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跨越了四個學科,終於找到了自己熱愛的專業

前段時間網絡上以“我這一代人是怎樣選擇專業的?”為專題展示了多位不同年代的學者選擇專業的經歷。

其中,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知名學者周曉虹教授的經歷頗為獨特。

1977年,他考入南京醫學院,隨後考上南開大學社會學碩士,為更好融合學科知識,他又攻讀了南京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

專業選擇上,周教授跨了四個學科,醫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他的文章中提到的選專業歷程是:

“為了最終有機會攻讀文科,我放棄了當時人們認為更好的醫學專業(“文革”剛剛結束時,所有的人都對學文科心有余悸,所以基本上沒有人支持我“棄醫從文”的選擇)。”

在傳統觀念中,一些鐵飯碗專業才是我們應該選的,比如警察、醫生、教師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的重要性,但往往也有很多跟隨自己內心聲音的人。

“我所以留下了,在相當的程度上不僅源於我對大學校園裡自由而富於挑戰的生活深懷渴慕,而且也因為我對自己此時從事的專業‘情投意合’。”

(pexel/圖)

周教授是懷著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熱枕毅然轉的新專業,後來也為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做出很多重要貢獻。

高考填志願,是不少人人生中第一次面對重大的選擇。

而高考填志願這件事上,通常也有幾大規律可尋:

老師希望你報考“雙一流”大學或者是能考上的最好的大學;

父母希望你報考離家近或者畢業就能當公務員的專業;

同學希望你和他一起複讀;

學醫的七大姑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學會計的小叔子說“前世做錯事,今世做會計”;

校門口的王大爺則覺得根本不用擔心,反正是大學生就好。

(pexel/圖)

我們想為今年即將填報志願的準大學生們,提供可靠的建議和幫助。

我們也想問問曾經填報志願的你們:

面對人生第一次的重大選擇,你是如何做的決定?你依據的是薪資、前景、父母建議還是個人興趣?

在你的專業學習生活中,你遇過哪些“坑”?哪些誤解?又有哪些驚喜時分?

如果回到選專業那一刻,你還會做同樣的決定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