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如何走出去?中外專家告訴你

中藥植物葯在我國具有幾千年歷史,然而其進入以西藥主導的國際市場長路漫漫。作為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中醫藥遊離於西方醫療體系之外。如何趕走中藥「走出去」的攔路虎?如何解開「土中藥」乾不過「洋中藥」的「魔咒」?如何推進中藥與植物葯的標準化、科技化、國際化?圍繞這些問題,在2019中藥與植物葯國際論壇上,眾多國內外專家,行業大咖深入分析現代技術對中醫藥的研究現狀,共同探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醫藥走出去的路徑選擇。

不敵「洋中藥」 逆襲可期

國內中藥業界一直視復方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為畏途,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日前一家日本企業卻悄悄地把六君子湯註冊進了歐盟。這個案例震動國內中藥業界。

中國科協(深圳)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總裁、論壇聯合主席周路明

「近年來,全球對包括中藥在內的天然藥物的需求猛增。一方面是因為新的化學藥物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日益顯現,促使人們把眼光投向傳統醫藥領域,中藥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作為2019中藥與植物葯國際論壇聯合主席,中國科協(深圳)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總裁周路明對中醫藥目前的境遇表示心急。

數據表明,目前國際傳統葯市場的年銷售額約1700億美元,而我國僅佔國際市場份額不到2%,與我國中醫藥發源地的地位大不相稱。更加嚴重的是,中成藥貿易自2008年開始持續出口逆差。比如2010年,我國中成藥出口1.93億美元,進口2.18億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們手捧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優勢資源,竟然乾不過「洋中藥」!

周路明認為,長期以來,中藥質量控制標準片面西藥化,導致中藥優劣、真偽難以辨別,嚴重影響中醫藥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科技創新嚴重滯後。國內中醫藥研發投入僅佔銷售額的2%,動不動陷入同質競爭、低端仿製、價格戰爭。而歐美日韓等國早已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等創新技術研發中藥,導致日本漢方等洋中藥大行其道,而中國中藥只能按農產品賣出去。

可喜的是,近幾年來,中醫藥界已經在集體反思中藥西藥化發展模式的弊端,並大力倡導中藥科技創新,中藥標準化、科學化、國際化的戰略發展路徑逐漸成為管理層及產業界的共識,逆襲可期。

「深圳是國家級的中醫藥改革試驗區,就是要在中藥國際化浪潮初起之際,積極搭建一個中外頂尖專家學者協同創新的交流合作平台,直面中藥產業痛點,為中藥國際化提供深圳方案。」周路明說。

產業「痛點」待消 歐洲市場是首選

「目前中藥面臨幾大痛點:質量控制和檢測方法;科學證據、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有信譽的產品,才能夠在中國和國際上流通。」作為中醫世家又在歐洲工作生活30年的科學家,2019中藥與植物葯國際論壇聯合主席,歐洲藥典中藥委員會專家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藥創新學術委員會副主席、規範中醫藥學會「法規組」主席王梅博士可謂最懂中藥在世界上的境況的。

歐洲藥典中藥委員會專家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藥創新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王梅博士。

2000年後,王梅博士及其領導的科研團隊在全球範圍內首開先河——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對中醫的診斷、對中藥的質量控制提供科學證據,並取得了數項專利研究成果。

她攜手成都地奧集團經過4年的科研和註冊籌備,於2012年成功將地奧心血康膠囊以中成藥身份在荷蘭註冊並進入歐洲市場。這是中國第一個中成藥產品準入歐洲市場,這項重大成果在中醫藥國際化的道路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對中醫藥態度還處在懷疑多過好奇的歐洲葯監系統,這是破冰之舉。

2018年底,王梅博士作為歐盟註冊項目顧問,協助三七通舒膠囊原料葯三七三醇皂苷進入《德國藥品法典》,這是我國首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提取物進入西方發達國家藥典,代表了中藥國際化進程中最新的重要成果。

作為歐洲藥典中藥委員會的委員,王梅博士主持20多種中藥材的歐洲藥典質量標準研究工作,其中墨旱蓮、骨碎補、川木通、澤蘭、魚腥草、知母、水紅花子、虎杖和川龍薯蕷等十幾味中藥的質量標準已經被歐洲藥典正式收錄。

王梅博士指出,「中藥國際化歐洲市場是可行之路。」同時,「標準和創新是中藥國際化的兩槳。」

事實上,世界上對中藥的需求非常巨大。王梅博士舉例說,比如早期血管硬化症,單靶點、單功能的西藥沒有辦法治療這樣的慢性疾病,而幾千年積累的中醫中藥多靶點、多功能的方法能夠預防和治療長期的慢性疾病。

王梅博士表示,從全球範圍看,歐盟市場無論是它的包括中藥在內的植物葯市場的成熟度和發展潛力,還是對中醫藥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都應是中藥國際化的主戰場之一。更何況,歐盟的植物葯市場準入,被包括歐盟成員國在內的近100個國家互認,市場化潛力巨大。所以,她致力於「用歐盟標準來對中藥植物葯進行標準化。」

中醫在歐洲受歡迎

中醫在歐洲很被認可,只有1700萬人口的荷蘭就有2000多家中醫診所。「中醫在歐洲越來越受重視」,德國藥典委員會(DAB)生葯部門主席、歐洲藥典委中藥員會前主席格哈德·弗蘭茲(Gerhard Franz)教授表示。他曾將70多種中藥材進入歐洲藥典,被譽為中藥國際化的「引路人」。他積極肯定中藥的價值,並對於中藥走進歐洲持積極的歡迎態度。

德國藥典委員會(DAB)生葯部門主席、歐洲藥典委中藥員會前主席格哈德·弗蘭茲(Gerhard Franz)教授。

他說:「我們有責任幫助質量可靠的中國葯企、中成藥以藥品身份進入歐盟。中藥國際化是一種雙向需求,中醫西醫雖然體系完全不同,但是文化、科學方面可以求同存異,達到融合。更好融合的前提是中醫醫術如何量化,並建立智慧庫,讓更多中國以外的醫生能夠及時溝通交流並學以致用。中醫在歐洲越來越受重視,為此歐盟藥典專門設立了中藥委員會,中醫的未來在於和國際標準及市場接軌。」

「走出去」要組建「遠洋艦隊」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代以來,共有地奧心血康膠囊、通心絡膠囊、抗病毒口服液、丹參膠囊、膽寧片、佛慈濃縮當歸丸、香雪板藍根,華佗再造丸等8個中藥產品,分別以藥品、歐盟植物葯或傳統草藥、天然健康產品、治療性藥品的名義在荷蘭、瑞典、加拿大、俄羅斯、越南等國註冊成功。

厚冰已破,百舸未至。參加論壇的中外專家認為,目前中藥「走出去」的成果,只能算是少數科學家和中藥企業的「試水」個案。目前的國內外產業政策環境對中藥國際化非常有利,中藥產業界要儘快破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認知誤區,抓住中醫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找準方向,科學「出海」:標準和創新是中藥國際化的雙槳。中醫藥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文化。近現代以來,強調標準療效、單一靶向的西醫西藥一家獨大,對注重整體觀、辯證施治的中醫藥有疑惑、誤解甚至排斥,都可以理解。中醫藥要想真正「走出去」,為全人類健康服務,就要在堅持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的自尊自信同時,認真做好質量標準控制和科技創新兩篇大文章。

產業統籌部門和有條件的企業要形成合力,「組團出海」。在地域上,「一帶一路」所涉國家,皆可嘗試;在品類上,不管是飲片、提取物、中成藥,還是保健品、原料葯、農產品,都應積極嘗試;科技創新領域,只要是有利於中醫藥「走出去」的跨國協同創新,都應支持、鼓勵。唯有集群化的「遠洋艦隊」,才能有效應對中藥國際化的大潮。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