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尋“天價”耳蝸刷屏 家屬回應否認炒作

12月19日上午,網友@Mudcat 發布微博稱,當日凌晨5時30分,他在北京將台地鐵站乘坐地鐵前往北京站,到達北京站後,他發現攜帶在身上的黑色人造耳蝸丟失,希望好心人能幫忙找回。隨後這名網友的姐姐李女士發布一條尋物啟事,迅速在網絡流傳。尋物啟事稱,人造耳蝸若無法找回,將需進行開顱手術,重新安裝耳蝸大概要花費20萬元。

事後,有網友對人造耳蝸更換流程、價格、捐款用途等問題提出質疑。12月20日下午,李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由於對醫療術語表述不準確,對大眾造成了誤解表示十分抱歉,並表示,從未發起過任何捐款,希望大家不要上當受騙,為李女士弟弟提供助聽服務的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蒲昱均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他們也是事後才知道用戶人造耳蝸丟失,並非策劃炒作。

12月20日下午,愛心人士韓誠(化名)為李女士的弟弟送來了一個人造耳蝸外機,經調試後李女士弟弟成功佩戴。目前,李女士弟弟已經恢復聽力,可以與外界交流,但仍希望找回丟失耳蝸。

發布尋物啟事被質疑行銷炒作

12月19日,人造耳蝸的尋物啟事發出後,得到網友、媒體的轉發及報導引發關注。丟失者的姐姐李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其弟弟12月19日乘坐地鐵經14號線到達金台路換乘6號線,隨後在朝陽門站換乘2號線前往北京站,到站後發現自己的N6型號人造耳蝸丟失。“弟弟佩戴耳蝸10年了,他的人造耳蝸大概價值20萬元,如果找不到則需要重新進行開顱手術。”

事後,有自媒體對上述重新配置人造耳蝸的花費、人造耳蝸實際價值、捐款用途、是否為廠商行銷等問題提出了質疑。在質疑聲中,有人發現N6型號人造耳蝸於2015年正式上市,當事人是怎麽在十年前就植入的。

針對網民質疑,李女士於12月20日下午告訴新京報記者,她當時確實有一些措辭表述不當。“對大家造成了誤解十分抱歉,我以為他的那個頭部手術就是開腦袋。”

為李女士弟弟提供助聽服務的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蒲昱均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丟失耳蝸的男子確實是其公司產品用戶,蒲昱均說,丟失人造耳蝸一事並不是他們策劃的行銷炒作,他們也是後來通過公司用戶群內的轉發消息才得知此事。

蒲昱均提供的材料顯示,失主最初於2008年12月進行手術,後在2017年3月更換了新機。其介紹,人造耳蝸有體內和體外兩部分,男子丟失的體外機價格在6.8萬元左右。該負責人稱,植入人造耳蝸無需進行開顱手術,只需要進行皮下3厘米的微創手術。“失主的姐姐表述不準確可能是不了解耳蝸手術。”

李女士弟弟介紹,早上醒來,他都處在一個無聲世界裡,忽然戴上人造耳蝸外機,會很不適應。前一天上午乘坐地鐵之時,他沒有戴上外機,而是把它放在衣服口袋裡,因此人造耳蝸外機丟失時,他沒有察覺到。

當事人報警尋找,否認發起捐款

12月2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見到李女士及其弟弟,在警方陪同下前往曾途經的多個地鐵站警務室和監控室調取影片監控。李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針對弟弟耳蝸丟失一事,她未發起過任何捐款,並提醒大家不要上當受騙。

當事人乘車涉及地鐵14號線與地鐵6號線。地鐵方面收到網絡反饋後,便安排工作人員尋找。地鐵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12月20日早間,地鐵14號線將台站駐站民警已調取當日監控錄像,確認當事人曾在將台站進站候車,但過程中沒有物品遺落情況。負責人表示,“12月19日有人聯繫北京地鐵官方微博,希望通過我們幫忙尋找丟失的耳蝸,官微的運營人員看到了消息之後進行轉發,並立即聯繫所屬的運營分公司幫忙尋找。”

截至發稿時,李女士弟弟丟失的人造耳蝸仍未找到。

失主佩戴備用耳蝸恢復聽力

20日下午,在為李女士弟弟提供助聽服務的公司,來自浙江的韓誠給李女士弟弟送來一個人造耳蝸外機。韓誠目前在北京居住,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與李女士弟弟一樣,韓誠同樣需要借助人造耳蝸,才可聽到外界的聲音。

韓誠表示,他看到李女士弟弟丟失人造耳蝸的消息,隨後與李女士取得聯繫,並商定好見面,將自己備用的一個人工耳蝸外機借給李女士弟弟。

“我們是同樣的情況。沒了外機就什麽都聽不到了,所以我很能理解他焦急的心情。”韓誠介紹,外機裡裝有磁鐵,有時候遇到鐵器會被緊緊吸附住,“花好長時間才能摳下來。”

此前,李女士弟弟也曾丟過外機,但因發現及時被尋回。韓誠表示,他也有過外機掉落的經歷。

經調試,李女士弟弟戴上了借來的人造耳蝸外機。“我當然希望可以找回自己那個外機。此外,真心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我的人。”

專家說法

重配人造耳蝸體外裝置無需手術

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常委、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教授馬芙蓉表示,人造耳蝸型號不同價錢也不同,目前國產人造耳蝸最好的要10.8萬元左右,進口的最貴要20多萬元。機型越新價格越貴,性能也更好。人造耳蝸在很多地區已經進入醫保,如果丟失體外部分,最多需要花七八萬元重配。

馬芙蓉介紹,人造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現在全世界已把人造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

人造耳蝸在很多地區已經進入醫保,由於各地醫保報銷比例不同,患者實際支付費用有些不同。另外,每年國家財政會拿出很多錢救助7歲以下、雙耳極重度聽障的貧困患兒。如果使用者丟失人造耳蝸體外部分,最多只需要約七八萬元。丟失了體外裝置不涉及手術,更談不上開顱手術,只需要找廠家再重新配上體外部分,並進行調試即可。

已發生多起人造耳蝸丟失事件

據媒體報導,不完全統計,12月以來,全國已發生四起“耳蝸丟失”事件。

廣西女童慧慧因兩耳發育不全戴上人造耳蝸。今年10月23日,慧慧的人工耳蝸外機丟失。母親吳女士情急之下在朋友圈發布尋物啟事,願拿出3000元酬謝。

12月11日,石家莊的馬女士帶著孩子外出,路上不慎將孩子的人工耳蝸丟失,隨後發布尋物資訊。

一位人造耳蝸服務從業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隨著人工耳蝸用戶增多,丟失人工耳蝸外機的現象變得普遍起來,人造耳蝸丟失其實已經不算新鮮了。“全國其他公司的情況我並不清楚,但是單單我們一家公司一年內,大概要接到三四起丟失外機的事情。”她表示,當用戶遺失外機時,他們一般會與用戶取得聯繫,提供備用機並進行調試,讓用戶盡快聽到聲音。此外當用戶配備新外機時,也會提供價格優惠。“對於大部分人工耳蝸用戶而言,‘聽’太重要了。”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潘聞博 裴劍飛 王卡拉 實習生 馬聰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