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薑超:為何CPI反彈 通脹預期反倒下降?

  (原標題:為何CPI反彈,通脹預期反倒下降?)

  摘要:薑超指出,如果中國居民不改變目前巨額舉債的習慣,那麽未來中國的消費增速將不是穩態,而是每年下滑1%,GDP增速也會每年下降0.5%,改變中國經濟L型走勢的預期,買漲價的時代將逐漸成為過去。

  為何CPI反彈,通脹預期反倒下降?

  本周我們來談談通脹,而通脹通常讓人愛恨交加。

  一方面,作為消費者,沒人喜歡物價上漲,因為這就意味著貨幣貶值,錢不值錢,以前小時候1塊錢都可以花很久,現在100塊眨眼就花沒了;作為債權人,也不喜歡物價上漲,因為這就意味著資產貶值,30年以前1萬塊存在銀行就是了不起的萬元戶,如果存到現在取出來大概也就2萬多塊,在大城市連1平米的房子都買不起。

  另一方面,作為負債方,就特別喜歡物價上漲,因為大幅漲價以後債務就不值錢了,比如說如果在30年以前找銀行借了1萬塊,現在就是普通人1-2個月的工資就可以還清了。而作為投資者,也很喜歡價格上漲,過去每一次的漲價,無論是房價、還是酒價、煤價、鋼價等等,大家只要買到了就賺到了。

  而對於央行而言,對通脹的心態也特別複雜。過去,央行們都把抗通脹作為重要目標,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到首位,以維護社會穩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負債累累,因此從負債人的角度,各國央行又紛紛把推高通脹作為重要目標,避免像日本那樣陷入債務通縮的死循環。

  而在中國,過去幾年通脹預期發生了劇烈的波動。

  從12年到15年,PPI一路由正轉負,而CPI從4%下降到1%左右,意味著通脹預期持續回落。但從16年到到17年,雖然CPI變化不大,但PPI由負轉正,一路高達7-8%,很明顯通脹預期在持續回升。

  但是進入18年以後,通脹預期的走勢撲朔迷離,因為數據本身就矛盾重重:一方面,統計局公布了2月份的物價數據,2月CPI高達2.9%遠超預期,創下近4年新高,上一次CPI達到3%左右還在13年11月。另一方面,2月份PPI大幅降至3.7%,創下1年多的新低;而央行公布了最新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數據,結果顯示18年1季度的居民未來物價預期指數從64.3降至59.6,創下2年新低。到底該信誰?通脹預期在上升還是下降?

  我們認為,要更加重視通脹預期的下降,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儲戶通脹預期大幅回落,其往往領先於實際通脹的變化。

  央行從01年開始進行儲戶調查,在歷史上多次的通脹轉捩點期,儲戶通脹預期都有明顯的領先性。比如03年末、07年末和10年末儲戶通脹預期見頂,而CPI的頂部出現在之後的2到3個季度。在08年末和16年初儲戶通脹預期見底,隨後CPI也逐漸見底回升。因此,18年初的儲戶通脹預期創兩年新低,回到15/16年的低位水準附近,其實意味著後續CPI大概率見頂回落。

  二、應該綜合看CPI與PPI,GDP平減指數正大幅回落。

  原因在於CPI只是代表了消費物價,而PPI代表生產端的價格,因此綜合CPI和PPI更能代表全社會整體的物價走勢。

  比如說2017年的CPI只有1.6%,比16年的2%還有所下降,但沒人認為通脹預期下降,原因是各種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當年PPI高達6.3%,因此加權後的GDP平減指數達到4%,比2016年的1%大幅提升。

  但目前CPI雖升至2.9%,但PPI僅為3.7%,對應的GDP平減指數已降至3%左右,比17年明顯下降。

  另外,展望3月份,由於近期鋼價、煤價持續下跌,預計PPI將降至3%以內。而從CPI來看,其中權重最大的CPI非食品價格將跟隨PPI下滑,而CPI食品中的豬價持續下跌,2月大漲的蔬菜價格在節後跌回原形,綜合看3月CPI有望降至2.5%以內,因此綜合來看GDP平減指數正在向2%左右邁進。

  三、要重視貨幣融資增速的下滑。

  弗裡德曼曾經說過,一切通脹都是貨幣現象,因此通脹預期上升的背後往往有著貨幣超發的推動,而貨幣增速通常是通脹預期的領先指標。

  但是在中國,由於影子銀行的發展,導致各種貨幣指標的走勢出現背離,因此也導致了對通脹預期的分歧。比如2017年雖然各種貨幣指標M1和M2增速大幅回落,但是代表實體經濟融資的社會融資總量增速保持平穩,而理論上貨幣指標代表經濟可以花的錢,而融資總量代表經濟實際花掉的錢,後者對通脹的影響更大。

  而在2018年初,中國貨幣和融資指標的走勢終於取得了一致,18年2月的M1增速時隔兩年多以後重回個位數增長,而M2增速也保持在8.8%的多年低位,而社會融資增速也下降至11.2%,在過去4個月內下降了1.8%。

  而且我們發現,還有一個比貨幣和融資更為重要的指標,就是銀行的總資產/負債增速。因為中國所有的貨幣其實對應的是銀行存款,就是銀行負債的一部分。而中國所有的融資幾乎都直接或者間接來自於銀行,社會融資其實也是銀行資產的一部分。所以銀行總資產/負債增速其實包含了所有貨幣和融資變化趨勢的資訊。

  而觀察銀行總資產/負債增速,在15年初最低只有11.6%,到16年最高升至17%,在17年初還有15%的增速,但是在17年10月份降至9.4%,而在18年初降至7.4%。如果我們把銀行總資產/負債增速看做是最綜合的貨幣指標,那麽按照過去貨幣增速領先通脹半年到一年的經驗,18年的2月的CPI將是全年高點,後續有望持續回落。

  四、要重視消費增速的下滑,居民大幅舉債侵蝕消費能力。

  從理論上講,消費物價和居民的消費行為密切相關,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衡量了居民的消費情況,可以從側面反映通脹預期的走勢。

  在11年到15年,社零總額名義增速從17%降至10%左右,同時伴隨的是通脹的持續回落。而在16、17年,社零總額名義增速穩定在10%出頭,同期通脹預期開始企穩回升。但在18年初,社零總額名義增速已經降至9.7%,連續3個月保持在10%以內,而上一次社零名義增速出現持續個位數增長還發生在02、03年,而當時是上一輪通縮的環境。

  而更加值得重視的是社零實際增速的下降,今年前兩月只有7.7%,遠低於17年9%的社零實際增速,降幅高達1.3%。如果其他因素不變的話,意味著18年的社零名義增速將從10.2%降至9%以下。

  我們認為,導致消費實際增速大幅下滑的核心原因在於居民舉債過度。雖然中國經濟一直在舉債,但是過去無論是企業舉債還是政府舉債,其實都不太影響居民消費。但過去兩年是居民部門大幅舉債,17年居民新增7.1兆商業貸款、還有1兆公積金貸款,假定5%的平均貸款利率,意味著18年居民要額外償付4000億的貸款利息,而這要佔據居民部門一年總收入的接近1%。

  因此,如果中國居民不改變目前巨額舉債的習慣,那麽未來中國的消費增速將不是穩態,而是每年下滑1%。而消費增速的下滑將改變中國經濟L型走勢的預期,因為目前所有人都相信未來中國經濟長期走勢是L型,理由是中國經濟已經由消費主導,而消費佔GDP的比重超過一半。但如果消費實際增速每年下降1%,那麽GDP增速就會每年下降0.5%。

  在通脹預期回落的背景下,18年重視創新和穩定收益類資產。

  在過去兩年,受益於供給收縮以及居民大幅舉債,各種商品價格和房價輪番上漲,因此通脹預期是資產配置的主線,大家買白酒、鋼鐵、煤炭、有色金屬,都買的是漲價預期。

  但是如果未來通脹預期持續回落,那麽買漲價的時代將逐漸成為過去,這也意味著如果未來還想賺錢,只有兩類大機會,一類是買效率提升,也就是創新的機會;另一類是買穩定收益的資產,不受價格下跌的影響,比如說債券,還有類債券資產,類似於電力、港口、機場等等,以及醫藥等具備穩定需求的服務業資產。

  本文作者海通證券巨集觀債券研究員薑超,原文標題《為何CPI反彈,通脹預期反倒下降?——兼論通脹回落下的資產配置》。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