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英到達波斯灣欲西去羅馬,如何卻被安息國一個傳說阻止?

公元前後,東方的大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是當時的兩個大國,而且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存在。在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逐步密切,我國對羅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當時,中國人稱呼羅馬帝國為“大秦”。至於這麽叫的原因,在范曄的《後漢書·西域傳》裡有如下記載:“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對於漢朝來說,北部的匈奴一直是個大患。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一直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漢武帝時代想到聯絡盟友的方式從外交手段斬斷匈奴右臂,這就有了張騫出西域。張騫兩次出西域都沒有完成這個政治及軍事使命,但是卻意外加強了中外經濟往來。“絲綢之路”也就此開辟。

在我國歷史上,中華強則西域通,中華弱則西域閉。兩漢之交正是我國的一個動亂時期,這時候匈奴又重新崛起。所以漢朝和西域之間的交通就被阻隔了。到了漢和帝時代,決定重新打通西域之路。永平十六年(73年)漢軍驅逐匈奴,恢復了絲綢之路,而班超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戰後班超就留在了西域。永元三年(91年),班超被任命為西域都護,駐守在龜茲。西域50多個國家在這期間先後與漢朝恢復了關係。

從軍事上來說,漢朝雖然屢屢打敗匈奴,卻一直不能將其斬盡殺絕,從戰國到漢朝都一直是相持狀態。安息“地方數千里,小城數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大秦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因此,東漢要消滅北匈奴,唯有聯合安息和大秦。所以從軍事上打通絲綢之路,爭取這倆盟國是必要的。從經濟上來說,中國的絲綢製品很早就聞名世界,別的國家不會製造,可謂是中國的壟斷技術。而羅馬貴族就特別喜歡中國的絲綢,在奢侈的羅馬城裡,身穿絲綢製品就是最好的“炫富”。通過絲綢之路,我國還能賺到更多的錢。所以無論是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我國打通絲綢之路都是勢在必行。

按理說,班超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這時候的班超已經是年過花甲的人了,經不起鞍馬勞頓,就派了副使甘英前去,試圖與羅馬帝國建立邦交。

不過,羅馬、漢朝之間隔著貴霜(大月氏)、安息(波斯)兩個大國,它們不希望中國跟羅馬搭上線,它們就想著從遙遠的絲綢之路上賺取利益。

《後漢書》裡寫道:“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采與之交市,故庶閡不得自達。”甚至,羅馬帝國還為此跟波斯打過仗,可惜沒打贏。

永元九年(97年),東漢西域都護班超,派遣屬員甘英出使羅馬帝國。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擺脫波斯對絲綢貿易的盤剝,探尋與羅馬帝國進行直接交易的可能性。

根據史書記載,甘英一路逾蔥嶺、過大夏、行安息,一直到達波斯的西部,來到波斯灣。甘英為完成肩負的使命,積極準備渡過波斯灣,北上羅馬。

可是,波斯派來的船員卻對甘英說,這片海非常的大、波濤極其凶險,要渡海順風的時候三月可到。如果沒有順風的話,可能還要等上兩年。所以出海要備足三個月的糧食。“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而安息人還將希臘神話中的“塞壬海妖”故事當做現實介紹給甘英。甘英難免憂懼,遂止於斯。

梁啟超後來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裡就感歎:“班定遠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而安息人(波斯)遮之不得達,謬言海上之奇新殊險,英遂氣沮,於是東西文明相接觸之一機會坐失。讀史者有無窮之憾焉。”

其實,從安息過泰西封,今之伊拉克巴格達東南一帶,再過塞琉古以西,今之伊朗與亞美尼亞一帶,走陸路,也可以至大秦,可惜甘英沒有選擇此線。

儘管波斯阻止漢朝與羅馬的相見,但羅馬又去開辟了海路,不需要經過波斯而與漢朝實現通商。

對於漢朝來說,甘英這次雖然沒有實現最初目的,但是也帶來很多利好的成效。史書記載“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也就是說,甘英的這次出使,讓中國對西方的了解進一步加深,而西方對中國的了解也在增加。當然,如果漢朝與羅馬帝國直接見面,那引發的後果必將很奇妙,不可想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