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何建華專欄:如何理解認知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在即,上海再次吸引了全球關注的目光。進博會不是一般性會展,而是我國切實推進改革開放再出發、主動對世界開放近14億人潛在大市場的重大政策宣誓和實際行動。共有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3000家企業簽約參展,展覽面積達27萬平方米,超過規劃面積6萬平方米,包括20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可以自豪地說,進博會獲得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成為各個參展國家的交響樂大合唱。

近日,筆者有幸在進博會逾1.3萬平方米的新聞中心現場踏訪,實地親身感受到進博會打造的“世界市場”琳琅滿目的濃烈氛圍。據介紹,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相關國家展示貿易投資領域有關情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產業狀況、投資旅遊及各國特色產品,隻展示不成交。企業商業展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大板塊。貨物貿易板塊分為智能及高端裝備、消費電子及家電、汽車、服裝服飾及日用消費品、食品及農產品、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等六大展區;服務貿易板塊分為新興技術、服務外包、創新設計、文化教育、旅遊服務等展區。目不暇接的展品,代表著當今世界製造業及消費品的最新發展成果與趨勢,使進博會成為全球物質文明發展與貿易自由的展示平台。

如何理解認知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筆者曾與上海市商務委總經濟師張國華交流,認為可以從一些關鍵熱詞切入:“隻進不出”,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賣全球、買全球”,標誌著中國擴大開放,由出口為導向轉型為進出口平衡乃至於以進口為導向,用國際標準助推高品質發展;“買全球、賣全球”,上海著力增強全球城市資源集聚輻射能級與核心競爭力;“足不出滬買全球”,在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費市場;“要購物,到上海”,進博會成為打響擦亮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名片的有力抓手與實現路徑。

按照經濟學原理,從全球貿易格局與消費模式演進觀察,世界各國經濟增長都是依靠消費、投資、淨出口這三大需求拉動,而發達國家實現經濟持續繁榮的第一動力都是消費。據世界銀行統計,目前世界上國內生產總值(GDP)最大的三大發達經濟體是美日德,這三個國家在1970-2011的42年中,最終消費開支在GDP中佔比都超過70%,並總體呈現持續增高態勢。

以美國為例,經濟長期以來主要靠消費拉動。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以資本輸出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布局中,美國消費需求尤其是消費品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世界各國生產來滿足的,其中中國生產的價廉物優商品20多年來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出現了所謂的“全球生產,美國消費”、“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模式。美國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中國是美國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國。按美國商務部數據,2017年美國自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的進口額分別為5056億美元、3141億美元、3000億美元和1365億美元,佔美國進口總額的21.6%、13.4%、12.8%和5.8%,增長9.3%、6.8%、8.0%和3.4%。事實上,正是來源於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商品,支撐了美國經濟與大眾消費。然而,看問題角度一變,就形成了當下美國與世界的全球貿易戰。

改革開放激蕩40年改變中國、震撼世界,也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據專家研究,1978-2008年年均增長18.1%,比改革開放前28年提高8.2個百分點;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2013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貨物進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佔全球比重提升到10%左右;全球貨物貿易排名由第29位躍升至第1位,連續9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美國世界頭號貿易大國地位被迅速發展的中國取代,這是二戰以來世界貿易格局出現的最顯著變化。中國還不是貿易強國,第一貿易大國位置並不穩固,主要表現在中國進口與美國還有明顯差距。

當今世界,逆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抬頭。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美貿易摩擦壓力,倒逼中國從“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模式中解脫出來,朝著消費主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讓消費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能與世界經濟新增長的重要引擎。以推進經濟全球化再平衡視野觀察。進博會的成功舉辦,為中國擴進口、促消費搭建交易成本更低的重要平台,將有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我國向高品質消費社會轉型,努力實現從“中國生產,美國消費”轉向“中國生產,全球消費;全球生產,中國消費”並重轉變。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給上海帶來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又一次重大發展機遇與挑戰。新時代謀求新發展的上海,應當牢牢把握這一契機,充分發揮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推動上海對外開放能級實現新提升,推動上海消費市場能級再上新台階,加快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

綜觀全球城市建設發展歷程,像倫敦、東京、紐約、巴黎等全球城市都把吸引消費作為城市繁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富裕、生活美好的重要動力,吸引國際消費尤其是快速增長中的中國遊客消費是這些城市的重要選擇。母庸置疑的是,我國老百姓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少消費在上海、在國內得不到滿足,導致很多人跑到國外去消費,“全球買買買”的品種也從以往上等奢侈品向日用消費品延伸。據相關數據分析,2017年中國遊客出境遊花費為2577億美元,大約1.74兆元人民幣,接近全球旅遊總收入五分之一,繼續保持世界第一。這比美國全年旅遊收入2107億美元還要多。

世界全球城市能吸引數量龐大的國內外遊客前往消費,往往都是全球消費中心城市,這些城市的零售消費額都居於世界城市前列。與全球城市作比較分析,雖然上海是我國最大消費城市與最大進口消費品集散地,但消費市場吸引集聚輻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上海城市發展願景是建設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題中應有之義應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

據有關數據分析,上海出入境人數近年來以年均12%速度增長,2017年達4375萬人次,上海因此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城市。上海出境旅遊者人均在境外消費達2650美元,而800多萬境外來上海的旅遊者在滬上人均消費不到1000美元。有鑒於此,專家認為,上海面臨外來消費貢獻不足、商圈國際影響力不夠、時尚引領不力、本土品牌競爭力不強等製約瓶頸,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任重道遠。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借舉辦進博會強勁東風,在新時代坐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上海應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在切實提升消費貢獻度、品牌集聚度、時尚引領度、旅遊美譽度等多維度聚焦發力,大力培育形成與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業文明,齊心聚力把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優質資源集聚配置輻射強大能級的魅力型國際消費城市,為推動我國更加穩健地步入消費主導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世界經濟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繁榮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應有力量!

(作者何建華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