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節長假給自己安排一場芯片“微整”?別傻了

最近社交媒體上有個特別熱鬧的事兒,起源是一個特別的尋物啟事。

價值好幾萬的人工耳蝸體外機丟了,卻被某些人質疑是行銷宣傳。

這種刻薄讓不少網友引起嚴重不適。更有很多聽障患者現身說法回懟,也順道讓吃瓜網友被科普了一下這個“人工耳蝸”技術。

首先,這個手術要經過漫長的申請和排隊,設備費用也要自己承擔(大約20萬左右)。預約上之後,需要進行一個五六個小時(順利的話)的開顱手術,將體內機放進去。

做完之後進行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訓練,有的一個多星期站不起來,有的味覺短時間消失了。

成功適應之後,還要承受體外機帶來的種種麻煩。因為它只能靠磁鐵吸附在頭皮上,很容易就會被碰掉,難以避免丟失的問題。一旦丟失,很可能找不到同型號的機器了。因此,這種技術也只有極少數群體才會選擇。

這也展示出人體健康設備的通病,功能強大的傳感器往往需要深度植入才能見效,因此對應的,成本高、代價大、周期長、管理難。

如果未來電子元器件的植入就像“微整”一樣簡單,那會不會又是另外一種景象?

輕量級植入:體聯網界的“微整”金礦

“體聯網”一詞從產業界的“自嗨”到真正“出圈”(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曉),恐怕還得從前不久YY創始人李學凌在體內植入“血糖監測”說起。

據他所說,這種傳感器的植入比打疫苗還簡單:“很高速的彈射出去,啪的一聲就打進去了,沒有一點疼感”。植入步驟在醫院門診即可操作,成功後每5分鐘悔將血糖數據傳輸到手機裡的專用軟體上。

如果覺得皮下植入也很麻煩,那麽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研製的血壓貼片了解一下?

這種貼片只需貼在皮膚 上,就能檢測血壓,原理是發出穿透皮膚的超聲波,手機反射信號,在送回電腦計算血壓。

不用反覆脫卸,實時報告數據,簡單易操作,真實地心動了,恨不得給我那血壓時高時低的老父親買一打好嗎?!

除了身體指標,這種近場通信芯片還可以輔助人來判斷方向、位置等,避免了丟失等意外情況。

企業家兼生物黑客桑尼·艾倫(Sunny Allen)就在皮膚下放入了指南針植入器,每當她面向東方,指南針就會震動。在參加野外、冒險等活動時,無疑是最後一道安全防線。

也可以取代兒童智能手錶,用於防丟定位,避免電子設備過多社交功能的干擾。

想要借助近場通訊芯片撈到健康這一桶金的,還有不少科技公司。矽谷創業公司Zeo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睡眠階段數據庫,通過皮膚上的小型傳感器來判斷睡眠品質,讓用戶能夠分析自己的數據並與大數據進行對比。

圖示:艾倫身上有一個指南針植入器,面向東方時就會震動

總而言之,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忙起來可能根本顧不上關注家人的健康狀況,甚至沒時間抽空給自己做個體檢。只有每一次聽說“XXX突然病逝在下班路上”之類的新聞,會哭著打開手機默默加購一份保險。

而智能手錶之類所謂具有健康管理功能的硬體,其頻繁充電和反覆脫卸,足夠讓它成為煩不勝煩的“偽需求”。可是真要深入到開顱破肚才能應用(比如電子藥丸),不到萬不得已也是絕對不能考慮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將這種植入小型芯片。為了緩解亞健康焦慮,或者只是為了“顯得酷一點”,現代人真是能勇往直前,一擲千金的。

量化自我,捕捉那些猝不及防的健康猛獸

早幾年大家都還在探討怎麽解決體聯網設備如何充電、超聲波傳輸等問題,現在嘛,反而是磨拳霍霍研發貼敷或皮下芯片的更多。

在此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我心髒病/哮喘/,用什麽芯片可以控制呢?

答案很無情。如果健康問題比較嚴重,是沒有辦法靠芯片傳感器來解決的。出門右轉找正規醫院進行醫療介入(比如前面提到的人工耳蝸治療聽障),現代手術才是終極解決辦法。

而輕量級近場通信芯片的優勢是,它的植入更加簡單,往往只需要貼在皮膚或者是門診用芯片發射器或者注射器打一針,就能開始發揮數據采集的作用,基本不需要什麽適應期,也不存在排異反應。

植入芯片的注射器

另外,這種芯片對一些關鍵指標的數據采集更有效和實時。比如很多令人驚痛的健康人士“猝死”事件,大多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但心梗之前會出現至少持續一個小時的前期症狀,比如低血壓、心律失常、惡心、缺氧等。沒有心髒病史的中青年是很難分辨的,但醫療芯片可以通過測量跟血液成分相關的各種數據,來實時判斷和預測,節省下來的每一秒都性命攸關。

因此,近場通訊芯片讓“量化自我”成為可能。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多種功能芯片的互動,讓血壓、血糖、心跳、睡眠等數據以資訊流的方式,實時追蹤並呈現給用戶,以此形成個性化的健康數據庫,從而進行針對性的醫療服務。

健康數字化後的隱憂

對於這種趨勢,一方面大家在為科技提供的便利而歡欣鼓舞,不少政府和公司舉辦“趴體”來進行植入;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芯片的植入及個人資訊的采集,也讓不少人擔憂“黑客帝國”的到來,數據安全得不到保障。

這些擔憂不無道理。目前確實還沒有任何監管這一領域的全國性法律法規頒布,而且由於這類芯片無法搭載複雜的元器件,所以只能通過2G網絡通訊,很容易被劫持。

比利時一家公司在多名員工的皮膚下植入芯片,作為公司大門和啟動電腦的鑰匙

另外,過渡植入芯片不僅相互之間可能出現通訊干擾,對除顫器之類的醫療設備也會造成電磁干擾,帶來未可知的風險。

即使解決了安全問題,這類芯片能否真實地幫助用戶了解自身狀況,也是個未知數。因為將身體健康數據量化之後,所產生的資訊流應該如何來指導和判斷健康狀況,還缺乏有效的算法支撐和理論指導,在短期內想要幫助人類爭奪“黃金搶救時間”,恐怕只能停留在設想。

更關鍵的是,由於操作門檻低(紋身店都可以做),開發難度小,保健性質強於醫療屬性,這種芯片一旦放開很可能取代“保健品”和區塊鏈,成為不法分子詐騙中老年人的新手段。

無疑,近場通信芯片的體內植入是當之無愧的大趨勢。不過,在應用時必須被所在籠子裡。除了用戶自主自願植入之外,執行機構和法律法規都需要更加完善才可以。

儘管距離實現“健康微整”還有一段距離,但至此,健康的重心終於從枸杞保溫杯轉移到了芯片與智能,這是一次從玄學到科學的大遷移,也意味著“身體黑客”時代已經到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