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書,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養生方式!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藝術——

觀自在生活平凡而普通,但藝術教會了我從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在生活中,沒有十全十美,但在藝術的視角裡,總能發現純粹的美。

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但如果不首先熱愛生活,那麼,無論是欣賞藝術還是藝術創作,總是流於空洞無物或枯燥無情。因此,我更加留心生活,更注重品位生活的細節。

因此,我對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態度:簡靜。簡靜,是一種美妙的生活態度,簡單而靜好,摒棄繁縟的套禮數,自然自在,來去自由,又與世無爭。但時下的一些「藝術」(我之所以稱其為「藝術」,完全出於紳士),正在摧毀著人類靈魂的簡靜。那些追求名利進而搞出複雜的「藝術」的人,實在讓人憤恨。然而,這怎能阻止我們去追求至善至美的藝術!

弘一法師說:為藝,功夫在筆墨外。藝術,修心有時比修鍊技藝更加重要。只有高貴的靈魂,才能欣賞並創作得了高貴的藝術。自從與藝術在一起,便註定了一輩子的修行。

從人出生到死,從古到今,人類對於藝術的挖掘從未中斷過,而藝術對人類靈魂的彌補,也從未中斷過。她讓人類的靈魂脫離了低俗與野蠻,她讓人類的靈魂有了寄託和棲居之所,變得高貴典雅。

當全身心投入到藝術中,一切皆無,一切皆空。在空無的境界中,尋找靈魂的相貌。在無我的境地裡,發現純潔的、本真的美。隻願天天與藝術在一起,讓的靈魂越來越俊美、高貴!

◆ ◆

養生,有多種方式,比如運動,比如藥物滋補,比如食物攝取,比如......

其實,還有一種最簡單,最有效,卻最為我們忽視的養生方法,那就是——讀書。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壽命短,包括,能主宰別人性命的帝王(幾百位帝王,80歲以上的個位數)。但小編髮現古代也有長壽的,這些長壽的除了出家人、醫生,就是有成就的學者。

讓我們來看看,那些眾所周知的文學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活了多大:

孔子73歲(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墨子93歲(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

莊子84歲(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

孟子84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荀子76歲(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西漢學者伏勝100歲(前260—前161年)

東漢學者伏恭90歲(約前5—公元84年)。

魏晉文學家山濤79歲(公元205─公元283年)

「歐體」創造者歐陽詢85歲(公元557—公元641年)

「柳體」創造者柳公權88歲(公元778—公元865年)

賀知章86歲(約公元659年—約公元744年)

詩人、畫家顧況89歲(約727—約815年)

陸遊86歲(1125—1210年)兩宋時期

畫家、書法家黃公望85歲(1269—1354年)

明、清80歲以上更多,比如音樂家冷謙150歲,蒲松齡86歲,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

據已有資料顯示,古代文人高壽者,其生卒記載明確的,先秦兩漢時期20人, 隋唐五代時期79人; 兩宋時期82人; 金元時期29人; 明朝時期77人, 清朝時期126人。

其他,我們能叫上名的文人,只要不是意外去世的,一般平均壽命都在60左右。

由此可見,文人的平均壽命,要比皇帝高,更不用說普通人了,而在文人裡,學者、書畫家比文學家又高。

「腦強必多壽」,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腦的重量與聰明沒有直接關係,但與壽命有間接的關係。人衰老的本質是細胞的衰老,尤其是腦細胞的衰老。

經常讀書,可以強腦,能消解煩惱,養護「精、氣、神」,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所以,讀書能延年益壽。

日本,是公認的世界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其中最長壽的是哲學家,其次是藝術家、科學家等。

美國有關保健學家,在研究人的壽命時發現,獲博士學位的人,要比中等學歷者,壽命高三歲。

二十世紀以來的四百名歐美名人,讀書人的壽命居首,平均壽命七十九歲。

讀書—養心

清代沈復說:「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

高爾基:「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書可以怡情,可以明智,讀的書多了,道理就通透了,那麼看待世間萬物的心情就會發生變化,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平和淡泊,性格開朗,意志堅強,對一切的得失,都不會放在心上。

讀書,必須靜下心來,否則,你是讀不下去的,所以,讀書可以讓人冷靜,平復心理波動。

讀書,就是讀別人的世界,就是與良師益友「促膝交談」;

讀書,就是心裡情緒的宣洩,使人愉悅,忘掉煩惱憂愁。

讀書,可養成一顆,強大的、淡泊的、堅毅的、懂得取捨的、懂得感恩的,虛懷若谷之心。

讀書—養顏

有人說,三十歲以前相貌,是父母給的,三十以後的相貌,是自己給的。

托爾斯泰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叔本華說:「高級的精神文化,往往會使我們漸漸達到另一種境地,從此不再依賴他人以尋求樂趣,書中自有無窮之樂。」

真正會讀書的人,善於思考,所以,他的內心會強大,視野開闊、心胸寬廣、意志堅定;他,會熱愛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艱難,樂觀進取。

所謂讀書「養顏」,大概就是因為,讀書改變了一個人內在涵養,於是「相由心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容顏,也由「內在美」而生出外在美。於是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都會透露出,睿智、儒雅、優雅、自信組合成的「魅力」。

陸遊說:「病中書卷作良醫」。

給小孩扎針,我們常想辦法,轉移她的注意力,以減輕她的疼痛。

這叫「疼痛轉移法」

現,在有些國家,在醫院專門開設圖書館,推崇「書籍疾法」,這也算是「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吧。而且,看詼諧幽默的,可以引人發笑,笑了心情好了,自然病也就祛了。看勵志的,可以燃起鬥志,病這東西,你不把它當回事,它就不是事。

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恐懼,所以很多時候,三份真病,七分是自己嚇自己嚇出來的。很多國外醫院,採用心理疏導做輔助治療,其效果要遠遠高於普通治療。

讀書,可以徜徉於各個領域,知道的更多,更詳細。所以,一旦發生了,心裡自動就會發動應急措施,想辦法去與之鬥爭,不會整日惶惶不安的度日。

開卷有益,縱然,我們不一定能成為聖賢,也不一定,成為大師。但,讀書,可以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方法,還可以,提升綜合素質,在無形中,增加變強的籌碼,也會讓我們的「容貌」、氣質更加出眾。

更何況,讀書使我們愉悅的同時,還達到了養生的目的,一舉好幾得,何樂而不為?

享受生活,享受藝術!

識別關注

讀點書吧

愛讀書,愛美文!

識別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