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水裡的刀子》抵深圳 ,觀眾自由表達為電影唇槍舌戰!

由青年導演王學博執導、知名導演爾冬升、張猛、萬瑪才旦共同監製的國產文藝佳作《清水裡的刀子》將於4月4日全國公映。本片改編自石舒清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同名短篇小說,在2016年釜山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新浪潮獎,之後在全球二十多個國際電影節,陸續奪得多項大獎,獲得評委和媒體的高度評價。



《清水裡的刀子》開啟全國路演活動後,受到廣泛關注,不僅受到電影、文學學者專家的讚賞,也深受影迷觀眾的喜歡。3月30日,影片在路演第六站深圳開展點映和主創見面會。映後,導演王學博現身與觀眾互動,交流中,觀眾們各抒己見,導演也在回應中一一表述著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想法。現場,更有大半觀眾鼓掌、舉手錶示對這部獲獎之作的喜愛。

 



談到電影創作起源,導演王學博表示,自己在看完《清水裡的刀子》小說後,就被一股韻味所牽引,一直揮散不去,“當時覺得大西北很神秘,能去一次應該是人生很特別的體驗”。於是,他和一群志願者同學到西北拍攝地拍攝了同名短片。在那裡,樸實的民風和熱情待客的村民們讓他很感動,“在那特別自在,你不管到誰家都感覺跟回到家裡一樣,那兒老人很多,把你當孫子一樣,沒有任何的生疏“,在王學博導演看來,他的短片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完成的。

 

導演也特別談到,在短片拍攝期間,他們在村子裡生活的一些細節和感受到的溫情。“他們平時不會吃這麽好,但是給我們做的都很好,最後我們要給他們錢,說什麽也不要,經濟層面上他們肯定是很困難的,但是給錢說什麽也不要,最後還是我們請吃了一頓殺青飯“。



然而,他一直對短片不滿意,畢業後,他毅然決然重回拍攝地生活了10個月,靜心寫下長片劇本,在2015年,他的這部處女長作終於順利完成。王學博介紹道,片中的演員都是在當地集市裡尋找的,在拍攝前並沒有戲劇訓練,而是他每天和演員聊天,聊劇本,“我的片子沒有什麽戲劇性,我比較喜歡捕捉他們身上的一些東西“,演員們也是在鏡頭前以真實本色真情流露。

 

電影的視覺表達非常出色,王學博認為早期的西北電影或寫實或濃墨重彩,而他想用偏歐洲古典繪畫的方式來達到古典風格。電影4:3畫幅的選擇也是在拍攝現場和攝影師慢慢試出來的,”第一天拍山景,我想突出人物,4:3能把景卡掉一些,這樣人物在畫面裡的感覺會更強烈,能跟著人物的精神和心理在走“。



《清水裡的刀子》沉靜的表達創作是否是對當今浮躁電影市場和觀眾的回擊?面對這個問題,導演坦誠,拍攝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考慮市場問題,“小說就是一個老人的思考,他的生活一定是慢悠悠的”,他進一步補充,自己在拍攝地的生活也是沉靜的,不像大城市那般快節奏。

 

在互動交流環節中,觀眾針對電影表達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觀眾認為,影片攝影手法十分單一,從頭到尾都是定焦鏡頭,缺乏變化;也有觀眾則批評本片故事性弱,缺少戲劇衝突。在他看來,紀錄片式的敘事只會讓國產文藝片越來越小眾,而他更喜歡既有故事又要人文精神的電影。然而,另一名觀眾則直接駁斥了他們的評論,“導演是在表述自己想表述的東西,他並沒有站在一個制高點去審視這個世界,”他不同意影片攝影手法單一,反而非常喜歡攝影的光線,“它帶給我一種很美的東西,還讓我看到一些孤獨感,攝影是十分成功的”。



面對不同意見的評價,導演王學博淡定回應,“觀眾的感受都屬於他們,我的電影拍完了,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就是要交給觀眾的。創作是作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對世界的認知角度”。對他而言,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也有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他尊重每一位觀眾對影片的意見。

 

電影《清水裡的刀子》講述在十年九旱的寧夏西海固,一個偏遠的農村裡,一個穆斯林老頭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和兒子舉意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來搭救亡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老人和兒子對牛精心照料,並且也流露出對牛的不捨和對老伴的思念。在祭日的前三天,這頭牛在飲它的水裡看到了將要宰它的那把刀子,於是開始不吃不喝,為了以一個清潔的內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老人就陷入了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本片將於清明節檔期4月4日全國上映,敬請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