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視改編的風向,真的從網絡小說吹回嚴肅文學了嗎?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仿佛是個輪回,嚴肅文學正在變成影視改編的“香餑餑”。

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於揭曉,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小說《人世間》在在5部獲獎作品中拔得頭籌。《人民日報》海外版稱,這是“繼《平凡的世界》之後又一部素樸、真誠而飽蘸悲憫之心的作品,只不過路遙聚焦於農民的身份變遷,而梁曉聲著眼於工人的命運轉軌。”

相比起電影,長篇小說顯然更適合拍成電視連續劇。同樣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在過去30年中兩次拍成電視劇,而梁曉聲的《人世間》電視劇版基本和發表、獲獎實現了無縫對接。

梁曉聲

2018年1月,《人世間》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在京首發;就在年底,一未文化拿下《人世間》全版權合約。目前,電視劇版《人世間》將攜手騰訊影業出品,並由《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執導。

作為IP全版權運營能手,一未文化創始人吳鳳未此前最成功的案例,是對網絡作家天下霸唱一系列作品的版權開發。影視改編的風向,真的從網絡小說吹回到嚴肅文學了嗎?

從麥家到莫言,互聯網開始青睞“老作家”

作為中國當代的著名作家,梁曉聲以表現知青生活而著稱。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知青文學”代表作《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都曾改編成電視劇。2010年以後,梁曉聲又在《北大荒》《知青》《返城年代》等知青題材電視劇中擔任編劇,這其中以與山影合作的《知青》最為出名。

梁曉聲的新作不再局限於知青那個特定的年代,而是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展現中國社會的變遷。正如《人世間》腰封所示,這是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草根青年奮鬥史。”毫無疑問,在類型上,《人世間》適合拍成《大江大河》那樣具有史詩氣質的年代劇。

“非常幸運獨家簽約了梁曉聲創作數年完成的現實主義巨著《人世間》,我們堅信它一定會成為中國市場現實主義回歸的標杆作品。”一味文化方面表示。從專講盜墓冒險的天下霸唱,過渡到書寫平民史詩的梁曉聲,市場對於影視IP的偏好發生了大逆轉。

“春江水暖鴨先知。”最先擁抱網絡文學的互聯網影視公司已經調頭,並且十分決絕。以《人世間》電視劇出品方騰訊影業為例,在廣電總局發布的86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電視劇“百日展播”劇目中,這家互聯網影視公司有9部入選。

今年3月,著名作家麥家出現在UP2019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並做了主題演講。不久,他的新作《人生海海》電子版同步登陸閱文集團旗下平台QQ閱讀。5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出現在愛奇藝世界·大會上,並做了“老作家和愛奇藝”的演講,他的小說《豐乳肥臀》正式簽約愛奇藝,成為其發布的四大超級網劇之一。

莫言在愛奇藝世界·大會

與嚴肅作家合作,這是兩家互聯網巨頭在今年上半年不約而同的選擇。有趣的是,莫言和麥家都曾拿過茅盾文學獎。

除了梁曉聲的《人世間》,在本屆茅盾文學獎中,陝西作家陳彥的獲獎作品《主角》也賣出了影視版權。此前,演員張嘉譯剛剛拍完由他另一部長篇小說《裝台》改編的電視劇,這兩部小說講的都是秦腔藝人的故事。

成立影視文學部,《小說月報》不止出版

在過去的幾年中,網絡IP野蠻生長,從源頭上深刻影響了國產影視劇的生產和創作。事實上,在IP熱的浪潮中,嚴肅文學出版業也在嘗試運用IP全版權開發的新思路來拓展產業鏈,這其中的代表便是依托《小說月報》的百花文藝出版社。

8月23日,由正午陽光製作的劇集《我是余歡水》正式開機。這部劇由《都挺好》編劇王三毛、磊子操刀,主演中也有在《都挺好》中出演過的郭京飛和高露,這樣的配置讓不少人對這部劇期待值很高。值得一提的是,《我是余歡水》也是愛奇藝發布的四部超級網劇之一。

《我是余歡水》改編自作家余耕的小說《如果沒有明天》,該小說最早刊登於《小說月報·原創版》2016年第四期。在2017年出版的實體書腰封上,有侯鴻亮的實名推薦,這意味著正午陽光很早就買斷了這部小說的影視版權。

創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說月報》,是我國創刊最早並深受讀者喜愛的文學選刊。在網絡IP興起之前,《小說月報》是中國影視作品最重要的文學源頭之一。要將改編影視作品羅列的話,可以排成長長的一份清單,如《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天下無賊》《激情燃燒的歲月》《潛伏》《借槍》……

事實上,不少影視工作者都有在《小說月報》尋找靈感的習慣。比如,當年馮小剛經由張國立的推薦,看到《小說月報》刊登的小說《官司》,主動打電話聯繫到雜誌編輯部,從編輯部聯繫到作家楊金遠,從而獲得了小說改編權,最終將改編後的《集結號》搬上銀幕。

製圖:影視獨舌

201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成立影視文學部,依托旗下《小說月報》《小說月報·原創版》等期刊進行影視版權運作。“《小說月報》百花獎”是出版社發掘優秀作品的重要平台,2015年增設散文獎項後,這個創立於1984年的獎項升級為“百花文學獎”。

和茅盾文學獎由專家評選不同,百花文學獎由觀眾投票,更加接地氣,這也是“百花文學獎”成立30多年以來更容易受到影視改編青睞的重要原因。2017年,第17屆“百花文學獎”新增了“開放敘事獎”和“影視劇改編價值獎”。其中,刊載於《小說月報》2015年第4期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開放敘事獎”,余耕的《如果沒有明天》獲得了“影視劇改編價值獎”。

除了余耕等新銳作家,百花影視文學部的簽約作者中還有不少名家,如曾獲魯迅文學獎的作家胡學文。其小說《奔跑的月光》曾改編成電影《一個杓子》;更早些時候,他的小說《婚姻穴位》也是在《小說月報》選載後,被馮鞏發現,改編成了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提升文學性易,實現商業賦能難

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具有話語權的影視公司,頻頻向嚴肅文學拋橄欖枝;另一方面,嚴肅文學也在謀求全版權開發,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與影視行業合流,嚴肅文學要迎來影視改編的春天了嗎?

在網絡IP的評估體系中,流量和類型最被看重。即便沒有流量,如果它是流行的類型,有些影視公司也會重金買下版權,然後炮製出一個“大IP”出來。而對於嚴肅文學而言,評估一部小說的標準在於文學性,以及是否適合改編。

侯鴻亮在接受娛理採訪時曾表示,用數據來指導內容很不靠譜,行業正在為之前的錯誤買單。“IP的影視化價值可能不是故事線多精彩,有時候一個切入點就足夠了”。

他舉例說明,《戰長沙》的切入點就是用少年的眼光去看待戰爭,它規避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風險,這是抗戰劇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切入點,是小說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影視化最需要的內容。而從《小說月報·原創版》中挖掘出來的《如果沒有明天》,侯鴻亮也一定發現了不一樣的切入點。

嚴肅文學影視改編逐漸升溫,至少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資本退潮,熱錢散去。“地主家也會沒有余糧”,艱難時期誰都要管好自己的錢袋子。即便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它的版權費用也一定比曾經第一梯隊的網絡IP性價比更高。所以說,嚴肅文學一定程度上還是價格窪地。

第二,接連幾年都是重大節慶,政策導向在發生調整。以古裝劇為代表的商業劇發展受阻,“老劇翻拍”也成為過街老鼠。儘管現實題材受到追捧,但是最容易上手的都市生活劇戲劇空間有限,影視行業需要有新的突破口,嚴肅文學是價值高地。

第三,網絡IP熱給行業帶來不少負面影響,這條道路幾近破產。且不說抄襲糾紛,單以改編而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少IP改編之後僅僅剩了個書名,而這個“書名”究竟能帶來多少實際商業回報,其實也是大打折扣的。

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類型文學)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從世界影視改編的實踐來看,“二三流的小說更容易拍成一流的影視作品”。但就中國影視目前的情形來看,嚴肅文影視改編的回暖,毫無疑問可以增補中國影視作品缺失了好久的“文學性”,至於能不能“商業賦能”,這就要看操盤手的能力了。

【文/楊文山】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