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可忽視的脾胃的之功

導語: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補充不易,可以靠後天努力來彌補。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國家名中醫何曉暉教授編寫的權威書籍,幫您更懂脾胃。

何曉暉教授為江西省國醫名師和國家級名中醫,從事脾胃病治療工作四十餘年4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並形成了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學術思想。

何曉暉教授的全新著作——《何曉暉論脾胃病》全新上市!

本書全面總結了何曉暉教授的脾胃病學術思想,詳細介紹了何曉暉他其治療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腸病及肝膽病的臨床經驗。

全書以中醫理論為主導,以臨證心得為主題,以提高療效為主線,以臨床病案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發揚並舉,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及臨床參考意義,對讀者提高脾胃病診治水準頗有裨益。

本書創立胃質學說、腸質學說,發揮《內經》「脾營學說」和「胃主五竅」理論;創建「辨病-辨證-辨體-辨時」四位一體的脾胃病治療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療衡法」;效法經方,汲取時方,融入新識,創製系列脾胃病治療新方。

作者簡介

何曉暉,男,江西東鄉人,1952年5 月生。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1971年撫州衛校畢業,1978年上海中醫學院畢業,198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下同)結業。從事中醫工作47年。

長期堅持中醫臨床,精於內婦兒科疾病治療,擅長治療脾胃病,尤其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潰瘍性結腸炎、胃腸腫瘤等難治病的經驗豐富,譽滿江西內外。

全國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首批江西省名中醫,首批江西省國醫名師。全國第三、四、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江西中醫學院副院長。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西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等。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中醫先進個人、江西省衛生科技先進工作者、撫州市拔尖人才、撫州市科技標兵等稱號,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主編著作和全國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參加973課題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獲獎3項;獲發明專利3項。

本書目錄

我的中醫之路(代序)1

正篇

壹 論醫14

一、中醫心14

二、道無終極 學無止境18

(一)宗尚岐黃 探本溯源18

(二)效法仲景 學以致用19

(三)問道東垣 傳承發揮20

(四)博採百家 兼容並蓄21

(五)發掘鄉醫 古為今用22

(六)廣師今賢 融會新知23

三、學《內經》哲理 做智慧中醫24

(一)以《內經》哲理為引導 明理治學25

(二)以《內經》哲理為主導 明智治病29

(三)以《內經》哲理為指導 明識治身33

四、調理脾胃 醫中王道35

(一)氣血病從脾胃論治37

(二)五臟病從脾胃論治37

(三)兒科病從脾胃論治39

(四)婦科病從脾胃論治40

(五)外科病從脾胃論治40

(六)官竅病從脾胃論治41

(七)疑難病從脾胃論治41

(八)腫瘤病從脾胃論治41

(九)疾病康復調理脾胃42

(十)養生保健調理脾胃42

五、中西相參 優勢互補43

(一)醫學理念互滲44

(二)理論認識互補46

(三)辨病辨證互參47

(四)診斷手段互輔49

(五)巨集觀微觀互照50

(六)標本緩急互助51

(七)扶正祛邪互用52

(八)整體局部互顧53

(九)內治外治互兼53

(十)補偏救弊互製54

貳 論脾胃生理55

一、脾的解剖是「胰腺」55

二、脾主運化的新認識56

(一)脾運化的八個環節57

(二)脾運化的四個階段60

(三)脾失健運病機的再認識64

三、「脾藏營」新探66

(一)營的含義66

(二)營的生成67

(三)營的生理功能67

(四)「脾藏營」的生理機制67

四、胃質學說68

(一)胃質概念68

(二)胃質可分69

(三)胃質可辨70

(四)胃質可調71

(五)養生先養胃73

(六)治病必護胃73

五、胃主胃腸五竅74

(一)胃與咽門75

(二)胃與賁門77

(三)胃與幽門79

(四)胃與闌門81

(五)胃與魄門83

六、食管的生理特性85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86

(二)食道與臟腑之間的關係89

七、 膽的生理特性——陽升陰降91

(一)膽生理特性的傳統認識91

(二)「陽升陰降」是膽的生理特性92

八、「衡」與「通」是胃腸生理之基93

(一)胃腸生理之基石——衡93

(二)胃腸運動之基礎——通96

叄 論脾胃病病因病機98

一、傷食為百病之長98

(一)傷食是當代疾病的罪魁禍首98

(二)傷食致病的新變化99

(三)「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再探討101

(四)深化傷食研究的意義102

二、生病起於過用102

(一)飲食失宜103

(二)七情失節106

(三)勞逸失宜107

三、「脾藏營」的病理變化107

(一)脾營虛證107

(二)脾營不運證109

四、脾虛生五邪111

(一)脾虛生內風111

(二)脾虛生內寒113

(三)脾虛生內濕113

(四)脾虛生內燥114

(五)脾虛生內熱115

五、陰火證新識116

(一)脾虛陰火證舉例117

(二)陰火的臨床表現119

(三)陰火的發生機理120

(四)陰火的治療心得122

肆 論脾胃病治則治法123

一、脾胃病四辨一體診療模式123

(一)辨病是論治的先導123

(二)辨證是論治的核心126

(三)辨體是論治的基調128

(四)辨時是論治的輔佐130

(五)臨證四辨配合應用132

附:臨床病案舉例132

二、脾胃病治療一字經——衡138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138

(二)衡法的歷史沿革139

(三)衡法的理論基礎140

(四)衡法的具體運用142

(五)衡法的用藥用方150

三、治胃先治神158

(一)胃腸是情緒之鏡158

(二)情志傷脾胃機理160

(三)治胃以治神為先161

(四)調神治胃的方法162

四、脾胃病的外治法167

(一)口腔外治法167

(二)吞葯外敷法168

(三)敷臍療法168

(四)灌腸療法169

(五)貼葯療法169

(六)熏肛療法170

(七)針刺療法170

(八) 艾灸療法170

(九)耳穴療法171

(十)埋線療法171

(十一)推拿療法172

伍 論治唇口疾病173

一、從脾論治唇病173

(一)脾主唇的生理病理173

(二)察唇輔助脾胃病的辨證174

(三)從中焦脾胃論治唇病176

二、口瘡的辨證論治178

(一)口瘡生於火,火分陰陽虛實179

(二)口瘡宜分治,重在平衡中焦180

(三)口瘡防複發 節飲食慎起居183

三、口味異常的辨證論治183

(一)口苦183

(二)口甜185

(三)口辣185

(四)口酸187

(五)口鹹188

(六)口臭188

(七)口淡190

(八)口膩191

(九)口澀191

陸 論治食管病193

一、食道病的治療要點193

(一)整體論治,以平為期193

(二)宣通氣機,升降相宜193

(三)剛柔相濟,潤養為要194

(四)病證結合,內外同治194

二、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經驗195

(一)治療用藥經驗195

(二)護理調養經驗199

三、噯氣的辨證論治203

(一)噯氣的病因病機203

(二)噯氣的辨證205

(三)噯氣的論治205

柒 論治胃病208

一、中西醫互補防止潰瘍病複發208

(一)祛除胃黏膜的攻擊因素208

(二)加強胃黏膜的防護因素210

二、病證結合治療萎縮性胃炎211

(一)CAG病因病機認識212

(二)CAG三步分治法213

(三)CAG臨證經驗輯要214

三、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的防治218

(一)現代醫學的認識218

(二)中醫抗化理論和方法222

(三)抗化心得體會225

四、胃癌治療的三保三抗一弘揚231

(一)三保——保胃氣、保陰精、保血髓232

(二)三抗——抗熱毒、抗瘀血、抗痰濁235

(三)一弘揚——弘揚正氣236

五、胃黏膜脫垂症的辨證論治240

(一)辨證論治心得241

(二)臨床病案舉例242

六、應對幽門螺桿菌的再思考244

(一)幽門螺桿菌也是條件致病菌244

(二)質疑「 Hp殺殺殺」247

(三)中醫對Hp的獨特認識248

(四)對待Hp也要講辯證法249

捌 論治腸病252

一、腸質學說及其在腸病防治中的應用252

(一)腸質的概念252

(二)腸質的形成因素253

(三)腸質的分類253

(四)腸質與體質的關係254

(五)腸質與腸病的關係254

(六)腸質的調養255

二、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心得256

(一)治療心得六則256

(二)典型病案三則259

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經驗261

(一)調肝四法261

(二)調脾四法263

(三)調和肝脾264

四、慢性便秘的治療經驗266

(一)治便秘心得267

(二)治便秘驗方270

(三)治便秘驗案271

玖 論治肝膽病274

一、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心得274

(一)以人為本 以正為本274

(二)清熱解毒 除濕化瘀275

(三)辨病辨證 中西互參276

(四)疏肝解鬱 調暢氣血277

(五)調理臟腑 和胃益腎277

二、脂肪肝治療經驗280

(一)改變生活方式是治療基礎280

(二)健脾助運化痰是治療核心281

(三)整體局部兼治是治療關鍵281

(四)病證結合用藥是治療路徑282

三、昇陽降陰治療膽病284

拾 論治脾胃相關疾病287

一、從脾胃論治氣化病之探討287

(一)氣化病的概述287

(二)從脾胃治療氣化病的生理病理學基礎289

(三)從脾胃論治氣化病的臨床探索291

二、失眠的治療經驗294

(一)對失眠發病機理的見解295

(二)對失眠臨床辨證的認識296

(三)治療失眠用方用藥經驗297

附篇

壹 何曉暉治療脾胃病用藥特點306

一、識證立法 選方施藥306

二、守中守正 胃氣為本306

三、平調賓士 平淡平和307

四、法天則地 從容人事307

五、宜通宜動 升降相因308

六、熟諳藥性 葯盡其才309

七、相反相成 妙用藥對309

八、量究輕重 質講炮製310

九、參西辨病 善用專葯311

十、葯食同源 以食助葯311

貳 何曉暉治療脾胃病用方特色313

一、明析理法 精選主方313

二、博採眾方 各取其長314

三、善用經方 圓通活變314

四、推陳出新 自創新方315

五、活方活用 變化靈巧316

六、明晰方理 擴展應用317

七、驗方單方 出奇製勝317

八、膏丹丸散 擇善而從318

叄 何曉暉創製的脾胃病新方319

一、調胃十方319

二、理脾五方329

三、治腸四方333

四、治膽三方337

五、抗腫瘤方339

肆 何曉暉醫話選萃342

一、中醫生命在療效342

二、四診合參是上工343

三、舌為胃之鏡344

四、濕證和濕熱證的辨識345

五、調理脾胃重話療347

六、 經方貴在活用347

七、諸治不離行氣348

八、 援物類比話中藥352

九、 慢性萎縮性胃炎用大黃的心得353

十、三術相伍調中焦355

十一、安神佳品是半夏357

十二、萊菔子應用心得358

十三、垂盆草抗病毒有奇效359

十四、 脾胃良藥太子參361

十五、治胃佳品蒲公英362

十六、尋常虎杖用途多364

十七、急性痢疾用鮮草藥最妙366

十八、錫類散治療胃腸病有妙用367

十九、單方驗方莫小覷368

二十、「胃喜為補」的臨床應用369

二十一、中藥十八反須重新甄別371

二十二、服藥也大有學問374

二十三、藥茶保健有特色377

二十四、 評說中藥配方顆粒劑378

伍 何曉暉著作與論文目錄380

著作目錄380

論文目錄380

主要參考書籍384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

本文編輯:錢月

投稿及顧問郵箱[email protected]

覺得不錯請點贊!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