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康美人蔘喜迎豐收季

人蔘,被譽為「百草之王」。10月,作為世界人蔘最大產區的吉林迎來人蔘豐收季節。

吉林省東南部邊陲小城集安,地處長白山余脈,清澈的鴨綠江穿城而過,素有「東北小江南」之稱。這裡既是古老的人蔘種植故鄉,也是道地的人蔘產地。康美大地參業和新開河人蔘種植基地分布於集安市轄區內,北緯41°、東經126°的長白山山脈之間。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是康美大地參業最忙碌的季節。剛剛完成鮮參起參工作的大地參業總經理許成俊一臉喜氣,今年大地參業收穫園參350萬斤,又是一個鮮參豐收季。

康美園參喜豐收

今年10月初,康美大地參業位於集安市的兩個種植場完成起參收儲,分別是財源鎮的參業二場和台上鎮的參業三場。10月中旬,遼寧寬甸地區的參場完成鮮參收儲。今年,大地參業鮮參收穫350萬斤4~5年的園參。

據康美大地參業總經理許成俊介紹,位於台上鎮荒崴子村的參業三場面積820.56畝,在2016年起參後進入參地輪作期。通常人蔘種植5年後,參地需要進行土地輪作,十幾年內無法再種人蔘。公司拿出20畝作為試驗田,在2017年重新種參,進行園參輪作試驗。

目前,康美大地參業的大部分園參分布在遼寧寬甸和吉林梅河口地區,集安地區的參地也進入收尾階段。今年起參時,康美大地參業邀請了吉林省參茸辦、通化人蔘研究院、集安人蔘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參與測產。

集安人蔘研究所副長所趙曉龍表示,今年9月中旬,他與他的團隊分別在寬甸、集安不達遠鎮長嶺村進行了部門測產,平均一簾(10延長米)產量為52斤,一畝參地(25~30簾)平均產量為600~700斤。

康美大地參業園參一直按照國家中藥材GAP標準進行種植,從選地、土壤改良、生長期管理都有田間記錄,實現了全程可追溯。康美大地參業公司也在與集安人蔘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和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等部門合作研發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大面積農田栽參的先河,生產的人蔘品質優良,並獲得「長白山人蔘」品牌原料生產基地認證機構的高度認可,成功通過認證。

由於康美葯業一直在構建中醫藥全產業鏈和人蔘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康美大地參業的鮮參基本不會進入當地的人蔘交易市場 ,而是進入康美新開河(吉林)葯業進行深加工,或作為鮮參品牌進行創新銷售,這也成就了如今一年一度席捲全國的康美「鮮補節」。

康美大地參業自2012年以來,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積極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已建成面積超過3.5萬畝的國內最大人蔘規範化種植基地,實現土地流轉6300戶,帶動5萬多農民從事人蔘種植,年人均增收2-3萬元,實現當年集體脫貧。接下來,康美大地參業還將增加投資,以每年5000畝的規模發展人蔘規範化種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林下參藏在深山待增值

集安是邊條人蔘的發源地,也是邊條人蔘的唯一產區,具有500多年人蔘栽培歷史,集安人蔘年產量達4500噸左右,素有「人蔘故裡」之美譽。除了康美大地參業的園參,康美林下參也有部分基地分布於此。

11月1日中午,康美新開河(吉林)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煥豪、新華網吉林頻道工作人員和幾名挖參人一行,驅車前往距離集安市40多公里的大路鎮大陽岔村的康美林下參基地。越野車跋涉在人跡罕見的深山中,穿過了大陽岔村,山路越來越崎嶇,行到山腳下,路線狹窄,無法行車,一行人沿著山路走了大約30分鐘,才看到康美林下參基地大門。近2米高的鐵絲網劃分出清晰的界線。這些鐵絲網除了防盜,主要是防野豬進入參地拱參。平日基地有12名工作人員巡邏看守,如果沒有康美工作人員引領,外人無法進入。

據康美新開河(吉林)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煥豪介紹,康美在集安大陽岔村的林下參基地大約3000畝,差不多都是十八九年的林下參。

東北深秋時節,山林裡落葉遍地,除了小路上泛黃的苔蘚,鮮少再有綠色。此時,林下參地上部分葉子早已落光,只剩下枯草樣的莖稈裸露在外,所以外行人很難在光禿禿的山坡上找到林下參的蹤跡,但有經驗的養參人卻一眼就能認出來。林下參的分布有疏有密,1平方米參地內,多則30~40棵林下參,少則5~6棵。

同行4名專業的挖參人,帶著傳統的挖參工具,隨便找了一片山坡開始挖參。

大約半小時,5棵林下參被完好無損地挖了出來。同行的大陽岔村二組組長初運慶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參農,他從蘆頭長度目測,挖出的參有十七八年,「這樣的林下參至少能賣到六七百元(每棵),如果品相好,價格可以高出很多。」初運慶說,目前市場上的林下參多為12年左右的,超過15年的林下參較少。

大陽岔村是集安市較早開展林下參種植的地區,這裡陽坡面積大,日照充足,林下參的品質遠近聞名。全村160多戶約2000口人,近80%家庭參與林下參種植。

67歲的張道臣是土生土長的大陽岔村村民,也是本村第一批進行林下參種植的參農。1998年,張道臣的兩個兒子承包山地種林下參,「開始只是撒了種,前六七年也沒有人來管理。」張道臣說,當林下參長到7、8年以後,他和老伴就在山上守參,防鼠、防野豬,防人偷,參地也由原來的10畝擴大到70多畝。「在林下參行情好的年頭,一棵12年的林下參可以賣到200元,15年以上品相好的林下參至少600-700元1棵,甚至可以賣到4000~5000元1棵。」張道臣說。

據馬煥豪講,康美收購林下參時,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大規模起過參,而是繼續養藏在山上,「林下參年頭越長價格越是翻倍增長。」馬煥豪說。

關於林下參的掉苗率問題,吉林省參茸辦公室副主任馮家表示,林下參種植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掉苗率,這與參地看護、參地地段位置、防鼠防野豬等多項管理措施相關,並沒有相對固定的判斷標準。目前 ,按照國家評定標準,15年以上的林下參為野山參,通常分為特等、一等和二等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差價在幾倍,有的達到十幾倍,甚至幾十倍。15年至20年的野山參,只能評為二等;20年至30年的可評為一等;30年以上的可評為特等。一棵普通的二等野山參(林下參)可以賣到200元左右,而一等野山參就可能賣到幾千元,特等野山參可能高達幾萬元。

「雖然林下參在地裡會掉苗,但是每年會有自然掉籽,形成循環生長的能力,而且比起不同年份不同等級間的價值翻倍來核算,還是在增值。」馮家說。

在「人蔘之鄉」通化市,擁有人蔘精深加工企業465家,康美則是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康美新開河目前是全亞洲最大規模的集生產、加工、行銷為一體的超大規模人參加工企業,模壓紅參系列產品年產值達2億元。

康美新開河有著30多年人蔘栽培歷史,擁有2800餘畝人蔘GAP種植基地、專業的人蔘栽培技術團隊、2項人蔘種植方面發明專利,主導產品新開河紅參、西洋參被認定為2018年「長白山人蔘」品牌產品,實現規範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承擔了「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人蔘)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吉林省「雙十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新開河人蔘規範化種植與系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化」等多個項目,是中國中藥協會認定的「道地藥材保護與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

2012年,總投資10億元、佔地300畝的康美葯業吉林人蔘產業園建成,正在向中國最大的人蔘集散地和網上貿易平台目標邁進。

康美葯業作為中醫藥行業龍頭,一直推行中醫藥全產業鏈戰略,高度重視道地藥材尤其是貴細藥材的培育種植,而人蔘作為我國傳統的治病、養生佳品,是康美葯業深化發展的對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