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說雜技在魏晉時期是名副其實的“百戲”?

淡淡的風,暖暖的陽,精彩的雜技正在上演。在魏晉南北朝那動蕩悲愁的日子裡,幸好還有雜技,這讓人們的小生活也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雜技,起源於先秦“奇伎戲”。秦漢稱為“角抵戲”,東漢時期定名為“百戲”。南北朝時,人們開始使用“雜技”一詞。

從漢魏開始,雜技因受到人們喜愛而盛行起來。這時,人們也同樣稱呼雜技為“百戲”。相較於春秋戰國時萌芽狀態的雜技,數百年後的魏晉南北朝,雜技早已重獲新生。

魏晉南北朝的雜技,歌舞與音樂相伴,幻術與樂舞相攜,紛紛展翅飛入其中,成為名副其實的“百戲”。此時展現於人們眼中的百戲,品種繁多,形態各異。

歌舞、音樂、技巧、競技交匯融合,精彩炫目,牢牢地吸引住人們的目光。那奇妙好看的百戲啊,表演難度高,精彩讓人樂,真是難得的娛樂活動,帶給彷徨不安的人們以輕鬆與歡樂。

《宋書》記載:“魏晉訖江左,猶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龜抃舞》《背負靈嶽》《桂樹白雪》《畫地成川》之樂焉”。由此可知,《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龜抃舞》《背負靈嶽》《桂樹白雪》《畫地成川》,是當時百戲表演中的主要節目。

安靜又心潮湧動的表演現場,觀眾們正翹首以盼百戲節目上演。

噠噠聲至,鼓樂奏響。這時,笨重憨厚的巨象登場,美妙的音樂在演員們的演奏下在空中雲繞。踏著音樂的旋律,笨重的巨象竟然能可愛地跳起舞蹈。

巨象表演在南方很受人們歡迎。在漢代,這種馴象表演被稱為“白象行孕”,所謂“權出祖道,作樂舞象”,即如此。

隨著環境變化,人們難以尋找到象,便用演員裝扮成巨象和小象,表演著《巨象行乳》節目。節目上演時,演員裝扮成蹣跚笨重的巨象,偶爾他們還仿幾聲象的呐喊。那笨重的巨象,邊走邊產下可愛的小象。那些由演員扮演的小象們,突然從巨象身下探出小腦袋,可愛地晃晃腦,觀眾的歡呼聲便隨之響徹表演場地。

氣勢與變幻無窮,是《神龜抃舞》節目的特色。這個大型雜技幻術傳統節目,看過的觀眾都是那麽念念不忘。

心靈手巧的雜技演員們,將一輛大車裝扮成活靈活現的鼇山。看看那鼇山吧,那可是說不出的神奇與生動。

悠遊在鼇山下的神龜,正頂著俏皮的龜背跳躍起舞。那跳躍的樣子,可真讓人擔心,它龜背上還馱著一座靈山呢,可別倒下來啊!

雜技演員們,紛紛化裝成龍、豹等動物,舞動著靈巧的身姿翩翩起舞。可不能讓動物們獨出風頭,娥皇、女英也毫不謙讓地引吭高歌。沉醉於那美妙的歌喉,觀眾們已分不清,那到底是女演員,還是娥皇、女英重生了。

轟隆!突然霹靂聲響起,一條大魚騰空而起。觀眾還未回過神呢,那自在的大魚卻在頃刻間化作遨遊的遊龍。這變幻無窮的節目,讓觀眾在震撼中回味,興奮又喜愛不已。

現在熟知的“走鋼絲”雜技節目,在魏晉南北朝時也有類似節目出現,時人把這種雜技節目叫做“履絙登幢”。

表演時,高空中懸掛著粗繩。觀眾們正疑惑不解時,如變戲法一般,兩個身手敏捷的女演員出現在高空粗繩上。好危險啊!也許觀眾們也有如今我們觀看走鋼絲表演的心情。

兩個女演員卻渾然不覺,她們不僅膽識過人地站在高空粗繩上,還跳著靈巧的舞蹈。行走在粗繩上,自如瀟灑,恍如魚兒悠遊在水中一般。

遠遠望去,難見粗繩,還以為是仙女降世,用美妙的舞姿撫慰著觀眾飽受動蕩摧殘的身心。

正當觀眾神遊於各自的想法時,兩個女演員相逢於半空,只見突然擦肩而過,驚得觀眾屏息凝視,見她們平安經過才放下心來。這樣的驚險,展示著演員扎實高超的表演技藝,難怪能讓雜技受到人們的喜愛。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