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倚天屠龍記》:這版翻拍不太行

曾於裡

如今許多觀眾一聽到翻拍,都要皺眉頭,因為過去一兩年大多數翻拍都拍成爛劇,觀眾不免也將翻拍等同於爛劇。像去年翻拍的幾部劇,《新笑傲江湖》豆瓣2.6分、《尋秦記》2.3分、《流星花園》3.2分,都是在最低分上空飄過。這些翻拍是典型的“蹭”IP,製作方的出發點多半是“消費”IP,製作上粗製濫造,表演上一塌糊塗。

這一背景下,蔣家駿執導,曾舜晞、陳鈺琪、祝緒丹、周海媚等人主演的新版《倚天屠龍記》不免讓人擔憂。不過鑒於蔣家駿2017年翻拍的《射雕英雄傳》口碑出乎意料的不錯,豆瓣評分7.9分,有網友稱他是“不會毀原著的導演”,因此《倚天屠龍記》還是吸引不少劇迷關注。

但網友對蔣家駿的稱讚恐怕要止於這部《倚天屠龍記》了。

《倚天屠龍記》海報

“金庸翻拍千千萬,倚天屠龍佔一半”。《倚天屠龍記》是被翻拍最多次的金庸小說之一。就電視版而言,在2019年版之前,已經有7個版本,分別是1978年鄭少秋版、1984年劉德凱版、1986年梁朝偉版、1994年馬景濤版、2001年吳啟華版、2003年蘇有朋版和2009年鄧超版。這些翻拍風格各異,但整體口碑不錯,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死忠粉。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如此多輪(金庸的15部小說被翻拍的影視劇已經超過100個版本),既折射了翻拍的價值,也折射了金庸的價值。雖然翻拍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原創能力不足,也沒有哪一個導演是靠翻拍成為大家的,但公正地說,翻拍本身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方法。翻拍經典也是對經典的一種傳承,畢竟時代不同,觀眾的審美和訴求也不同,與時俱進地對經典進行翻拍,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輕觀眾,並實現經典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傳播。因此,我個人對新版《倚天屠龍記》倒持歡迎態度。

當然,最關鍵還得看翻拍得怎麽樣。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觀眾如何看待“翻拍劇”的調查顯示,演技尷尬(57.3%)被受訪者認為是“翻拍劇”最讓人感到失望的元素。其他還有:篡改經典劇情(53.5%)、刻意追求標新立異(35.9%)、布景粗糙(32.1%)、再創作時缺乏新意(30.7%)、不接地氣(30.5%)和特效造型不夠用心(17.4%)等。這些也構成了我們評判新版《倚天屠龍記》的重要指標。

新版《倚天屠龍記》的片頭其實挺驚豔的,它選用的片頭曲是1994年馬景濤版《倚天屠龍記》第23集至第64集的片頭曲《刀劍如夢》,由周華健演唱。當動聽又熟悉的旋律響起,萬般滋味在心頭。這是蔣家駿聰明的地方,2017年版的《射雕英雄傳》就充分運用了這一策略,贏得許多讚譽。另外一個觸發情懷的點是,1994年版出演周芷若的周海媚在新版中出演滅絕師太,依舊是峨眉派,只是從徒弟成了師傅——不免讓人感慨時光易老,我們都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周芷若”成了“滅絕師太”

1994版《倚天屠龍記》中周海媚扮演周芷若

網劇裡有“騙花”,也有“騙頭”。懷舊金曲聽完,水墨風格片頭看完,正式進入情節,《倚天屠龍記》就徹底暴露出翻拍的種種問題。先說最受觀眾不可忍受的演技尷尬一項。首播會員可看的8集,戲份剛好集中在父輩張翠山(李東學 飾)和殷素素(陳欣予 飾)的情感線上。看著兩位演員硬是將一對江湖兒女演成面癱瑪麗蘇,真想搖著肩膀問:你們的臉是怎麽了嗎,為何全程都是波瀾不驚的表情?

“張翠山”無論什麽處境下,表情都沒啥大的變化,除了眼睛偶爾瞪大外

之前蔣家駿版《射雕英雄傳》成功,一大原因是選角出色、演技合格,另一原因是它對原著的遵循。這回《倚天屠龍記》的大致情節框架也嚴格遵循原著,不存在太明顯的篡改問題。不過,遵循原著與拍出原著精髓,又是完全兩碼事。金庸小說吸引很多人的地方在於大俠,在於俠義,在於金庸在俠客們身上寄予的為國為民、胸懷天下的情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氣概以及不斷反抗壓迫的自由之精神;哪怕江湖險惡、哪怕有宿命的無常,俠者總有那份“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的從容不迫。

《倚天屠龍記》雖然認真複刻原著的不少情節和對話,偏偏沒有複刻出“俠”的那股精氣神。這與演員表演有關,與劇本改編時取捨有關,也有導演的重點失焦有關:《倚天屠龍記》在打鬥場面上花費了太多筆墨——可打鬥只是文字上的汪洋恣肆,俠之大者才是關鍵啊。

據說《射雕英雄傳》由於匆忙上檔,一些炫酷特效的鏡頭因此被取消掉,蔣家駿遺憾了很久,這回拍《倚天屠龍記》提前做後期,用大量特效來還原小說武打場面的磅礴氣勢。本來以為是看點,結果卻成了《倚天屠龍記》的缺點。一則,金庸小說中雖然常常有繁複的武打場面描寫,但武功大抵還是“寶劍加暗器加內力”,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帶有一股書卷氣;但《倚天屠龍記》太過依賴於特效,太注重視覺效果,硬生生地將武打劇拍成了玄幻劇,沒有多少招式設計,都是靠威亞和特效堆砌出來的炫技。這就屬於刻意追求標新立異。

武打戲拍得很玄幻

二則,金庸擅長通過武打戲寫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功力、對武功有不同的理解、出招的狠辣程度也各不相同,小說中的武打戲並不僅僅是製造閱讀快感,它也是情節推進和人物塑造的重要輔助。《倚天屠龍記》開篇就是幾個人搶奪屠龍刀長達20分鐘的打鬥,接著滅絕師太出場,先是跟天鷹教打幾分鐘,接著又跟明教打幾分鐘……打來打去打得莫名其妙,打鬥的目的似乎只為了凸顯特效,武俠劇降格為武打劇。

再則,《倚天屠龍記》所有動作戲都愛用慢動作方式呈現,左手一個慢動作,右手一個慢動作,踢腿慢動作,旋轉慢動作,運功慢動作……動作戲中某個別慢動作的確可以凸顯出力量感和震撼感,可一旦你連篇累牘運用,動作戲的行雲流水、快意恩仇就成了拖遝遲滯。

打鬥戲種種定格、慢動作

不客氣地說,如果新版《倚天屠龍記》換一下角色的名字,如果觀眾事先不知道小說的背景是病入膏肓、民不聊生的元朝,你倒真的很難將這部劇劃入武俠劇的行列。相反,它更像是那種架空的玄幻劇,背景永遠是明明朗朗、漂漂亮亮,人物個個唇紅齒白、白衣飄飄,武打場景始終是特效加持、美輪美奐……是拍得挺美的,就是看不到讓人熱血沸騰的俠氣,感受不到讓人百感交集的人生況味。

本期編輯 周玉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