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金融強監管時代終結

  文/新浪財經北美專欄作家 魏欣

  《多德佛蘭克法案》未能解決銀行“大而不倒”的症結,反而加劇了金融業的這種狀況。大銀行綁架市場的情況更加嚴重。部分推翻該法案,針對中小銀行放鬆管制將會刺激借貸和美國經濟發展。

美國金融強監管時代終結美國金融強監管時代終結

  當媒體還在重點關注美國政府在國務卿、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國家安全顧問、聯邦調查局副主任等高層官員的重大人事震動,美國參議院上周以67對31票悄悄通過法案部分推翻了《多德佛蘭克法案》的限制。這標誌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加強監管時代的終結和金融自由化時代的再次來臨。作為奧巴馬前總統的重要政治遺產之一,該法案的主要宗旨就是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後,通過法律形式授權美聯儲對銀行業加強監管。通過分拆金融機構,防止大機構綁架市場,通過“大而不倒”的方式冒險經營。

  雖然對《多德佛蘭克法案》的廢除隻獲得了參議院的批準,還需要通過眾議院的投票以及總統的簽署,但是目前看來這並不存在什麽障礙。因為眾議院一直在醞釀一個比參議院更加激進的金融去監管法案,所以不太可能投票反對這個相對溫和的版本。對於川普總統而言,廢除該法案也是他從競選總統以來的重要政治承諾。我們也很難想象白宮會最終會行使否決權。

  在當前市場上,一些專家、媒體和部分立法人員把該法案的部分廢除理解成為川普總統在當選之後向華爾街和高盛幫送上的大禮,以回報金融大鱷在競選期間提供的資金支持。他們預計這會在全球金融危機10年之後在華爾街吹起資產泡沫,擴張美國民眾的貧富差距,最終有可能再次引發類似的金融危機和第二次”佔領華爾街“運動。但是如果我們全面回顧《多德佛蘭克法案》在過去這些年的執行情況和參議院對該法案的修訂,我們可能會完全改變之前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當初奧巴馬前總統推動通過《多德佛蘭克法案》的初衷為了解決銀行業“大而不倒”的症結,那麽這個法案的執行結果事實上加劇了銀行業的這種業態。該法案要求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監管面向消費者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打擊“不公、欺騙或濫用”行為。為了要達到近乎苛刻的監管要求,該法案為所有銀行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監管成本。根據美國行動論壇(American Action Forum)的數據,在《多德佛蘭克法案》生效後的2014年,全部銀行業的監管成本就高達240億美元和6100萬個小時的文書工作。2015年監管成本則攀升到了360億美元和7300萬小時的文書工作。為應對壓力測試而進行的“綜合資本分析評估(CCAR)”現在是華爾街所有銀行裡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很多中小銀行由於無法像大銀行一樣消化這樣沉重的成本,有的退出了部分業務,有的就只能破產倒閉。金融業的行業集中度不降反升,變得更加不健康。大銀行綁架市場的情況比金融危機前更加嚴重。就好象北達科他州民主黨籍參議員Heitkamp所說的那樣:多德佛蘭克不但沒有解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問題,反而還帶來了“小而不能成功”(Too Small To Succeed)的新問題。大銀行越來越大,小銀行卻消失了。

  針對行業集中度過高的問題,在上周《多德佛蘭克法案》的廢除過程中,參議院的改動重點加入了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傾斜,實質上對華爾街金融大鱷非常不利。新法案認定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00億美金的銀行仍然是屬於“大而不倒”的,所以仍然要按照最嚴格的監管規則進行規範。這些規範主要包括每年一次的壓力測試,以確保他們在下一次的金融風暴中能夠存活下來。在新法案起草時,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主席Mike Crapo原本希望把這個限額規定為2500億。如果是那樣,就會對一些知名金融機構放鬆監管。比如:美國運通、巴克萊銀行和Ally Investment。

  但是對於那些中小銀行,新法案則將會放鬆監管,把他們從沉重的監管成本中間解放出來。這也是為什麽該法案在美國兩黨政治嚴重對立的今天,能夠獲得跨黨派支持,高票通過的原因。白宮發言人Sarah Sanders說:該法案對於數千家社區銀行和信用合作社提供了急需的緩解。而且將會在不產生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刺激借貸和經濟發展。

  在後多德佛蘭克時代,我們應該可以看到的是,為中小企業和私人提供信貸支持的中小銀行和合作信用社在美國廣大中部農村地區的繁榮。私人企業將因此獲得歷史性發展機遇,並吸納更多結構性失業人口。美國再次進入了企業和私人部門加杠杆的大周期。

  但同時也像很多其他經濟改革一樣,最先適應新政策的一定是財力雄厚的國際化大公司,最後受益的也往往是他們。任何企圖惠及小企業和創業者的政策最終都很難達到其初衷。華爾街大鱷們是否會以持股或者參股的形式裝扮成中小銀行繞過監管,是否會再次提升美國金融風險,這仍然需要監管機構的高度警惕。

  (本文作者介紹:專欄作家,曾在美國供職於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