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性教育有一個黃金期,錯過了,兩個「後遺症」可能等在青春期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心理學一項研究表明:孩子一出生,父母有些行為就可能會妨礙他們正常的性心理發育,甚至會對其一生帶來難以彌補的不良影響。因此,父母要學會抓住他們性教育的黃金期,錯過了,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某些小怪癖。

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5歲兒子撞破爸媽親密,爸媽的反應讓孩子患上一個怪癖

丁丁今年15歲,有個「怪癖好」是喜歡偷並收藏女性的內衣。他會將各種各樣的內衣擺的整整齊齊的放在他的櫃子裡,有一次無意被父母給發現了,一家人嘗盡各種辦法挽救也於事無補。

父母無奈之下只好到心理醫院諮詢,醫生告訴父母,丁丁的行為應該是「戀物癖」。一般這種行為多見於男性,通過收藏異性的私物來獲得心理滿足,但一個15歲青春期的小男孩,很有可能是孩童時期家長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性教育導致這種行為。

經過丁丁媽媽的仔細回憶,才想起大概丁丁5歲的時候,有天晚上她與老公恩愛正好被兒子撞見,孩子當即詢問父母是在做什麼,媽媽一時驚呆,沒有言語,而爸爸只是怎怎呼呼的說:小孩子懂什麼,快回去睡覺。

媽媽回憶到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丁丁都會到父母的房門口窺探屋內的情況,而自己不得已只好每次晚上睡覺都鎖房門。父母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後自然就明白了,也就沒放在心上。然而,在心理醫生看來,很有可能就是父母的這種態度給孩子內心深處埋下禍根。得知原真相後的媽媽,真是悔不當初。

其實,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因此此時父母的處理方式和應對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詢問或者迷茫時給予良好的引導與教育,這樣就有助於孩子建立正確健康的性態度和性取向。但是如果父母教育不當,極易形成消極反面的性觀念,甚至會養成遭人詬病的「怪癖」,影響孩子一生。

性教育黃金期

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性教育的黃金期是在幼兒期,也就是在3~6歲的時候。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正處在性朦朧期,已經開始探索性問題。父母選擇這個時間段對其進行性教育是明智之舉,原因有二:

1、父母容易實施且不會尷尬:3~6歲左右的孩子對性還沒有形成社會意識和文化意識,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對身體還沒有隱私感,只是很單純而直率的面對性知識。因此父母對孩子進行性啟蒙時,不會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害羞感甚至是「談論男女汙穢之事」的羞恥感。父母實施時更加容易,不會尷尬。

2、孩子接受起來沒有負擔:孩子在3~6歲左右,對男女之情、對兩性、愛等事一無所知。在他們眼中,性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普遍。正因如此,他們此時接受性教育才沒有束縛和羞恥心,學習起來沒有負擔,接受也毫無壓力。

雖說理論上是如此,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認為性教育等孩子到青春期再教育不遲,甚至覺得這是學校老師的義務。因此一拖再拖,甚至最後不了了之。

然而越來越多的性早熟、未婚生子、流產年齡日趨年輕化等社會現象的出現,無疑是在打父母們的臉,這說明延遲性教育對孩子有害無利。

延遲性教育,對孩子有兩大危害,青春期時會逐漸顯現

1、形成不良性觀念

很多父母可能沒有想到,孩子沒有從父母、從老師那裡獲取「性」相關的知識,他們還有自己的途徑——網路、雜誌等等。社會發展飛速,孩子想獲取這些信息也是易如反掌。但是通過網路、雜誌等良莠不齊的渠道,不免讓人深深的擔憂,因為網路不乏低俗、惡趣味的影視信息,這對於單純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引導其不良性觀念的形成。

而青春期正是孩子荷爾蒙激素旺盛的時候,他們本身就容易幻想很多東西,此時如果受到不良性觀念的驅使,容易做一些越軌之事。

2、性心理發展受挫

孩子到某一段時間,其實會對兩性關係產生極大的好奇心,此時如果父母遮遮掩掩,不願正面引導他們,或者是批評其正常的性探索行為,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困惑或者焦慮,這不利於孩子性心理的發展,可能會因此誘發心理疾病,出現某些小怪癖。

有資料表明:有88%的人在幼兒時期遭受過性困擾和折磨。而家長作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著實應該把好這一關,上好這一課。因為不僅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也關係到家庭的幸福指數。(JPP)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