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給運營商擦鞋的小弟,到覬覦手機寶座,華為要爭第一?

文|韋航

2019年3月26日晚上9點,在巴黎會議中心,華為消費者CEO余承東一襲簡練的黑色西裝,意氣飛揚的介紹華為P30系列手機。

回想去年,蘋果發布新 iPhone,余承東深夜發文:穩了。

今年,蘋果春季發布會後,華為官方又發推:感謝庫克暖場。

在這次發布會上,余承東還多次diss蘋果,三星的性能,稱年內目標就是在出貨量上挑戰三星。

華為的底氣越來越足,甚至高管都在微信群中宣稱已經世界第一,儘管被光速打臉,疑似數據為假。

但華為從一開始給運營商貼牌手機,到高端手機的輝煌,如今對手機寶座的覬覦已經急不可耐,一路走來,野心一直不小。

01

2008年的端午節,深圳華強北一帶,人潮湧動。

這裡分布著十幾個手機大賣場,每逢節假日就會有30多萬人次流動,他們的目的很簡單,看手機買手機。

這裡曾是山寨機黑手機的天堂,大批全國各地的淘金者來到這裡選購手機。

在審批製時代(1998—2005),市場被少數有牌照企業壟斷,為規避審批製壁壘,在產業鏈及其配套體系平台上,山寨手機通過借牌、貼牌、冒牌方式進入市場,衝擊著本土品牌手機市場。

在核準製時代(2005-2007),技術門檻被聯發科打破後,為規避核準製的限制,很多資本蜂擁而至,山寨手機以雜牌、貼牌、冒牌、小品牌和高仿為主。

自從2007年手機核準製退出之後,黑手機在國家的打擊下有所收斂,取而代之的是白牌機的崛起。

所謂白牌機就是品牌化規模化的黑手機,包括雜牌機和貼牌機,套牌機,在當時中國有上千家白牌機廠商和作坊,他們會借助牌照或者非法克隆牌照,向消費者兜售性價比更高的白牌機。

而華為也是走的貼牌機道路。

單看華為手機早期的發貨量,你會覺得是很成功的。

在2007年,華為手機的發貨量達到了2000萬台,2008年成為CDMA定製手機全球第三大供應商,2009年發貨超過3000萬台。

但是在巨大發貨量的背後,卻隱藏著尷尬。

因為當時華為採用的是白牌的方式做手機,即給全球的運營商貼牌供貨,連自己的品牌都沒有,這樣造成的後果是華為手機的利潤低的可怕。

任正非曾經說過:“當年我們沒想過做終端,我們是被逼迫上馬的,因為我們的3G系統賣不出去,沒有配套手機,要去買終端,買不到,才被逼上馬的。”

2004年華為終端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獲得了生產資質,但也隻生產點定製機,不面向個人消費者。

華為在2008年時,甚至想把手機業務賣掉,只是遇上了金融危機,並沒有成功,於是繼續自己生產定製機。

余承東接手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時候近乎絕望,不僅僅是華為,當時絕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都處於做貼牌機的低層次的競爭。

拿2006年左右美國市場來看,當時一台手機的出貨盈虧平衡點是70美元,但中興、酷派、TCL、阿爾卡特以低20美元的50美元報價,以擠壓競爭對手。

按照這個標準測算,華為手機估計是虧損的。

也就是說在華為和日本、韓國廠家拚性價比的同時,背後是一批中國廠家為了搶奪市場的自殺式襲擊。

02

要成長為新的物種,就要經歷你不會扮演的角色。

2011年8月16日,誰也不會想到,身穿深色上衣和牛仔褲的雷軍發布小米手機1,因為一場近乎於“蘋果發布會翻版”的首秀,雷軍得到了“雷布斯”的綽號。

而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口號,掀開了國產手機做自主品牌的浪潮,互聯網手機時代來臨。

而彼時依靠運營商的中華酷聯正陷入低價競爭的怪圈中,自主品牌能力很弱。

據說當時華為手機自主能力實在不太敢恭維,當時任正非看到終端做的手機模型的時候,話都不想說,直接給摔了。

沒辦法,在2011年11月,華為召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亞會議,提出面向高端、面向開放市場、面向消費者的三個核心戰略,余承東正式接管華為終端業務,開啟了華為消費者BG的業務轉型。

余承東在成為余大嘴之前,其實是個技術高管。

1993年,余承東從交換機研發人員做起,到後來牽頭創建無線通訊部門,很長時間內,余承東一直是與技術打交道。

但余承東在華為內部名氣很大,地位也很高,主要是功勞巨大。

在華為內部有聖無線之說,指的是原來虧損的無線部門,硬是被余承東帶到盈利。

然後去歐洲做地區總裁,把常年虧損的歐洲也做盈利了。

面對華為終端的難題,余承東新官上任,就上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融合產品線,產品明確為D、P、G、Y四個系列:

第二把火,取消貼牌機,建立華為自有品牌,把華為Logo印上手機;

第三把火,加強軟體和外觀設計,產品不再為運營商服務,而是關注市場。

某種程度上來說,華為是在跟隨小米的互聯網行銷策略。

小米用互聯網的方式做智能手機,對傳統的手機制造、銷售模式造成顛覆性衝擊。

它趕上了兩個“風口”,一個是國內智能手機換機潮,一個是互聯網銷售渠道的爆發。

在傳統手機廠商,仍以運營商和線下渠道為主要銷售渠道時,小米大膽地選擇了電商渠道,並以饑餓行銷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

加之精心打造的“發燒”文化,最終成就了一個現象級的品牌。

當時主流的觀點認為,小米所謂的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是行銷和作秀,所能到達的也只是一個小眾市場。

但小米手機顛覆了行業認識,在2012年全年售出手機719萬台,2013年售出手機1870萬台,2014年售出手機6112萬台。

而到了2015年,國內手機市場份額排行前五的廠商依次是小米、華為、蘋果、OPPO和vivo,其中小米的市場份額在15%左右,華為接近15%,蘋果接近14%,OPPO和vivo則均在8%左右。

而在2011年,能夠上榜的廠商只有華為和蘋果,蘋果的市場份額要略高於華為。

此時,小米、OPPO和vivo都還剛起步,市場份額基本等同於0。

2011-2013年,那時屬於小米的時代。雷軍在公司內部郵件中提到華為:“我們看到華為等行業巨頭們,終於感受到了小米模式帶來的行業形勢變化,紛紛喊出向小米學習的口號。”

2013年12月16日,華為正式推出互聯網手機榮耀品牌,這在今天看來是華為終端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榮耀品牌推出之時,目的相當明確,發布的兩款產品榮耀3C、榮耀3X分別劍指紅米和小米,坊間形容為“像素級模仿”。

榮耀抓住了互聯網行銷這個寶貴的窗口期,真正做到了爆款和放量銷售。

劉江峰帶領榮耀用一年時間走完了小米三年的路。華為的電商平台VMALL也成功構建,乃至於任老闆有次開玩笑要在該平台上順便賣賣安第斯山牛肉。

華為、小米、OPPO、vivo四家品牌,不約而同都在2011年真正進軍智能手機市場。

現在來看,那時就已經奠定了中國手機市場格局。

03

小米的興起,是在於那幾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爆發式增長的一年,整個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曾經國產手機老大聯想對手機市場反應遲緩,遲至2014年12月才成立互聯網子品牌神奇工場,推出主打互聯網渠道的ZUK手機。

對於華為來說,卻是等不及了。

剛上任的時候,在一次會議上,余承東問在場的員工有誰是使用華為手機的,據說當時只有兩個員工舉手。

壯士斷腕,2012年初,余承東砍掉了大量運營貼牌手機和非智能手機的型號,也即意味著,出貨量一下子就少了3000萬台,營業收入塌方式下滑。

失敗與成功在此一舉。

2012年,定價2000-3000元的P1項目上馬,這個定價當時還是小心翼翼,因為同期iPhone5在中國的定價已突破6000元。

P1出來後,雖然外形和設計讓人眼前一亮,運營商和經銷商並不太買账。

和P1同期研發的D1更慘,不僅上市和交付延期了,使用過程中還出現很多問題。

血本無歸的D1讓余承東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余承東走人”的傳言在當時達到頂峰。

那幾年,公司內部的懷疑聲很多,而前幾任華為終端業務總裁都因為業績不佳而走人。

2013年底,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上重提華為“藍軍”機制,就被外界解讀為華為的危機感正在加重。

在2016年,任正非更是說,三年前華為快垮了。

D1的失利還不算完,裝上海思K3V2處理器的D2一開機就開始發熱,用戶體驗非常差,D2又是一款失敗之作。

余承東面臨任正非和公司高管的壓力,他只能一遍遍向他們解釋終端戰略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又加大投入,安排好人員,又要充當CMO,發微博行銷華為手機。

但 “P1時代”無疑是華為手機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因為余承東和核心負責人的不合時宜和敢打敢試,才為後來的P6和Mate7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P1做完後,華為Mate1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研發,但Mate1卻成為華為最失敗的旗艦機。但很快,華為投入到P2和Mate2的研發。

一直到2013年下半年,P6放量銷售,成為華為歷史上第一款超過400萬台的高端機。

華為手機終於活了下來。

就品牌延伸策略而言,一般由高端向低端延伸易,華為走的也是這條道路。

在2014年,華為中高端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佔比大幅上升,達到18%。其中定位於年度旗艦機型的華為P7,和定位於全球高端商務機型的華為Mate7手機都收獲了不俗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回報。

任正非曾說過,產品並不能用低價賣出去衝市場佔有率,而是要保持較高的利潤率。

因為智能手機業務並非華為集團的戰略核心業務,而該市場已經是廠商雲集的價格大戰的“紅海”。

客觀而言,從世界商業競爭歷史的角度考量,不乏諸多實力雄厚的大中型企業,通過各種定價手段,或者以低價滲透的市場策略來打敗競爭對手,從而謀求更多的市場份額,最終在競爭中勝出,同時也獨佔了最大限度的市場利潤。

然而,價格戰的惡果更多的是正常的市場競爭格局被破壞,相互競爭的廠商和消費者兩敗俱傷;其次,當下國際市場的競爭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價格競爭,品牌、服務、渠道、創新等方面為製勝之道。

經歷了十多個年頭的快速增長後,如今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速發生了變化,先是2017年的增長放緩,到了2018年就已經開始同比下滑。

在市場陷入飽和,手機性能已經足夠滿足絕大部分場景時,消費者對自身使用需求已經有明確認知,品牌作用這時遠大於參數細節。

反觀其血拚價格戰的對手,在國內市場,酷派“大神”以超低價競爭的F1手機,雖然短期內市場份額有所增長,但虧損高達五千多萬人民幣。

IT巨頭聯想的智能手機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延續了其個人電腦時代的競爭路徑,定價策略著眼於中低端,推出只有70多美元(合人民幣400多元)的4G手機,結果虧損嚴重,庫存手機高達3億美元。

04

碰瓷行銷,就是故意去挑釁比自己強大數倍的競品。

其實競品和競品互撕,在吃瓜群眾看來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前提得是實力旗鼓相當的,實力相差過大,則會降低用戶的好感。

碰瓷行銷並不是一個新鮮玩法,此前曾被不少品牌用過,國內的手機品牌每次召開手機發布會時,都會打壓對手。

小米碰瓷蘋果,2線品牌碰瓷友商、4線手機品牌碰瓷小米。

比如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直接說“siri”低智能。

華為小米的口水戰,後來都逼得雷軍親自下場回懟。

余承東曾說,網上有很多人叫我余大嘴,這是不對的,而且華為不擅長行銷。

但在2011年微博正火的時候,余承東用這個舞台,開始了他的暴力行銷,直接與蘋果三星做技術指標的對比。

在線下,2015年3月1日,三星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的邀請函上採用“What’s next”的宣傳語,為新手機S6預熱,與此同時,華為發布“Next is here”的海報。

4月,三星為S6打出“Next is now”的廣告語,華為緊隨其後上線“Now is P8”為P8造勢。

這對提高華為的知名度有好處,但也帶來一些非議。

在 2015 年,華為P8和P8 Max 在市場宣傳中,涉嫌對這兩款產品在宣傳中所呈現的邊框進行過PS 修正。

余承東也曾因為過於放炮,而被任正非禁言了一段時間。

在2017年,爆發了中韓薩德事件,三星爆炸門事件,種種形勢都對三星不利。

在2017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由5年前的20%降到了——0.8%。

華為的行銷從薩德事件迅速切入,mate系列主打商務高端用機,價格也在5000左右,從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三星,很多政府領導和國企的中高層開始成為華為的用戶。

但2017年對於華為可以說是悲喜交加。

2017年第一季度華為拿下中國市場出貨量第一,OPPO和vivo位列第二和第三。然而,一進入4月份,一向主打質量可靠,技術過硬的華為意外曝出“閃存門”事件。

最開始,大家並沒有太在意華為P10手機的閃存問題。畢竟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手機大佬,華為P10推出之後得到了媒體與用戶的一致好評。

但是3月中旬,華為P10爆出了螢幕缺少疏油層的問題。

很多網友以及自媒體評測機構表示,P10的螢幕並沒有預塗疏油層,這使得手機正面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上會成為指紋收集器,嚴重影響使用體驗。

余承東不得不內部深刻反省,華為對於閃存門事件的反應速度並不快,這也是大企業的通病。

高速成長的華為,工作效率不可避免的因為機構的龐大變慢。

閃存門對華為是一次深刻警醒:是否這幾年跑得太快,是否認真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

而最近余承東再次放炮,稱已經世界第一,無奈又被打臉。

據權威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調查研究,發布了2018年Q4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報告。

對於全球市場來講,更多用戶依舊選擇蘋果、三星為首選機型,當然華為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華為摘下了第四季度增長最快品牌之一,但依舊沒能超越蘋果老二的市場地位,與三星還有差距。

現在華為經歷前幾年的艱難困苦後,看上去已經順風順水,但科技行業,不進則退,華為想成為世界第一還需時日。

在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當下,頭部手機廠商的“廝殺”更為激烈,手機行業進入了比拚精品,高品質,國際化的下半場,或許也是存量博弈的市場。

華為從一個給運營商擦鞋的小弟,一躍成為世界上比肩蘋果三星的品牌,其成功之處令人佩服,但未來這艘巨輪駛向何方,會是下一個傳奇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