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90後離婚潮:結婚不怕晚,離婚要趁早

近日,“第一批90後加入離婚大軍”的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這一話題並非空穴來風,主要起因於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發布的一份關於離婚糾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從報告中可以看到,90後確實已加入離婚大軍。

大數據顯示,在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73.40%的案件原告的性別為女性。婚後2年至7年為婚姻破裂高發期,七年之癢變三年。而根據記者的進一步採訪,90後閃婚閃離的故事簡直令人大跌眼鏡,其中的導火索多為小事。他們中有的人蜜月帶上婆婆,一回來後就吵著鬧離婚;有的人通過手機“搖一搖”搖出了女朋友,結婚快離婚也快。

當不少80後還在與“剩男剩女”的標簽抗爭時,第一批90後卻掀起了離婚潮,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媒體怎麽評

斯涵涵發表在南方網上的《“第一批90後離婚”何必詫異?》一文中表示,90後在適婚年齡正常結婚,發現彼此不合適後又好聚好散,體現了婚姻自主,離婚某種程度上是文明的進步。

“不必過於放大‘90後離婚’的群體標簽。從個體來說,最大的90後已經28歲了,而我國婚姻法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性二十二周歲,女性二十周歲。適婚年齡正常結婚,共同生活一段以後發現彼此不合適,難以度過‘七年之癢’,好聚好散對於怨偶雙方都未必不是一種解脫,有什麽好大驚小怪的?”

“離婚,雖說不算好事,但也絕不是醜事壞事。我國婚姻法規定婚姻自主,夫妻雙方都可以合法結束婚姻關係,任何人不得干涉。現代社會理應對離婚現象秉持寬容的態度,而越來越多的90後女性,社會地位大幅提高、經濟獨立性不斷加強,更加追求平等、身心愉悅的婚姻,並不像長輩一樣懼怕離婚,這也是離婚率高居不下的一種因素……從某種角度上說,善待‘90後離婚’ 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文明進步。”

胡鶴洋發表在紅網上的《90後加入“離婚大軍”未必是消極表現》也同樣認為,離婚並不代表著婚姻的脆弱,而是90後追求人生品質的表現。

“回到話題本身,筆者不否認戀愛與婚姻需要且行且珍惜,但離婚也不代表婚姻脆弱,更不能因此用“輕率”二字形容90後面對婚姻的態度。評論90後離婚一事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為什麽90後的婚姻會呈現出‘脆弱的假象’?首先,婚戀觀念的形成與原生家庭緊密聯繫。以獨生子女為主力軍的90後群體,成長於物質豐富、備受關愛的環境中,久而久之他們的眼界更高、思想開放。再加之,婚姻是人生大事。很多父母更願意將自己的婚姻模式傳輸給下一代,期望孩子能擁有安穩的家庭。很明顯,生活在時代巨變節點中的90後自我意識更強,人生追求品質,他們的觀念已不是‘養家糊口吃飽穿暖,將就地過日子’所能滿足的。”

而然玉發表在光明網上的《第一批90後加入離婚大軍,對此不必貼標簽》一文中則表示,不論在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一些奇葩的離婚案例,不能將90後身上的個案歸結為整個群體的縮影。

“當公眾和輿論談論90後離婚現象,很可能誇大了90後的屬性原因,而忽略了時代語境、外因驅動以及某些一貫的共性規律。動輒通過‘蜜月帶上婆婆,沒度完就吵著要離婚’‘搖一搖搖出女友閃婚閃離’等極端案例作為切入點,來分析90後離婚現象,很可能陷入一種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中。理性評價90後離婚現象,必須要摒棄‘立場預設’和‘結論現行’的表達慣性,而只能是基於中立的大樣本統計以及合理化歸因。”

“事實上,無論哪個年齡段的離婚案例中,總能找到一些奇葩個案。儘管我們必須承認,90後群體相對而言確實更有個性、更具激情,也更容易衝動任性,可是這些‘特質’到底在婚戀決策中起到了多少作用,不是一個想當然的事情。不過,發生在90後身上的個案,更容易被歸納為整個群體的‘縮影’,這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編輯有話說

隨著之前“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刷屏,這一代人似乎被貼上了越來越多的標簽,“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開始油膩了、邁入中年了……現在,他們又加入了離婚大軍,但90後離婚真的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嗎?

從一個更大的背景來看,第一批90後加入離婚大軍,或許只是整個社會離婚率不斷攀升的一個縮影罷了。近幾年來,中國的離婚率就一路走高。2002年,中國粗離婚率僅有0.90‰,但到了2015年,粗離婚率已經上升到2.8‰,是2002年的3倍多。2017上半年全國各級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構共依法辦理結婚登記558萬對,比去年下降7.5%;而依法辦理離婚登記卻有185.6萬對,比去年同期上升10.3%。

相較於以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固守婚姻家庭的傳統,新一代年輕人似乎更願意相信“結婚不怕晚,離婚要趁早”的“至理名言”,而這樣一種想法在90後身上則顯得更加突出。

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將中國的家比作一個事業組織,主軸在父子,夫妻之間只是配軸,這樣的兩軸都因為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感情。因此,傳統中國人的婚姻,不講究愛與私情,講的是紀律與效率。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相親、結婚再生子才是正道,一個家庭裡男人賺錢,女人管家,彼此分工明確。

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大家族模式已被逐漸破壞,小家庭和個體價值在凸顯。年輕人所認可的婚姻,是擁有愛情的婚姻。但這種愛,這種感情,既有創造的作用,也擁有破壞的趨勢。愛情原本就是一種不穩定的因素,容易造成緊張的狀態,有的時候還能讓人走入因愛生恨的極端。而對傳統中國而言,維持固有的社會關係,並不需要激動的情感,只需要對傳統家族文化的認可,對生兒育女、經營家庭的認可。

這種婚戀觀的變化可以解釋當今社會離婚率的上升的現象。凝聚家庭的因素實則早已發生轉移,不再依賴單一的倫理規範,而更強調夫妻之間的情感、文化、性生活等內在紐帶,某一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這個家庭就難以凝聚。因此,也正如有人調侃道,不結婚,罪名只有一條,結了婚,罪名日新月異。

更深層地來看,90後閃婚閃離其實也代表著某種焦慮與迷茫。在新舊觀念的衝擊之下,年輕人既受著傳統家族文化的影響,又受著西方愛情觀的洗禮,使得這一代人處於一種文化的夾層,忍受著傳統與現代的撕裂之痛,在結婚生子方面困難重重。老一代講究婚姻之間的扶持與穩定,但新一代年輕人講究的是婚姻中的愛情與品質。當婚姻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他們寧願選擇放手也不願意繼續忍受。90後的閃婚離婚或許是出於某種逃離、出於對自由的追求,但當個體對自由的願望超過了對家庭的擔當,也會導致他們缺乏對家庭和伴侶的責任心。

如果將90後閃婚離婚的現象,歸因於他們不夠成熟太過自私、不善於處理家庭矛盾,甚至認為他們婚姻感情基礎脆弱,這無疑是非常片面的,個中緣由其實非常複雜。畢竟,離婚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麽洪水猛獸,只是出於對更好生活的追求。不過,如果一開始的選擇確實錯了,離婚又真的是完美的選擇嗎?

中國青年報在今年的4月份,針對當前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現象做了一期調查,73.3%的受訪者支持增加離婚的相關手續和流程,55.4%的受訪者建議各地民政局配備婚姻家庭谘詢師,挽救還有可能的婚姻。在程式上給離婚加點麻煩,似乎成為了人們為維系婚姻關係所設想的出路。

這某種程度上展現了當前人們十分矛盾的心理,既渴望更好地維持婚姻,又克制不住自己毀掉婚姻的念頭,最終只能寄希望於制度,寧願將主動權交到他人手中。原來一度被追捧的婚姻自由,並沒有給人們帶來理想的幸福,這真是太過諷刺。或許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不過也有可能,出去了的人依然經營不好自己的生活,然後後悔自己當初急著逃離。

處於文化夾層中的這代人的痛苦,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不愛了,又何必要繼續在一起,可是灑脫地分開後,就真的解脫了嗎?

本期編輯:楊麗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