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血糖,糖尿病患者還需要監測這6項健康指標!


1

糖尿病患者應該做哪些監測

糖尿病患者至少要做以下幾種化驗與檢查:

血糖

包括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

尿常規

了解尿糖情況,更主要的是看是否有尿酮體、尿蛋白,以利於臨床分型及排除酮症存在的可能,同時了解是否有泌尿系感染等情況。定期監測尿微量白蛋白對判斷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腎病十分重要。

肝、腎功能

既能了解肝臟和腎臟的情況,又能給選擇用藥提供依據,因為在肝、腎功能問題較大時,有些口服降糖葯是不宜使用的

血脂

膽固醇、甘油三酯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的患者需要適當應用調脂藥物。

血壓與血黏稠度

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與血黏稠度高是糖尿病患者四大無形的殺手,應及時適當處理。

眼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沒有癥狀,晚期則沒有良好的控制方法,因此,絕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之時再查眼底,必須主動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情況。

身高與體重

解患者的基礎情況,有利於藥物種類的選擇,同時也給以後的體重監測留下一個基礎材料,便於今後比較。

2

血糖監測那些事兒

空腹血糖的監測

空腹血糖是一個能夠最好地反映自身胰島素分泌水準的指標,人體胰島素儲備降糖能力很強,若胰島素分泌量在正常值的25%以上,空腹血糖基本上正常或僅有稍微增高。胰島素分泌能力不低於正常的4%時,空腹血糖不超過11.1mmol/L(200mg/dl)。如空腹血糖超過11.1mmol/L(200mg/dl),胰島素分泌量已極少或沒有

空腹血糖最好在早晨7點鐘之前抽取。空腹血糖必須早抽,應抽得比平時打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的時間要早,不然就難以反映平時真正空腹時的血糖水準,而且還可能因為延遲打針或吃藥而影響一天甚至幾天的血糖控制。只有在禁食過夜後早餐前抽的血才能叫空腹血糖,而午餐前與晚餐前空肚子時抽的血應稱為餐前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的監測

優點:

  • 餐後2小時血糖是一個監測血糖控制中非常重要的指標,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後血糖則很高,隻查空腹血糖往往會自以為血糖控制良好而貽誤病情;

  • 餐後2小時血糖能較好地反映吃的飯與用的葯是否合適,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代替的;

  • 餐後2小時血糖不影響正常吃藥與打針,也不影響正常進餐,因此,不至於引起血糖波動。

注意事項:

  • 測定餐後2小時血糖前必須與平時一樣用藥,吃飯也要和平時一樣,否則這種血糖不反映平時的水準,沒有什麼價值;

  • 餐後2小時血糖應從進第一口餐開始計算,因為吃上一口,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已經開始,就是三口並作一口吃,胃腸道也得一口一口地消化。

血糖檢測儀

常用的血糖自測裝置叫做血糖儀。血糖儀使用起來十分簡單,隻用一滴耳血或指血,滴上血等不到1分鐘就可以測定出血糖了。血糖儀測定出來的是毛細血管血糖,其測定值可能與靜脈血糖稍有差別。因此,最好不要用血糖儀測定出來的血糖,代替靜脈血糖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依據,但用作血糖監測的指標,血糖儀的準確性已經足夠了

3

糖尿病的尿液監測

尿常規檢查項目很多,和糖尿病關係比較密切的是尿糖、尿酮體、尿蛋白、尿紅細胞、尿白細胞等。尿液檢查無痛、快速、方便、花費低廉,患者可經常自行檢測,但需要指出的是尿糖檢測不能代替血糖檢查

4

糖尿病患者的血壓監測

高血壓與糖尿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國外研究發現,對於2型糖尿病來講,高血壓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加嚴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給予積極的治療,經常監測血壓的變化。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壓藥之前,必須注意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養生,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量進食高纖維低脂少鈉飲食、適量運動、儘力減肥、忌煙酒等,如果採取這些措施後血壓仍高於140/90mmHg時,應立即而且堅持不懈地服用降壓藥。血壓控制「治必達標」,控制高血壓的指標最好是130/80mmHg以下,至少也應低於140/90mmHg

5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監測

血脂與胰島素抵抗、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十分密切。且糖尿病患者血脂容易不正常。主要表現在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準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該低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該高不高,結果造成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病增多,嚴重者造成患者死亡。

血糖與血脂密切相關,要想治療糖尿病的脂質異常症首先必須控制好血糖,血糖降低後,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水準會顯著下降。另外,血脂的一部分來自飲食,所以糖尿病患者宜進高纖維低脂飲食,尤其是要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以及富含膽固醇的動物內臟和魚子、蟹黃、蝦子等海產動物食品。適量多動對血脂異常症與肥胖的控制非常有益。

6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監測

血液黏稠度長期處於增高狀態時,可發生高黏滯血症,簡稱高血黏。高血黏對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極大,可導致血液瘀滯、供血不足、血管損傷、局部缺氧缺糖與酸中毒,最終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經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因此,應及時監測。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生活起居中的健康科學——遠離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 龐保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