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納思達遭控股股東密集減持 巨額商譽懸頂“埋雷”

在成功“借殼”萬力達不久後,珠海賽納列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賽納科技”)便通過上市公司開始了頻頻收購。而在這些收購之後,其又開啟了密集的減持模式。自打去年12月以來,賽納科技共進行了13次減持。

據悉,賽納科技是上市公司納思達的控股股東,於2014年9月通過“重大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置出資產轉讓”的方式成功入主後者。

密集減持,面臨資金壓力

截至6月17日,賽納科技在本月通過大宗交易共進行了4次減持,持股數量累計減少約2226.73萬股,佔比達2.094%。在這之前,賽納科技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以同樣的方式密集地進行了9次減持。經《華夏時報》記者計算,賽納科技通過大宗交易共減持了4.224%的股份,成交金額約10.24億元。

在上述減持裡外,賽納科技還進行了可交換債換股(15賽納E2)以及限制性股票注銷。自2018年11月以來納思達控股股東共減持了5.0003%的股份,持股比例也由之前的58.9497%降至53.9494%。需注意的是,賽納科技還有3906.5萬股被質押,佔比其在上市公司持股數量的68.09%。

但賽納科技的減持似乎並沒有結束,其在上市公司於6月18日披露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表示,未來12個月,將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及市場行情變化進一步處置和調整其在上市公司擁有權益股份,不排除繼續增加或減少其在上市公司中擁有權益的股份。言外之意,賽納科技在今後很大可能會繼續減持。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為,賽納科技大概面臨資金鏈壓力。因為頻繁減持後,並沒有改變其絕對控股地位,但減持可以帶來現金收入,緩解現金流壓力。再者,高頻減持,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肯定不是個好事情。

賽納科技成立於2006年4月,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自產的雷射印表機、多維印表機等。珠海恆信豐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珠海恆信”)、SEINE TECHNOLOGY LIMITED分別持有其52.09%、26.95%的股權,是其前二大且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

珠海恆信則是由汪東穎、李東飛、曾陽雲3人分別持股40.732%、29.634%和29.634%,SEINE TECHNOLOGY LIMITED則由逸熙國際有限公司(下稱“逸熙國際”)持股86.24%。如果再往上一層追溯的話,珠海恆信亦持有逸熙國際36.67%的股權。此外,上述3人還通過珠海艾派克投資有限公司控股 Apex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而後者亦持有賽納科技3.19%的股權。

顯然,在賽納科技借殼上市後,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已由龐江華變為汪東穎、李東飛、曾陽雲。不過,截至目前,龐江華仍在納思達持有7.36%的股權,為上市公司第二股東。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借殼是於2014年9月完成。

頻頻收購,巨額商譽懸頂

在賽納科技的執掌下,上市公司的業績並沒有迎來大爆發。恰恰與此相反,2015年、2016年,納思達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81億元、0.61億元,相應下滑幅度達17.92%、78.28%。

在此期間,上市公司進行了頻頻收購。其中,最大的兩起便是對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下稱“SCC”)和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下稱“利盟”)的收購。SCC主營業務為通用列印耗材芯片的設計、生產和銷售以及通用和再生列印耗材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利盟主要經營ISS業務和ES業務。其中,ISS業務主要生產和銷售多種型號的雷射印表機以及與之相關的耗材、配件和一系列列印管理服務,ES業務主要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企業軟體解決方案。

2015年7月,上市公司作價6296.73萬美元,成功收購SCC100%股權。需要說明的是,這筆收購是在SCC業績已經出現下滑的情況下進行的。2013年、2014年,SCC實現淨利潤分別為1557.7萬美元、274.9萬美元,下降 82.35%。

成為納思達全資子公司後,SCC的業績也不見起色,甚至在過去的1年還發生了較大虧損。《華夏時報》記者梳理上市公司過往年報發現,2016年、2017年SCC實現淨利潤分別為63.72萬元和130.01萬元,在上市公司業績貢獻佔比僅為1.04%、0.14%。2018年,SCC業務成為上市公司業績的拖累,虧損高達5789.38萬元。

此外,在收購SCC時所形成的2516萬元商譽,納思達至今未計提減值準備。

距離上述收購還不到1年,納思達便發起了另一樁其有史以來的最大收購。2016年4月,上市公司發布交易草案,擬作價27億美元(大約174.69億元),收購利盟。截至2015年末,納思達經審計的資產總額僅為31.19億元,前者為後者的5.6倍,這場“蛇吞象”式收購於當年11月完成。

2016年,收購利盟的成效便在納思達營收上得到體現。該年度,納思達實現營收58.05億元,同比增長183.3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61億元,同比下滑78.28%。一個事實是,這場收購並未為上市公司帶來盈利。2017年,上市公司營收更是直接步入百億台階,數值為213.24億元,同比增長267.31%。

由於ES業務一直經營不善,持續虧損。2017年7月,納思達以13.19億美元(大約90.86億元) 代價出售了該業務主體Kofax Limited100%股權,將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的軟體業務進行剝離。該年度,納思達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實現9.49億元的盈利,同比增長1454.39%。

對利盟的收購導致上市公司新增商譽187.72億元,佔2016年商譽的99.8%。雖然,ES業務的剝離,相應商譽也減少了一部分。截至2018年末,上市公司歷次收購所形成的商譽餘額為128.19億元,其中因收購利盟產生的為123.27億元,佔比96.16%。上述商譽未計提減值準備,被深交所於年報問詢函中要求說明原因及合理性。

年報被問詢,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所謂的“高光”都是暫時的,納思達業績爆發式增長,並不具備可持續性。2018年,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9.26億元,同比增長僅為2.8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51億元,較之2017年僅增長0.13%,瀕臨停滯邊緣。

過去的1年,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為21.59億元,2017年這一數值為3.94億元,上升約447.95%,且顯著高於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其增長幅度與上市公司營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6.34億元,同比增長153.89%),甚是不配比。

對此,6月10日,深交所下發了對納思達2018年年報的問詢函,要求上市公司說明三者增長幅度不配比原因。這是繼2017年上市公司因年報第二次被問詢。

據納思達2019年一季度報,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4.74億元。現金流急劇下降,由極為充裕到一點也不好,納思達隻用了3個月。

成功收購利盟後,境外收入成為納思達營收的主要來源。過去的兩年,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分別為200.32億元、202.65億元,佔比總營收93.94%和92.42%。從細分產品來看,2018年,除了列印業務(含原裝耗材)、耗材產品實現增長外,納思達軟體及服務、芯片、配件以及授權許可等其他產品都呈現下滑態勢。關於後面四大產品下滑的原因,《華夏時報》記者已發採訪函至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復。

此外,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也由2017年的16.41億元降至2018年的14.79億元,在營收中佔比由7.69%降為6.74%,納思達把這歸結於為ES業務的出售所致。

2018年,納思達的總資產為361.14億元,是其2014年底資產規模的25.59倍。而其負債合計也一度達到了275.49億元,是其2014年底負債規模的55.86倍。這也表明上市公司負債擴張幅度要快於資產擴張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納思達還面臨較大的短期償債壓力。2018年,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為34.04 億元,而其短期借款和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分別為35.65億元、11.46億元,後兩者是前者的1.38倍。2019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短期借款和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都在增長,兩者之和為77.82億元,而其貨幣資金卻在減少,僅為32.99億元。其中,單貨幣資金與短期借款的缺口就達10.41億元。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公培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