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初中沒畢業,但全中國學生都認識他

7月10日,著名慈善家、教育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歲。

田家炳沒讀過什麽書,放在現在,連初中文憑都拿不到。他雖辦實業發家,但也不算是什麽巨富,尤其金融危機後,他賣了自己的別墅,晚年一直租住在附近一個不過100平米的小公寓裡。

然而就是這麽一個人,後半輩子卻緊密地跟教育、慈善牽扯在了一起,他把個人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捐助,尤其是教育業,他擁有眾多“博士”、“教授”的名譽稱號,而他足以配得上這些稱謂。

1.

五四運動爆發的那年,田家炳出生在廣東梅州,在貧困的梅縣,田家是很富裕的家族,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這個家裡唯一的男孩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

作為唯一的兒子,是幸運,也是不幸,田家炳讀書到初二的時候,父親突然去世,他不得不輟學來繼承父親留下的磚瓦窯生意,這一年他才16歲。兩年後,少年田家炳決定赴南洋闖蕩,他隻身一人從汕頭經香港漂洋過海去了越南。抗日戰爭爆發,西南聯大的學子們在昆明冒著炮火讀書的時候,田家炳在越南靠賣瓷土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那是一個冬天,越南一點也不冷。

之後的幾十年,田家炳的事業越做越大,瓷土生意因為戰爭被迫中斷後,他又轉戰印尼,投資橡膠工業,到他上世紀50年代末遷居香港以前,以田氏的樹膠公司為首帶動下的橡膠和塑料生產,成為當時印尼影響力最大的支柱產業。

1958年,田家炳舉家回到香港定居,他又開始新的事業:生產人造革,一乾就是近半個世紀,成為享譽東南亞的人造皮革大亨。而他的慈善事業,就是從香港開始的。

2.

他一邊做生意,一邊做慈善,50年代到70年代,他在香港為醫院捐款,參與推動社會福利工作。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開始,田家炳才終於有機會為中國的教育“做貢獻”。

1979年,60歲的田家炳回到自己出生的家鄉大埔縣,修馬路,建橋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學,那是他最初的在內地的慈善捐款,從這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據統計,從80年代開始,田家炳捐助的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佔的比例高達90%。他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他更偏好捐贈給中小學,用他的話說,這種捐贈“回報率”更高,這種回報,不是指財富上的回報,而是整體教育水準的回報,他認為國民教育水準的提高,重點就在於基礎教育。至於捐贈大學的時候,他主要捐給師范大學,1996年四川師范大學修建的田家炳樓,就是田家炳進入內地捐建的第一所高校。

直到現在,北至黑龍江,西到西藏新疆,幾乎每個省份都遍及著由田家炳捐贈而修建的各種中學、小學、書院、圖書館……而幾乎每一所省級以上的師范大學,都有一座田家炳樓,南京師大、湖南師大、山東師大……

3.

田家炳對自己很“摳”,他自稱“孤寒鬼”,刻薄、吝嗇,他說他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種老人家”。他出門搭公車,出行自己帶肥皂,也不喝礦泉水,就隨身帶一個反覆使用很久的塑料瓶子,裡面裝自己燒的白開水。

他的子女不少,五兒四女,晚年的時候,因為經常被邀請到自己捐贈過的學校訪問,每次出行總有一個兒子或者女兒陪著他。除了照顧年邁的父親,子女們還有一個任務——替田家炳吃完他吃不下的飯菜。無論是創業還是生活,他都始終教育自己的後代遵奉節儉。

而這位節儉到吝嗇的“孤寒鬼”,卻在1982年捐出自己價值10多億的4棟大廈,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全部用於公益。

2001年,他又把住了37年的別墅賣了。那是他自己買地,自己畫圖,自己修建的房子,曾經市值一個多億港幣,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僅賣了5600萬,他的朋友們以為是他的經濟出了問題,不得不得賣房周轉,殊不知這幾千萬元的“收入”全是他用來建學校的。據說賣房款其中的300萬,還是因為買主得知田家炳的所作所為後,追加給他的。

可以說,這個文化水準不高、連國語都說不流利的老人,一個曾經創造過商業奇跡的“生意人”,在“教書育人”上所做的貢獻,其實並不比一線的專業教育工作者們低。

他小時候沒讀過什麽書,賺了錢卻不計回報地幫助別人讀書,每年從因他修建的學校、教室裡走出的學生成千上萬。

他不是中國(甚至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獻錢財最多的慈善家,但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有人說他是“全中國最傻的傻子”,他也不在乎。

他獲得過很多榮譽,但他最感恩,卻也最慚愧的是,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其發現的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他覺得那是“人生中最大的榮耀”,因為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何其榮幸能用上自己的名字。

4.

節儉、謙遜、赤誠……這些如今變得稀有的名詞,用在田家炳身上不為過。在某些方面,其實也代表了以他為首的上一代華人企業家的特質。

邵逸夫,娛樂產業大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連年向內地捐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霍英東,曾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改革開放以來,致力於投身內地經濟建設,投資捐贈內容涵蓋交通、教育、體育、醫學等。何鴻燊,港澳企業家,晚年致力於流失海外的中華文物收復。還有香港的李嘉誠、呂志和、台灣的蔡萬霖等等。

這一代的企業家,大多出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後的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一帶,受西方文化影響最深,卻又飽受戰爭之苦,特殊的時代賦予他們特別的海外創業機遇和強烈的家國情懷。改革開放以後,他們又從功成名就的地方,回到出生的家鄉,從這裡開始,創辦實業,也回報社會,將民族命運與自身聯繫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傳承著,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傳統中國商人的優秀品質。

那是珍貴的,曾經作為“華人”、“華商”的赤子之心,值得被鐫刻在一顆浩瀚宇宙中的星星,值得被時代所銘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