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敬一丹:用1700封信,找回逝去的家和父母

互聯網時代,你有多久沒有寫過信?上一次收到信是什麽時候?

前央視主播敬一丹家裡就有1700多封信。

68年,1700封信

今天下午,敬一丹在自己的新書《那年那信》分享會上,為讀者們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她的母親在書房裡寫信。

這時,小孫女進來了,驚奇地問道:“奶奶,你還會寫字啊?”

敬一丹聽了很難受,連忙說:“你奶奶何止會寫字!她以前是一名女警察。警察處長啊!而且奶奶一直給爺爺寫信,咱們家的書信集就是奶奶編的。”

小孫女很困惑。

敬一丹忽然意識到,孩子們其實不知道長輩們曾經“是誰”。

孩子們所看到的奶奶,不過是一個在客廳看電視的、逛菜市、偶爾絮絮叨叨的老人。

敬一丹不禁也開始反思:自己真的了解父親和母親嗎?他們曾經走過了怎樣的人生?

就這樣,她帶著愧疚感與好奇心,重新翻看父母年輕時代的書信。

68年來,這個家庭竟然保存了1700封信。敬一丹決定把這些信,編成一本書:為了告訴孩子們,長輩們曾經經歷過怎樣的幸福與挑戰,同樣也為了記錄一個行將消逝的時代。

這就有了她的第8本書,《那年那信》。

*敬一丹在分享會現場

寫這本書,抵抗遺忘與時間

在《那年那信》的開篇,敬一丹為讀者講了一個關於孕育生命的故事。

晴晴:

我一直在想,胎兒孕育的時候,父母的感覺會給他帶來什麽影響呢?我意外懷你的時候,正在北京廣播學院讀研三,在忙著寫碩士論文。

我曾經猶豫,要不要留下你?幸好,想來想去,還是想清楚了什麽更重要。於是,留下了你。

你和我共同度過了研究生最後幾個月,我一邊孕育你,身體高度變化,一邊孕育論文,腦力高度勞動,這感覺也很獨特。

你在我腹中7個月時,我迎來了碩士論文答辯。你在胎中旁聽了我的答辯過程吧?

1986年8月你出生時,我剛剛畢業留校。這個過程是不是一種胎教呢?

想到我自己,我在被孕育的時候,父母是什麽狀態?他們做了什麽,想什麽?從爸爸媽媽當年的信中,我尋找著答案。

在接下來的段落裡,敬一丹引用了自己父母年輕時的通信。當年母親懷著她時,父親曾寫道:

我想,我倆在一起將能相互鼓勵,精神上將總能相伴的。這樣,你的神經衰弱就會逐漸好轉,身體也會越來越結實,這些都是多麽美好啊。

……今後我們要相互尊敬、互敬互愛,要經常交換意見,我們的生活將不是枯燥、平庸的。我們將一同向前邁進,我們是最模範的革命伴侶,最親密的統治和朋友。

《那年那信》的每一章,都包括了敬一丹父母之間的信,以及二老給後輩孩子們的信。

通過書寫,時代、家庭、個人的命運,被一封封的家書連接了起來。

敬一丹在分享會上說:“《那年那信》是一本很私人化的書,是我獻給父母,也是留給時代的記憶。”

隨著年紀漸長,敬一丹的父親越來越不愛說話了,記性也變得很差。

有一天,她開玩笑地說:“爸爸,我來採訪你好嗎?我們來做一期《焦點訪談》吧。”在父親生日那天,她給父親寫了個提綱——

為什麽當時學醫?

為什麽又不想學了?

爺爺是怎樣的人?

“我特別慶幸當時有這樣一番交流。爸爸現在已經沒有能力給我講很久遠的事了。”敬一丹說。

“等孩子們長大,萬一我也老年失憶了呢?所以趕快寫。”所以她寫了《那年那信》這本書,為了抵抗遺忘與時間。

*新書發布會現場,朱軍和敬一丹聽青年學子朗讀《那年那信》片段

在新書發布會的現場,很多年輕的讀者也分享了自己父母的故事。

白岩松作為新書推薦人,提到了自己每年都會為研究生們布置一個作業:採訪自己的家人,了解自己上兩代長輩的故事。

白岩松說,很多年輕人寫不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他們怎麽相遇的。每次做這個看似普通的作業時,年輕人總是不以為然。回到課堂時,很多人幾乎是哭著講述作業。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家族曾那麽坎坷。

“我想知道父輩經歷了什麽。”

這就是這本書的初心,一個平常而樸素的願望。

*白岩松在新書發布會現場

“選擇遺忘的話,我們就白過了”

敬一丹說,自己是對時代很敏感的人。或許這也是新聞人的職業習慣。

1988年,敬一丹就曾出過一本書《聲音》。《聲音》根據《焦點訪談》觀眾一百多封來信編寫,記載了敬一丹讀觀眾來信的觀感。 當時也是《焦點訪談》最輝煌的時期,觀眾們熱情高漲,時常寫信探討社會熱點,或是訴說自己所遇到的問題。

敬一丹很幸運,她趕上了電視媒體最繁榮的時期,也見證了《焦點訪談》欄目二十餘年的成長。

*敬一丹與《焦點訪談》共同走過了20余年

作為家喻戶曉的電視主持人、記者,敬一丹在央視任職27年,其間與《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經濟半小時》、《一丹話題》、《東方時空》等欄目相攜走過多年。

在工作中,她始終秉持著新聞人的使命感:記錄時代。退休前她出的5本書都是與新聞工作有關的。敬一丹說,自己應該做時代的記錄者。

分享會上,敬一丹看圖講故事:“那時候我十三歲,父母去外地乾校,我管家,經常給弟弟們補衣服。那天媽媽臨時從外地回家,她在廚房忙活,我和以前一樣,在縫紉機前給弟弟們補褲子……縫紉機針穿透了我的食指……這時媽並沒有安撫我,而是大聲喊來兩個弟弟:你倆記住,你二姐給你們補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三歲,她替媽媽爸爸照顧你們……假如當年我媽把我抱懷裡安慰,我立即就會哭,就會委屈,會覺得自己弱,可憐自己。而媽媽當時的做法讓我不委屈,而是喚起了積極的心態。”

《那年那信》通過一個個細節讓人感受到家教家風的傳承。不再是新聞人的敬一丹,這次選擇做家的記錄者。

“選擇遺忘的話,我們就白過了。”

報導:江三

關於「精雕細課」

「精雕細課」是由新東方旗下愛學慧思團隊打造,面向20-35歲年輕人的線上學習和知識服務平台,通過打磨精品課程內容、優質的學習體驗,為用戶提供有品、有趣、有用的課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