除危險因素,判斷患者能否進行移植。企業和個人不能私自進行類似診療和交易,政府也應對此加強監管。

糞菌移植給病人希望

不久,剛剛接受糞菌移植的施先生醒了過來,他向記者講述了移植前痛苦的生病過程。

糞菌移植治癒身心

兩年前,施先生突然發燒、嘔吐、腹痛、控制不住地腹瀉,一天有時候拉十幾次,去了很多醫院,吃了各種葯都不管用,無法正常工作,內心無比焦慮,精神面臨崩潰。

後來,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做了一次糞菌移植,一周後病情奇蹟般地開始好轉,排便減到了一天兩三次。3個月後,他做了第二次糞菌移植,腹瀉基本已經控制住了。記者採訪當天是他第三次來做,以鞏固治療效果。

「糞菌移植治好了我的腸病和心病。」施先生感慨地說。

體驗新型植管技術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田先生也是糞菌移植的受益者。面色枯黃的他告訴記者,患病20年了,嚴重時每天腹瀉十來次,連遠門都不敢出。求醫多年不見好轉,他既痛苦又無能為力。前不久,他做了一次糞菌移植,病情明顯改善,排便次數減為每天2次。

田先生的後腰上掛著一根很細的導管。張發明介紹說,導管的一頭放在腸內,另一頭導出體外,這麼做是為了方便直接把菌液輸到腸內,免除多次做內鏡的不適。這一新型植管技術是他們的首創,為糞菌移植提供了全新的途徑。田先生感慨:「20年了,我覺得生活終於有希望了,要是早知道有糞菌移植,我就可以少受些苦了。」

6大建議護腸道

在日常診療中,張發明發現,很多病人的腸病之所以那麼嚴重,根本原因在於生活習慣差,不懂如何保護腸道,一開始就忽視了便秘、腹瀉、腸脹氣、食欲不振、大便異常等腸道菌群失調的早期信號,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生活中,我們究竟該如何保護腸道,防病於未然呢?他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1

多吃天然食物

雖然食品添加劑的誕生為我們帶來豐富的加工食物,且研究證明只要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但也有權威研究顯示,某些食品添加劑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增加患炎症性腸病、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的風險。

若是吃了違規、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物,更不利於健康。因此,還是鼓勵大家多吃新鮮、天然的食物

2

當心病從口入

廚房生熟食案板要分開,以免切好的生吃菜被案板上的生肉細菌汙染。

吃飯前記得洗手,以防將手上的病菌吃到肚子裡,導致腸道感染。

剩飯剩菜中往往含有害菌,容易造成急性胃腸炎,建議適量烹飪,寧少勿多。

生食、冷食、堅硬和很燙的食物也會損害腸道健康。

3

堅持母乳餵養

母乳中的母源抗體可在新生兒腸道功能不完全時,提供被動型免疫,幫兒童形成更好的腸道菌群。因此,建議堅持母乳餵養。

4

不亂用抗生素

長期服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引起菌群失調。

5

不抽煙少喝酒

抽煙會使腸道功能紊亂,加重腹瀉或便秘。長期飲酒會導致有害菌大量生長。長期焦慮、緊張也會損害腸道健康,心態好的人才能由內而外地健康起來。

6

多吃粗糧和蔬菜

粗糧和蔬菜富含膳食纖維,能加快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不讓有害菌在腸道中過度發酵引起疾病。

本期編輯:劉暢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水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