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書福的陽謀

2018年8月22日,吉利汽車(00175.HK)發布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營收5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6%;淨利潤66.7億,同比增長54%。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總銷量同比增幅僅為3.4%,而吉利上半年售車76.6萬部,同比增長44%。

自主品牌龍頭,淨利潤連年翻番

1996年,李書福退出摩托車生產,在浙江台州鄉下的臨海基地買下800畝荒地,建造汽車廠房。1998年,吉利第一輛汽車在臨海下線。2000年,吉利豪情獲得中國第一張民營企業擁有的轎車生產許可證。

2008年7月起,吉利汽車製造業務全數並入吉利汽車(00175.HK,原名國潤控股)。歷時5年,李書福的這盤“大棋”終於收官。

2009年、2010年吉利汽車營收分別達到141億和201億,同比增幅分別為228%和43%。

2011年起,吉利汽車業績連年萎靡不振,2014年營收217億,僅比2011年增長3.7%。

2015年起,吉利汽車營收連續跨越300億、500億、900億三個關口。2017年營收928億,同比增長73%。

2017年,吉利汽車銷量達124.7萬輛,同比增長63%,超額完成110萬輛的銷量目標。年初吉利公布了2018年158萬輛的銷量目標,較2017年增長27%。

截至2018年6月30日,吉利汽車銷量達到76.7萬輛,同比增長44%,完成全年計劃的48.5%(2017年上半年完成全年銷量的42.7%)。按計劃,2018年下半年吉利將推出多款新車,全年銷量有望接近甚至突破180萬輛,較2017年增長44%,座穩自主品牌龍頭寶座。

吉利汽車營收增速明顯高於銷量。以2016年為例,銷售增長50%,營收增長78%,說明單車銷售價格提高了,折射出吉利汽車品質、品牌的進步,這比銷量增加更值得重視。

2014年之前,吉利汽車均價不過5萬元出頭,典型的低端產品。

2017年,單車均價上升到7.44萬元。其中起價7.78萬元的帝豪GS和起價7.88萬元的帝豪GL在總銷量中的佔比仍然高達41%,兩款車合計賣了51.2萬輛,仍然是當家品種。

但相對高端車型的暢銷趨勢已經顯現:單價9.88萬至15.88萬的博越全年銷售逾27輛;單價15.88萬到22.08萬元的領克01(與沃爾沃合資生產),上市當月銷量就超過6000輛。

2014年吉利汽車毛利潤率較2013年降了2個百分點,每賣一輛車隻賺9500元。2017年及2018年H1,毛利潤率顯著回升,每賣一輛能賺1.4萬元。

儘管單車售價逐年走高,但吉利仍然是主打性價比的低端品牌。以2018年賣了6.2萬輛的新遠景SUV為例,“1.4T+CVT”版配備9英寸高清觸控屏、語音控制、高清行車記錄儀、360度3D合景影像系統、胎壓監測、電子駐車、內置高德導航、海量音樂免費在結暢聽……100多萬的豪華SUV不見得有的“黑科技”,吉利10萬以內全給你!

形象地說,吉利就是汽車中的小米,但毛利潤率高於20%。

過往12個月(2017年H2及2018年H1),吉利銷售汽車148萬輛,淨利潤131億,最新市值折合人民幣1273億,市盈率9.7倍。

2016年、2017年,吉利汽車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26%和108%,淨利潤連年翻倍的企業,市盈率不到10倍。

香港的確是“購物天堂”!

“藍色行動”坐等漁翁之利

2015年11月,吉利宣布開始實施“藍色吉利行動”。這個“五年計劃”的目標是2020年之前新能車銷量佔比達到90%。2016年,吉利汽車將藍色行動細化為:純電動汽車(EV)佔三分之一、混合動力車(主要是插電PHEV)佔三分之二。

但“藍色行動”實施以來,相對更加耗能的SUV銷量暴漲,2018年H1吉利SUV銷量達31.9萬輛,佔比41.6%。

吉利新能源車銷量佔比不到SUV的零頭。2018年H1,吉利銷售新能源車1.44萬輛(比亞迪達7.1萬輛),佔比僅為1.9%。5年計劃只剩下1年半,吉利新能源車佔比距90%的既定目標卻越來越遠。

情懷是情懷,實利是實利,既然SUV有市場就拚命賣。

按目前的趨勢,吉利汽車年銷量將在2020年前超過200萬部。如果90%為新能源車,吉利一年就要賣180萬部。樂觀的估計,2020年全國新能源車總銷量才200萬部。“藍色動力”的目標根本不現實。

吉利藍色行動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在坐等動力電池供給出現過剩。吉利沒有在第一時間涉足投資巨大、周期長、技術不確定性高的動力電池生產,而是“雞賊”地坐等電池產能增長、成本下降和技術路線“落聽”。

2017年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出貨量約為10Gwh,按計劃2020年將達到50Gwh。2018年末,比亞迪動力電池產能將達26Gwh,現正著手將這塊業務拆分,為其它新能源車企業供貨。寧德時代佔據龍頭地位,比亞迪可以自產自銷,“錢途”一片光明。

國軒高科、天津力神分別提出2020年產能達60Gwh和20億Gwh的巨集偉規劃。加上其它玩家在各路資本催動下報出的數字,動力電池出現產能過剩的概率不小。

看起來盲目投資的老毛病又要發作。早早下手,投幾十上百億,建立“雄霸天下”的產能,“到時候你們都得來求我”,大佬們就愛這麽想,不幸的是他們經常“想到一塊兒了”。鋼材、水泥、玻璃……不說這些遠的,光伏、晶矽、風電這三個與新能源相關的領域都是盲目投資的重災區。

李書福的冷靜值得欽佩。直到2017年4月,吉利與LG化學簽約,才算正式投入電池生產基地建設。自己掌握一部分產能,伺機從殺紅眼的電池廠“薅一把”。

待動電池總體產能過剩之時,把銷量好的燃油車型逐一“混合動力化”,迅速提高新能源車佔比,這是吉利的如意算盤,也是陽謀。

但李書福也有誤判的風險。《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國內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系統比能量達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300Kwh/kg是很高的指標,寧德時代、比亞迪們都得“墊腳尖兒”。不達標的動力電池一不許配備電動車、二不發補貼,盲目上馬的項目將胎死腹中,動電池供給緊張。#王傳福笑了、李書福哭了#

混合動力更適合國情

吉利在“藍色行動”規劃中將三分之二新能源車設定為混動,大有深意。

首先是“混動”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少。純電動車續航至少300公里以上,電池容量最少60Kwh(即60度電,每百公里耗電20度)。插電混動車純電續航50公里~100公里即可,電池容量減少67%~83%,大幅降低吉利對動力電池供給的依賴。

其次是新創造車不敢玩混動,不會來攪局。純電動車零組件大約比燃油車少30%,混動車卻是燃油車+電動車,零件比燃油車更多、技術更複雜。連特斯拉都隻敢造純電動車,何況中國的數百家“新創造車”企業。吉利主推混動可以充分發揮其在燃油車、電動車設計、製造領域積累的經驗。

最後是插電混動更適合國情——“有電用電,沒電燒油,遠離裡程焦慮”、“上班通勤用電省油錢、節假日自駕跑長途用油不愁找不到充電樁”……最早購買電動車的主力是大城市搖不上號的群體,而且當時政府補貼力度也很大,他們的主流選擇是純電動車。現在北京等城市純電動車上牌也要等六七年(北京現在申請要等到2025年以後),補貼也退了坡。與同等級燃油車相比,混動車雖貴了一點,但動力性能更強(5秒破百不是夢),有補貼可拿,還能省油錢……總之燃油車主換車時有充分理由考慮混動,他們將成為新能源車的主力消費群體。

僅以北京為例,燃油車保有量約為580萬輛,假設每年更新10%,其中一半選擇混動,市場規模達26萬輛/年,十倍於每年的新能源車牌照指標。按單價20萬~25萬計算,年銷售額520億~650億。

2018年H1,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35.5萬輛,同比增長70%。純電動車份額為63%,插電混合銷量翻了兩番,佔比達到23%。

資本市場對新能源車企過於苛刻

靚麗財報發布後,吉利股價連續三天呈“十字星”,愣是紋絲沒動。2017年吉利汽車超越長安成為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冠軍。不僅如此,吉利還超越豐田、日產、別克等合資品牌,奪得全年總銷量第三名(前兩名是大眾和本田)。

當時資本市場給過一撥“熱烈的掌聲”,吉利汽車市值一度超過2500億港元。但沒過多長時間股價就大幅回落,半年間市值蒸發1000億港元。吉利在新能源車領域進展過於緩慢是重要原因。

自主品牌只有在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這是行業內外的共識。再說全面禁售燃油車是早晚的事,自主品牌不值得“死磕”。燃油車不過是“藥引子”,用以在汽車設計、生產、製造、銷售、服務各環節積攢經驗教訓罷了。

所有這些“歷練”非常、非常重要。沒有燃油車生產、銷售經驗的“新創造車”玩家(如蔚來)很難拿出可靠的產品並批量交付。最新消息,特斯拉千辛萬苦交付的5000輛Model 3,其中4300輛要返工,召回率高達83%。邊試製邊生產,由江淮汽車代工的蔚來,據說2018年內要交付上萬輛,祝好運。

比亞迪的路徑很清楚,拿燃油車練手之後,逐步All in新能源車。吉利卻“流連忘返”於燃油車,2018年前7個月累計銷售1.8萬輛,排名第7,與第一名比亞迪的7.1萬輛相比天差地遠。

早在2015年,吉利汽車發布“藍色吉利行動”,宣稱2020年新能源車佔總銷量的90%。結合吉利汽車總銷量目標,2020年新能車銷售將達180萬輛!目前看來這個目標大概率會落空。

吉利在動力電池方面也後知後覺,在售幾款電動車均由寧德時代供貨。2017年吉利新能車銷量僅為2.5萬輛,如果兩三年後要達到50萬輛、100萬輛、150萬輛,動力電池哪裡來?

吉利“樂不思蜀”大造燃油車,電動車進展緩慢,被資本市場冷落;比亞迪新能源車一騎絕塵,燃油車銷量下滑,被資本市場冷落;特斯拉被逼得要退市,找不到接盤俠又只好說先不退。

資本對新能源車企格外苛刻,有一個因素值得思考:

投資機構一貫重視專家意見,資深人士做顧問、當外腦者大有人在。當年數位照相技術剛剛興起時,請教攝影器材領域的專家會得到什麽?

如果電動車大行其道,汽車製造行業在發動機、變速箱、發動機冷卻、燃油供給等方面積累了上百年的經驗,數以萬計的專利將成古董。傳統汽車製造領域的專家對特斯拉們會有什麽好話?

偏偏與高度成熟的燃油車相比,電動車槽點吐不勝吐,連交付都成問題……

吉利汽車的打算是不“扛大旗”、先盡可能生產燃油車賺錢,安生立命,以待天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