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院起源於何時,它和現代的大學有相似之處嗎

提起書院,我們都不陌生,四大書院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識。其中的嶽麓書院更是以千年學府而聞名,一代理學宗師朱熹曾在這裡講過學,因此在此後的八百多年來一直享有盛譽。

當然嶽麓書院是在宋代建立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所有的書院似乎都集中於宋代。那麽,在此之前到底有沒有書院?

提起書院之前,我們有必要辨析兩個概念,即書院與書齋。我們現在經常將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的學者稱為書齋裡的學者,多少帶點戲謔的味道。那麽,書齋到底是指什麽,它和書院又是什麽關係呢?

書齋先於書院而產生,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書齋是讀書人個人治學的場所,往往帶有私人性質。由於它的私密性,決定了它對社會具有封閉性,不是向所有人開放的。而書院則恰恰與此相反,它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學術獨立、言論自由。它能夠接納各種信仰、不同學派的人群,如中國古代的和尚、道士、儒生皆可出入於其間,並未因為自身信仰或者價值認同的差異就黨同伐異,而是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彼此借鑒。從這點來說無疑是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這和現代大學追求的精神是相當一致的。

書院最初產生於唐代,由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由此決定了書院具有雙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間性。因此它既能夠接納民間學子,具有相當大的思想自由性,又能夠獲得官府的認可,能夠參與科舉考試,可以是說是國家的一大智庫。

我們知道歷史有名的麗正、集賢書院,其性質是官府的,即從官府整理圖書典籍的機構演化而來。其中設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修撰、教理、知書、校書、刊書等,其主要職責是以學術服務為主,並無具體的政務。正如《唐六典》所言:“刊緝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凡天下圖書之遺遺,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征求焉。”

通過閱讀史料,我們發現唐五代時期共有七十多所書院,除了7所書院不明何人所建之外,其他的63所皆可確知其起源狀況。在這63所書院中,8所為朝廷所建,2所為地方所建,也就是說總共有10所為官府所建。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朝廷所建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因此民間社會是書院的主要創辦者。這一點是極為可貴的,一方面說明了官府較少乾預教育、學術交流與傳播;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民間學習的氛圍非常濃厚,學術事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書院的發展歷史。

早期的書院發展主要是從唐到五代。而從唐代算起,則可以溯源至唐玄宗時期。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於公元712年,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稱之為初唐。這時候書院才剛剛萌芽,總共有5所,基本是處於自然、野蠻生長階段。這時候的書院呈現書從書齋向書院過渡的狀態,也就是說從個人治學、讀書之所逐漸演變為收徒講學、學術傳播與交流之所。從書齋向書院的跨越具有重大意義,這被今天的研究者所津津樂道,認為這無疑是開現代大學教育之先河。

我們知道唐代滅亡於公元907年,從公元713至公元907年可稱為中晚唐時期。這近二百年的發展當中,書院無疑經歷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候朝廷看到了民間書院興起的勢頭,因此想要引導這股風氣,故而決定創立官辦書院,以規範書院制度。我們所熟悉的麗正、集賢二書院正是創辦於這一時期。

此時,朝廷於東西二都分別先後創辦了3所麗正書院、5所集賢書院。這時候朝廷乾預書院的發展,從一方面來說無疑是體現了朝廷對於書院事業的支持與鼓勵,從另一方面來說無疑是在民間書院體系外,又開辟了官辦書院的體系。正因為這二者的相互結合,使得該時期的書院數量不斷上升。據統計,其中民間書院達到44所,官民合辦的書院具有52所。

唐代滅亡後,進入了一段極為黑暗的時期,即五代十國時期。這時候武人專權、軍閥割據,文教事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可以說是斯文掃地。但總有一些飽學之士不甘文明被毀,積極的奔走呼號,為書院的創立鞠躬盡瘁。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這一時期出現了屈指可數的13所書院,遍布於南北各地。雖然在數量上與唐代無法相比,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這十三所書院使得中華文明不至於毀於亂世,讓人能夠在黑夜裡看到希望。正是這一點點星星之火使得斯文不滅,真可謂是潛德幽光,這也昭示著文教事業必然興盛有望!

接下來的歷史大家就都熟悉了,趙匡胤陳橋兵變,結束了唐末五代武人專權的亂世局面。趙匡胤是生於亂世之中的,因此對於這種慘況可以說是司空見慣,那麽怎麽才能讓這種悲劇不再上演呢?趙匡胤認為最重要辦法是昌文教,只要文教一昌,整個國家處於禮樂文明的籠罩之下,一切秩序井然有序,各安其位,也就不會出現五代十國那種慘絕人寰的亂世景象了。

趙匡胤的這一“崇文抑武”的方針對於宋代影響很大,使得宋代一度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昌盛的一個時代,以至於日本學者將之稱為東亞的近世。

有宋一代的書院成為中國文化事業上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宋初三先生、周張程朱等理學宗師先後都在書院講過學,一時人才之庶、學術之盛,自戰國以來所未有。這種情況不亞於今天的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比今天的大學更為開放與包容。如果我們不從學科體系上說它與現代大學的差異,單就大學的真精神而言,這一時期的書院無疑是勝於今天的!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唐六典》《書院發展史》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