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偷懶”的快遞不應讓消費者一味包容

然玉 時評作者

近幾年,快遞代收點和智能快遞櫃越多越多,讓人不用因為家裡無人收件而苦惱,但又引發出新的問題——家裡明明有人,派件員卻不願送貨上門。對此,相關專家指出,根據規定,如果派件員想放在代收點或快遞櫃,那麽首先要征得收件人的同意,如果收件人不同意,則必須送貨上門。“未來快遞智能櫃、代收點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大。但,送貨上門是一個基本要求。”

不知從何時起,“收”快遞悄然之間就變成了“取”快遞。這一用詞的細微調整,直觀折射出某些微妙的變化。在快遞櫃遍布小區、物業代收成為常態的今天,傳統意義上“快遞送貨上門”這一約定俗成的慣例已然被顛覆。或許很多人都從中得到了便利,不用再需要擔心白天出門在外時無法接收快遞,也正因如此,快件投遞過程中某些司空見慣的不合規操作,並沒有引發太多的質疑。不過,這一“存在即合理”的邏輯,終究是值得警惕的。

按照相關規定,“快遞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並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如果派件員想放在代收點或快遞櫃,那麽首先要征得收件人的同意,如果收件人不同意,則必須送貨上門”。然而實際的情況是,派件員往往先把快遞放到快遞櫃或代收點,才發簡訊通知收件人——若較真來看,這顯然是違反業務程式的。

誠如我們所見,快遞業的種種不合規操作,卻得到了消費者極大的默許與包容,這著實是個有趣現象。原因無非是消費者天然的“怕麻煩”心態:不願意被快遞電話過多打擾;不願意因派件員上門送貨而暴露隱私。快遞櫃收件、簡訊通知等形式,客觀上迎合了消費者和陌生人保持距離、維護私人太空的心理需求。而作為一種“交換”,消費者則接受了其間派件員的操作不規範問題。

考慮到現實中派件員的包裹數量和有限投遞精力,默許這種不合規現象也許是一種無可奈何。但需要追問的是,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為,是否有明確的底線?消費者究竟會縱容、容忍其到何種地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一些派件員擅自將快遞投放寄存櫃,而未經告知提示之義務,已然造成了收件者支付“逾期費”等諸多問題。這中間涉及到經濟損失,事件的性質明顯已不同。

就目前發展迅猛但仍缺少規範的快遞行業而言,層層疊加到派件員身上的壓力和風險以這種方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需要反思和改正的絕不是消費者的體貼程度。儘管相關法律規範所確立的程式可能並非最佳解決方案,但任何逾越規範、打折執行的做法,都需要把握尺度、守住分寸才是。如若不然,我們很可能遺憾地看到,本就泥沙俱下的快遞行業,會繼續又一段“下探”的過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