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終於看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誇克

50 年前, Steven Weinberg 和Abdus Salam 分別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理論。傳遞弱相互作用的W和Z玻色子必須具有大品質才能解釋弱力的短程性。為引入這些品質,Weinberg 和Salam 假定W和Z 玻色子通過與一種場相互作用而獲得品質。這種場是Peter Higgs (希格斯)等早些時候提出的。“希格斯場”的存在意味著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經過幾十年的尋找,最終在強子對撞機LHC 上工作的ATLAS 和CMS合作組於2012 年在質子—質子對撞產生的碎片中發現了這種粒子。

這是粒子物理的勝利,也是新追求的開始:確定物理學家是否正確地了解希格斯玻色子與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

CMS 和ATLAS 合作組通過觀測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底誇克,證實了目前對這種相互作用認識的主要部分。

弱相互作用理論最終納入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希格斯機制是該理論的關鍵。不僅能解釋W和Z 玻色子的品質,而且提供了解釋基本費米子——誇克和帶電輕子品質的方法。在標準模型中,費米子通過Yukawa 相互作用與希格斯場直接耦合,產生費米子的品質以及費米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的耦合。

希格斯玻色子—費米子相互作用的強度與費米子的品質成正比,因此與最重的誇克——頂誇克相互作用最強。但是頂誇克比希格斯玻色子重,按照能量守恆要求,最可能發生的是衰變成一對底誇克(H→bb )。質子—質子碰撞直接產生大量底誇克對,在107的底誇克對中只有一對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產生的。在如此高的本底中選出一個信號幾乎不可能。因此,在CERN 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時,關注本底低一些的兩個稀有衰變道:一道衰變成兩個光子,一道經由Z 玻色子對衰變成4 個帶電輕子,兩個道的概率分別為2×10-3和10-4。

觀測到這些稀有衰變足以宣稱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但是並未提供希格斯玻色子與費米子耦合的直接證據。相繼的實驗,通過觀測與頂誇克一同生成的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τ 輕子,證實了這種直接的耦合。

質子—質子碰撞有時產生1 個希格斯玻色子與1 個W 或Z 玻色子,稱作VH 事件。選擇這樣產生的希格斯玻色子使本底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為鑒別VH 事件,實驗人員考慮到:W有時衰變成一個帶電輕子和一個中微子,而Z 有時衰變成一對中微子或一對帶電輕子。這些次級粒子作為VH 事件的標記。實驗人員尋找帶有這些標記的兩個底誇克噴注。

基於VH 事件,CMS 觀測到衰變,統計顯著性為4.8 個標準偏差。而CMS還能從希格斯玻色子與其他粒子協同產生的事件推斷出衰變。將這些結果結合,得到顯著性為5.6 個標準偏差。超過了粒子物理對於宣稱一項發現所要求的5 個標準偏差。ATLAS 採用類似方法,觀測到顯著性為5.4 個標準偏差的信號。

在CERN的ATLAS和CMS合作組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底誇克,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最可幾的衰變道

CMS 和ATLAS 還將所觀察到的事件數與標準模型的預期做了比較,為此定義了稱為信號強度的比值。對於與VH 過程相關的H→bb 事件,CMS測量到的信號強度為1.01±0.22,證實了標準模型的預言。ATLAS得到幾乎完全相同的結果。

所測量的希格斯玻色子與三種最重的費米子——頂誇克、底誇克和τ 輕子的耦合與標準模型預言一致,但是幾乎沒有關於希格斯玻色子與較輕的費米子耦合的實驗資訊。未來,LHC 以高亮度運行十年,可能將測量的不確定性縮小2 到4 倍。還可改進希格斯玻色子其他衰變道的靈敏度,或許還可能發現至今未知的希格斯玻色子稀有衰變模式。這些精確的測量將為標準模型提供嚴格的檢驗。甚至可能揭示出標準模型理論的重要缺陷。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周書華 編譯自Howard E. Haber. Physics,September 17,2018)

福利來襲!

▲《我的世界觀》

《我的世界觀》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 著,方在慶編譯,楊振寧 作序——透過愛因斯坦的眼睛,回看20世紀初世界科學大爆發!

歡迎互動留言,被精選的留言中,點讚第一名的讀者,將獲得《我的世界觀》一書,下周一(11月19日),小編會點進文章看排名結果,並公布獲獎名單。

本文選自《物理》2018年第11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