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陰歷陽歷的由來

由甲骨卜辭可知,殷商武丁時期的歷法已是月有大小年有平閏(12個月或13個月)的陰陽合歷。到清末,陰陽歷一直是中歷的主要形式。但與其他陰陽歷不同,中歷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獨創,這是中歷的第一個特點。它是在四時八節基砒上發展起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二十四節氣是中歷確定月名月序和設定閏月的憑藉,也是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節氣由太陽位置決定,反映太陽的視運動。在歷書中有著固定的月份和日期範圍,使中歷具有較強的陽歷性質。

中歷一直配合採用乾支來紀時(年月日時),這是中歷的第二個特點。殷墟卜辭顯示,3000多年前古人已熟練地用千支紀日。西漢末至今,一直用乾支來紀年。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 十二辰加 、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2000年來中國乾支紀時與歷法數序紀時。 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實際上中歷乾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歷歷法體系。可稱之為乾支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歷。它以立春為歲首, 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 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

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乾支,北宋時又將十乾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乾支注記,節氣歷日趨完整。它實際上是“十二氣歷”和“天歷”的濫觴。可惜的是,在古代乾支歷日多與歷法紀時配合,只在歷書中注記或民間用於象數、選擇和命理學中,它在歷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

殷商、西周以前的遠古時期,歷法屬於現象授時階段。主要通過昏旦觀測某些標準星象(火昴虛參鬥等)的伏見南中和月相來頒告四時、月出望和農時季節,西周以後進入推步製歷時期。早期推步歷法頒歷就是頒朔。以計算四時八節朔閏歷日為目的。西漢末年開始,推步內容有了發展。由單純的歷日制度擴大到了曰月五星運行的天體歷。自此以後,中國歷法並不限於推算日歷。它包括了中朔、發鼓、日躔、月離、晷漏、日、月食和五星運動等七方面的計算內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