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2億捐贈清華,楊國強鮮為人知的公益慈善之路

“我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農民工,是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給了我們發展到今天的機會。”

在由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和碧桂園集團捐建的清華大學化學系“國強樓”的奠基儀式上,一貫低調平靜的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表露了自己的心跡。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2018年,“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農民工”的內心剖白,簡單直接,又讓人心生感慨,贏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

而在活動當天,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也宣布,未來十年內,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將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再捐資22億元,用於支持清華大學的基礎前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高端人才的引進。

01 捐建清華,捐贈科創

作為中國的頂級學府之一,清華大學在中國的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作為清華大學的名譽校董,楊國強對於清華大學的感情很深。

實際上,自2007年起,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和碧桂園集團曾多次向清華大學捐贈,支持清華大學的發展。比如,2016年4月,在清華大學建校105周年之際,碧桂園集團捐贈設立了“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用於開展科技創新、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教育扶貧等工作。而此次奠基的“國強樓”是在2017年達成的捐贈。

而高校建設,一直都在楊國強的關注範圍之內,在多所高校設立“國華傑出人才獎”,除了清華大學外,楊國強還向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10多所高校捐贈設立專項基金。

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對大學的捐贈其實也是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支持。

而無論是在捐款方面還是在業務方面的理念,碧桂園都與注重科技創新的國家戰略相契合。

在地產主業之外,碧桂園同時也在現代農業、智能製造等方面發力,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比如碧桂園近期開業的潼湖科技小鎮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和科技企業的認可,而持續發力的機器人產業,也讓碧桂園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卡位戰中取得先機。而就在不久之前,碧桂園旗下的博智林機器人又向香港科技大學捐贈2億港元,支持港科大深化人才培育及研究創新工作。

我們都知道,科技研發和創新,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企業捐助高校的科創工作,而高校培養優秀人才向企業輸送,這樣的校企互動就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環。

碧桂園始終堅信優秀人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視人才為第一財富。2013年至今,碧桂園通過“未來領袖”計劃,在全球廣招名校博士,其力度與廣度為中國地產行業所罕見。截至目前,碧桂園已引進博士1100多名。

02 碧桂園的“低調慈善”

楊國強對於捐資科技、教育也有異乎尋常的執著。

出生於順德一個農民家庭的楊國強,小時候家境貧困差點高中都讀不了,在政府7塊錢的學費和2元助學金的資助下,他才堅持完成了高中學業,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楊國強沒有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但對知識的信仰,在楊國強的心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深信“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

1997年4月21日,42歲的楊國強走進了《羊城晚報》社,此行的目的就是捐款,但是捐款的前提就是“不曝光”,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是他捐的。最終,楊國強現場拿出100萬元的支票,設立了以母親名字命名的“仲明大學生助學金”。

彼時的碧桂園,還不過是順德的一家小企業,而楊國強本人的身家也不過幾百萬。但從那以後,無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這每年100萬都會準時匯入助學金的账戶裡,而從2006年開始,助學金又追加到了200萬。

直到2007年,有記者以“感動更多人投身慈善”為由說服了楊國強,這個保守了十年的秘密才得以公布。

當然,伴隨著碧桂園的不斷壯大,楊國強對於公益性教育的投入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頗有建樹。

他創辦了三所全免費的學校:全國唯一全免費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全國唯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培訓退伍軍人的全免費學校國良職業培訓學校。

而在創辦學校時,楊國強秉持的原則也是項目高調,但本人低調。甚至在2002年創辦國華紀念中學時,拿出了自己一半的身家2.6億,而使用的名義卻是“順德一批民營企業家”。

但是成果卻是顯著的:國華紀念中學立校至今,一直保持著極高的本科升學率, 2018年的重本率超過98.2%;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去年首屆290名學生畢業,就業率高達99.66%;而在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已有超過14000名來自貧困家庭的退役士兵受訓後成為技能型產業工人,部分學員月薪可達上萬元。

03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楊國強說:能為社會進步做點事情非常開心。

本著“做點事情”的原則,在過去21年來,楊國強、楊惠妍以及其旗下的碧桂園已經累計為全社會捐款超過42億元,惠及19萬餘人。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造就了碧桂園這樣的民營企業的繁榮,而事實上,民營企業的進步也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就在最近,中央對於民營企業再次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接受新華社等中央媒體的聯合採訪時表示,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充分肯定了民營企業的重要地位。

而擁有如此地位的民營企業並沒有忘記家國情懷,甚至走在前列。在慈善領域,媒體的跟蹤統計顯示,在最近10年的企業捐贈趨勢上來看,民營企業整體優於國企。

最近有一個流行詞匯叫做“企業家精神”,指的是企業家們企業經營管理的綜合才能,當然也包括企業家們在經營管理之外的社會責任,就是那種“當你有能力時,不要忘記回報社會”的思想。

就像邱勇校長在評價國強公益基金會對清華的捐贈時說的那樣,“充分體現了楊國強、楊惠妍等企業家積極投身社會公益的情懷、抱負和擔當,在清華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這樣的重要意義並不僅限於清華大學。“楊國強們”將自己的能力就用在了精準扶貧、送技能下鄉、職業培訓等公益項目,而整個社會都在享受這些慈善項目帶來的回報,“企業家精神”時刻閃爍著光輝。

低調的楊國強還是那句樸實的話,“能為社會進步做點事情非常開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