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談到廣西師大社的經典圖書,一定繞不過這一本丨劉力紅與他的《思考中醫》

談到廣西師大出版社曾經出版過的經典圖書,一定繞不開這一本——《思考中醫》。不得不提一下它的火爆程度:自2002年出版以來,這本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掀起了一波中醫文化熱潮,暢銷至今並不斷加印,根據需要再版了四次。此次,作者劉力紅教授帶著第四版的《思考中醫》來到桂林,又會給我們帶來關於中醫的哪些思考?

11月15日晚,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傳播人、《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教授來到桂林,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獨秀書房·旗艦店做了一場題為「我們為什麼要弘揚中醫?——兼談我對中醫的新思考」的講座,在當晚的活動上,劉力紅教授與廣大讀者們暢談中醫,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分享,對社會大眾正確認識中醫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受到了現場讀者的熱烈歡迎。

《思考中醫》是一部依託《傷寒雜病論》又超越《傷寒雜病論》,從更廣闊的視角思考中醫理論、中醫文化、中華文化的著作。2002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來,迅速掀起一波中醫研究與討論的熱潮,暢銷至今,成為中醫研究的現象級著作。

《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現任廣西中醫藥大學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扶陽流派傳承工作室主任,因著作《思考中醫》,主編《中醫名家絕學真傳》,整理出版《黃帝內針》,以及長期不遺餘力地挖掘民間優秀中醫流派、弘揚傳播傳統文化及中醫理念而蜚聲海內外。

劉力紅教授在分享 李顯楊攝

在當晚的講座上,劉力紅教授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談起,並分享了中醫在實現「全民健康」「健康中國」中的三大重要作用: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協同作用,疾病康復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還進一步談到,中醫是「尚禮」的醫學,西醫是「尚刑」的醫學,實現健康中國應該刑禮皆備,二者缺一不可。

劉力紅結合自己長期的中醫研究與弘播實踐,與現場的讀者們分享了中醫的一些基本理念。在他看來,中醫的核心就是陰陽,陰陽的問題不是玄學,而是很平實的學問。他說,中醫治病開方就是開時間,中醫的「方」不是西醫的「處方」,不是元素,而是「方位」,是一種陰陽的狀態,中國人的時間也不是純粹的計時數字,而是對陰陽不同狀態的刻度與標記,方也好,時間也好,內蘊都是相通的,就是陰陽。他也提到了中醫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價值和意義,以及中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分享會現場座無虛席 李顯楊攝

隨後,劉力紅還對中醫文化愛好者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比起在醫院,中醫治療更適合在家中,如刮痧、針灸,在家就能完成。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思考中醫、實踐中醫文化,保持良好的情緒,中醫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生活中,中醫是大家的,我們離不開中醫,通過中醫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健康。

在講述的過程中,劉力紅還與讀者們分享了一些自己在研究中醫過程中所遇到的案例,並與現場的讀者展開了互動與交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總裁薑革文也在講座現場,他也向讀者們分享了自己對《思考中醫》的喜愛,稱這本書的能量巨大,引發了時代的思考。出版社編輯與讀者們分享了此書的出版歷程,提出一本好書的誕生與傳播,需要找到好的作者,也要有好的編輯,以及各方面的努力與支持;出版社堅持出好書的理念,就能不斷遇到好作者,出版受讀者歡迎的好書。在講座結束後的現場簽名環節,劉力紅教授為到場讀者簽名,併合影留念。

現場簽售會 李顯楊攝

據了解,《思考中醫》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醫板塊的開山之作,出版以來不斷加印、再版,2018年8月出版了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礎上對部分內容做了修訂,使之更加完善,內容品質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寫的萬字長序,回憶了當年撰著出版本書前後的故事,並談了他近年在中醫領域的新經歷和新思考。第四版還進行了新的裝幀設計,採用更加便於閱讀的開本和版式,更換了新封面,內文用紙也予更新,面貌煥然一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以《思考中醫》為代表的「中醫文化系列」的其他圖書,如《走近中醫》《內證觀察筆記》《選擇中醫》《思考文化醫學》等,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 延伸閱讀 ——

《思考中醫》背後的故事

文 | 沈偉東

文段節選於

《讀者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30年書評選集》序

標題系編者添加

2005年的10月,我在出差旅途的火車上,遇上一群旅客在激烈地討論一本書。乘火車時討論一本書,是件有點兒奇怪的事情,而且爭論得很激烈,我一留意,看到一位旅客手裡拿著的是一本我熟悉的書:《思考中醫》。這幾位旅客是貴州防疫站的,到上海參加一個專業培訓。一路上,他們都在討論閱讀《思考中醫》遇到的問題。一位年長一些的大哥從《思考中醫》談到貴州鄉野的名醫草藥,從而引發出對醫療制度的討論;一位年輕人談到中醫教育,覺得自己讀了五年中醫科,還沒有入門;還有讀得深入的幾位,談到《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是黃帝時代還是戰國時期,爭論不休……他們還談到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真不錯。我忍不住插了一句,我就在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工作。

他們都驚奇得睜大了眼睛。

我聊到這本書的由來,作者、責任編輯、讀者的關係。這本原名為「傷寒論導論」的書稿,本是一本專業性很強的學術專著,作者曾經投稿到另一家出版社。後來,書稿轉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通讀以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加以編輯加工,以中國傳統圖書批註和評點的方式列出要點和問題,並把書名變更為「思考中醫」,副書名提煉出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從讀者接受來說,「思考中醫」,隱含著思考時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思考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意思,這本書既是中醫學術圖書,也是傳統文化圖書,還是人文社科圖書。編者的評點和內容摘要,在編輯過程中責任編輯可謂字斟句酌,把書稿的思想線索用氣韻生動之筆繪製出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編輯在做閱讀引導的同時,隨時通過問題來提示思考,以思考作為閱讀的鑰匙。

這本學術圖書出版十多年來,重版多次,累計發行達到40多萬冊。《思考中醫》的編輯實踐闡釋了「在解決字面與知識問題之外,更深一層,對書稿的觀點、結構、風格等提供更高明的主張」——編輯的「王者之境」。在互聯網時代,讀者個體的聲音更容易得到傳播,《思考中醫》的出版,推動了全社會對中醫及相關學術領域的關注,引發中醫文化圖書出版的熱潮。這本書出版之後數年間,中醫成為社會文化的熱點話題。這本書的讀者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影響深遠。正因如此,在火車上,我能夠偶遇這樣一群交流閱讀心得的讀者,也因為是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的編輯而被讀者尊重,讀者紛紛要我留聯繫方式,給我分享貴州牛肉干,邀請我去貴州考察民間醫藥,去他們那裡組稿。

以《思考中醫》的出版為契機,出版社陸續推出系列中醫文化圖書。隨著這些圖書的版權輸出,台灣地區繁體字版、韓國韓文版等陸續出版。中醫文化圖書成為出版社圖書出版的一個規模不大但有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板塊。

……

《思考中醫》(第四版)

劉力紅著

《思考中醫》又名《傷寒論導論》,按照天人合一的觀念,從陰陽、傷寒的角度,結合自然的季節、時辰來研究人的疾病與健康,分析了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病證及診治綱要,是一部依託《傷寒雜病論》又超越《傷寒雜病論》,從更廣闊的視角思考中醫理論、中醫文化、中華文化的著作。本書竭力避免深奧晦澀,將學術性與大眾化相結合,取名為「思考中醫」,是取思考時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醫專業書,也是有益於大眾的優秀傳統文化書讀物。

先別走,嘮會嗑

《思考中醫》一版再版

您讀過哪個版本?

您和它之間又有什麼故事?

來留言區和大家聊一聊吧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