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渡“安卓劫”:四個選項一個比一個激進

第四條路是最為革命性的道路,但一旦走通意義非凡

《財經》特約撰稿人李軍/謝麗容/編輯

5月20日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貿易管制名單後,谷歌表示將遵從美國政府的命令,盡快切斷對華為在多種安卓硬體和軟體上的支持,並不再向華為授權提供谷歌的各種移動應用。

這個消息震動業界。目前谷歌安卓作業系統幾乎是智能手機唯一選擇。華為在售的所有型號手機,無論面向中國大陸市場還是海外市場,都使用安卓作業系統。

谷歌全面終止和華為的商務合作,將會對華為的手機業務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呢?

谷歌為華為手機提供的首先是核心的安卓作業系統。安卓作業系統是基於Linux的開源軟體,是眾多軟硬體廠商合力開發的成果。當然谷歌在各個版本安卓作業系統的開發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這並不能讓谷歌本身禁止任何廠商在基於開源框架下對於安卓作業系統的商業使用。正因如此,谷歌成立了AOSP(安開放源代碼項目)來統一管理開源框架下安卓作業系統的開發和核心應用。

谷歌的另一部分核心是基於谷歌平台服務的移動終端應用—就是我們俗稱的“Apps”,其中包括谷歌搜索、谷歌瀏覽器Chrome、YouTube、谷歌應用商店(Google Play Store)、谷歌地圖、谷歌雲存儲、谷歌郵件、谷歌音樂等十幾種服務。谷歌把這些移動應用統一打包成為“谷歌移動服務”(Google Mobile Services)授權給移動終端的合作夥伴。對於谷歌和華為終止商務合作,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一部分。

5月20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暫緩實施對華為的禁令90天,直到8月19日才正式生效。華為能夠轉圜的寶貴時間窗口又多了90天。

應該說,谷歌的“封殺”給華為帶來的障礙是巨大的,但華為也有多層次的應對手段。

在談到應對手段之前先需要明確的是:在海外市場,不論是手機的最終用戶還是移動通信服務的提供者和運營者,都是與華為無關的第三方。

換句話說,華為只要完成了手機硬體的銷售,後續的應用安裝配置甚至作業系統層面的工作,都可以由第三方合作夥伴完成。在美國政府現有的限制框架下,只要華為立足於手機硬體和作業系統的提供商身份,甚至剝離作業系統隻提供手機硬體,美國政府就無法完全封殺華為的生存空間。

第一種最簡單的辦法,是尋找當地的合作夥伴。

華為提供手機終端硬體,由當地的合作夥伴定製安卓作業系統,並由其向谷歌購買谷歌移動服務的應用許可。其中可能的合作夥伴首選移動通信運營商。

其實移動通信運營商定製安卓作業系統的模式在智能手機發展的早期階段並不少見。在3G時代,多個移動運營商都曾經提供適配於自己網絡環境的移動終端和定製化作業系統,甚至內嵌自己的移動應用以獲得新業務收入。除了移動通信運營商之外,海外終端零售商甚至某個獨立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都可以成為華為和最終用戶的橋梁,承擔起定製安卓作業系統和購買谷歌移動服務應用許可、乃至服務華為手機最終用戶的責任。

這種合作方式對於華為來說操作最為便利,但對於華為不利的是,需要放棄作業系統和其上的應用軟體,退一步成為純粹的手機硬體供應商。相應的企業利潤和手機在軟硬體結合的優化用就很難得到保證。

第二種方式是華為與第三方應用商店(AppStore)合作。

雖然谷歌應用商店在安卓平台上具有壓倒性的下載市場份額,但很多手機廠商甚至獨立的第三方都沒有放棄發展自己的應用商店。不論是三星、華為,還是小米、魅族,都有自己的獨立應用商店。華為完全可以提供作業系統,並由第三方應用商店提供除谷歌移動應用以外的所有應用的下載安裝服務。

在海外用戶擁有了華為手機後,購買和安裝移動應用的主體就變為最終用戶,和華為沒有任何關係。這種軟體購買和安裝並不違反美國政府目前針對華為的商務禁令。需要指出的是,儘管 第三方應用商店無法提供谷歌移動應用,但部分功能完全可以由其它應用替代,如Tomtom的地圖、支持通用郵件協議的第三方郵件應用、UC瀏覽器、第三方的YouTube應用NewPipe乃至Bing搜索等。

這種方式最大的挑戰是在短期內會影響部分客戶體驗,但華為可以在作業系統層面牢牢地掌握主動權,並進行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優化。

第三種方式則更為激進,就是華為從硬體、軟體到應用商店全部自己完成,最終構架出和谷歌移動應用分庭抗禮的移動應用體系。

在這個體系下,華為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消費者雲服務,發展自己的移動支付,甚至提供流媒體服務和應用分成體系架構。這個移動應用體系一旦形成規模,對於谷歌現有的基於谷歌應用商店的壟斷體系架構將形成強大的衝擊,並分流一部分安卓應用在谷歌應用商店的業務收入。

其實,亞馬遜早在2011年就發布了自己的應用商店並與谷歌應用商店進行競爭。目前Amazon應用商店已經進入了超過200個國家,上架了45萬種應用。

考慮到華為背靠中國龐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在華為應用商店上架對海外移動應用開發商進入中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華為與谷歌在應用商店層面的直接競爭並不是沒有機會。

但也應該看到,美國政府的商務禁令除了會影響谷歌,同樣有可能影響美國的其它移動應用提供商。如果所有美國公司的應用都無法在華為應用商店上架,這對於華為發展自己的應用商店是一個很大障礙。

在談到第四條路之前,先要普及一個概念:安卓分叉(Android forks

安卓是一個開源的移動終端作業系統。所謂開源,就是核心源代碼公開。任何第三方都可以在谷歌公布的源代碼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修改定製。這些經其他公司修改後非原版的,或者說變種的安卓系統被統稱為“安卓分叉”,就如同樹木主乾上分叉生出的側枝。

分叉是不是一定就是側枝呢?當然不一定。在養分充足的情況下,茁壯成長的側枝有可能取代原有的主枝,成為新的主枝。

曾經全球流行的Unix作業系統最早的來源就是二十世紀70年代由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的AT&TUnix。隨著時間的推移,AT&TUnix衍生出Free BSD,Solaris,AIX,HP-UX等多個平行的分叉版本。到現在仍然使用的Linux和蘋果公司的Mac OS都和AT&TUnix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AT&TUnix分叉到現在,已經沒有明顯主幹了,或者說同時有多個主乾。

歐盟2018年7月向谷歌開出50億美元的罰單,以懲罰谷歌利用安卓作業系統的市場壟斷優勢強行捆綁谷歌搜索服務和谷歌Chrome瀏覽器的行為。反壟斷罰款三條指控中的一條就是谷歌采取措施防止那些希望預裝谷歌應用的手機制造商銷售運行谷歌非授權版本的安卓作業系統(即“安卓分叉”)的設備。

谷歌通過綁定自己具有市場優勢的谷歌移動服務,把手機制造商牢牢限制在自己控制的安卓系統升級路徑上,並徹底扼殺任何“安卓分叉”的成長希望。

反過來說,谷歌又通過對安卓系統升級的把控,讓谷歌移動服務的市場優勢進一步加強。這就是歐盟針對谷歌開出天價罰單的原因。

歐盟最終希望把谷歌在安卓作業系統和谷歌移動服務的綁定優勢徹底解鎖,禁止谷歌強製手機制造商預裝谷歌移動服務,讓安卓移動平台能夠在充分競爭中自由成長。

所以第四條路是最為革命性的道路。安卓系統內核儘管是開源的,但發展方向未來還是由谷歌主導。華為如果一直使用開源的安卓平台進行有限定製,未來就要面臨跟隨安卓版本升級的窘境。

如果華為徹底放棄跟隨安卓核心版本升級的策略,在現有安卓平台上大刀闊斧開發出一個新的“安卓分叉”,並以我為主推動後續版本的開發升級,甚至開發出一個全新的開源移動作業系統,將徹底掀翻谷歌對於安卓系統的主導權,讓全球的移動作業系統競爭格局發生重大改變。

這條路目前看來是最難的,但一旦走通對於谷歌來說就是最沉重的打擊。

華為基於安卓改造的作業系統將是最有影響力的“安卓分叉”,並將極大地改變谷歌移動應用在各個領域的壟斷地位。這種“魚死網破”的做法將是歐盟最願意看見的。

如果時間往前倒推一年,第四條路一定會被業界斥為癡心妄想。但在美國政府針對華為步步緊逼的情況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接受德國媒體 WELT 的採訪時承認,華為已經準備了自己的作業系統:“一旦發生了我們不能夠在使用這些(來自Google和微軟的)作業系統的情況,我們需要做好準備。這是B計劃。”這說明,華為在第四條路上已經做了大量準備,並做好最壞的打算。

5月2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回應中國媒體有關“川普的相關禁令,是否會打斷全世界的通信供應鏈”時回應稱,他相信歐洲是不會跟美國走的。事實上,從美國主導的五眼聯盟成立到現在,歐洲的主要國家如英國和德國對華為參與5G建設的態度都開始松動。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度,相信歐盟一定會思考,如果中國在互聯網領域倒下了,美國公司的壟斷地位將更加穩固。如果華為選擇和歐盟內第三方企業合作的方式,很有機會規避美國政府現有的限制手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