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涅涅茨人:放牧北極,每個家庭有五六百頭馴鹿

涅涅茨人:放牧北極

本刊記者/古欣 攝影/高雲飛

發於第908期《中國新聞周刊》

北緯66°34′穿過亞馬爾半島的底部,這是一條特殊的緯線,向北就是北極圈。

“遼闊的苔原像閃爍的海市蜃樓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顯然空無一物:冬日天空猶如深藍色的拱頂,又像一位滿身綴滿閃爍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頂上圍成一圈以防禦外敵,它們長長的針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島表層之下潮濕的中生代岩壁上,一脈鉛鋅礦石閃閃發光,像是一面小鏡子;冬季空氣清澈,海洋冰層扭曲碎裂,發出呻吟悲鳴之聲。”

美國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巴裡·洛佩茲在《北極夢》裡描繪了北極夢幻般的美麗,但對整年都在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上遷徙的涅涅茨人來說,美麗是他們的殘酷現實。

為了生存,涅涅茨人像傳說中的無腳鳥,終年不得停歇。他們跟馴鹿結成了共生關係,不是在牧場,就是在驅趕馴鹿尋找下一塊牧場的路上。隨著俄羅斯油氣行業染指這片土地,這種駕馴鹿雪橇、飲鹿血、穿鹿皮的原始生活方式,正在遭受威脅。

(涅涅茨吧裡吧(摔跤)比賽,右側的裁判也是比賽的參加者。)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北極冬季沒有白天,終日不落的圓月照著廣袤的寒冰,室外可達零下40℃;北極夏季沒有黑夜,太陽好似一丸虛弱的蛋黃垂在地平線一腳,植被匍匐在地表,無法獲得充分的光熱。

極端的光照和氣溫條件造就了極地的荒漠景觀。嚴寒使土壤中的腐生物和腐生菌的數量和種類減少,有機物降解的速率放緩。

一個證明是,在北極苔原上散步,到處可以看見完好的葉片、碎花和沒有腐爛的枝條,在北極,它們可以維持幾年不分解。土壤中腐殖質少,意味著土層薄而貧瘠,更多的是大片風化的碎石和植被低矮的苔原與凍土。

2017年98歲的涅涅茨奶奶,今年即將100歲,生活還能自理。對於平均壽命46歲的涅涅茨人來說這是一個奇跡。跟她相依為命的80歲殘疾女兒2019年初去世了,她現在跟兒子依然生活在苔原上。

只有極少數動物才能適應這種氣候,從熱帶向北極走,可能遇到的3200種哺乳動物中,只有23種生長在林木線以北,馴鹿是其中一種。

因為植被稀疏,為了尋覓足夠的食物,馴鹿和很多極圈食草動物一樣,被迫養成了遷徙的習慣。隨著馴鹿遷徙的還有涅涅茨人,他們控制著俄羅斯大約三分之一的馴鹿種群。

涅涅茨人是一個由約5萬名遊牧馴鹿的牧民組成的民族,他們居住在西伯利亞西北部的亞馬爾半島,接近北極圈的地方,在當地方言中,亞馬爾的意思是“世界盡頭”,那裡冬季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60℃。

(牧民節上歡喜相逢的親友,他們每年只有在這個節日才有機會歡聚。)

“涅涅茨”的名字來自於涅涅茨語中“人”的發音。他們的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薩莫迪語族的一支,跟北芬蘭語是“親戚”。大部分涅涅茨人生活在苔原,還有一小部分住在森林的涅涅茨人,主要聚居在鄂畢河中部的泰加地區。

(參加牧民節的姑娘和小女孩。)

每個涅涅茨家庭有五六百頭馴鹿。對涅涅茨人來說,只要有了鹿,“就什麽都有了”。他們的大衣和帳篷是鹿皮做的,交通工具是鹿拉雪橇,食品是鹿肉,冬天沒有漿果的時候,吃生鹿肉、喝鹿血補充維生素。馴鹿的骨頭被用來做紐扣和刀柄,肌腱被做成線,皮膚被製成船、緊身褲、帽子和其他衣物。甚至早幾年,當地還保持以物易物的風俗時,涅涅茨人會拿鹿肉、鹿皮、鹿茸直接跟中間商換生活必需品。

(牧民科斯佳一家人在苔原上的午餐。)

(科斯佳和妹妹兩家人。)

(科斯佳的鄰居。)

涅涅茨人和他們的領頭馴鹿關係密切。如果他們在暴風雪中迷路了,會依靠領頭馴鹿來幫助他們找到路。如果動物在穿越結冰的河流時猶豫或打噴嚏,牧民就會尋找另一個地方過河。在涅涅茨的神話中,主角的命運往往由領頭馴鹿的命運來預測。

苔原上散布著牧人向神獻祭鹿的地方,他們為病人祈禱,用狐狸皮和馴鹿角獻祭。儀式中,馴鹿被一分為二。涅涅茨人吃一半,把一半留給他們的神。

一段紀錄片記錄了涅涅茨人殺鹿的樣子,熟練的涅涅茨獵人輕悄悄地靠近馴鹿,雙手把住它的角往下按,手上的刀順勢插入鹿的骨縫。五歲的孩子被叫來幫忙,被剝了皮的鹿還在抽動,孩子說,爸爸,為什麽鹿的肌肉還在跳。

父親告訴孩子,母鹿肚子裡還有一頭小鹿。

“為什麽要殺鹿,為什麽不讓她把小鹿生下來。”孩子問母親。

“她老了,老了會很痛苦。”

孩子繼續追問為什麽,母親不再回答。

這也反映了涅涅茨人與自然相處的態度,一直跟隨拍攝涅涅茨人的攝影師高雲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真正的涅涅茨人捕獵之前會觀察野生動物的身體狀態,專打老弱病殘的。殺鹿也不是隨便的,而是把所有鹿趕到一起,讓狗攆著鹿跑,看哪個鹿落在最後再下手。

遷徙與現代化

涅涅茨人遷徙有固定的通道。每年春天,他們從北方泰加森林的保護地遷徙到北極圈以北200英裡的亞馬爾半島的無樹苔原,秋季在再從北方牧場遷回內陸。

遷徙以家庭為部門,隊伍由三部分組成,隊伍的頭部和尾部是人,中間是鹿。打頭的涅涅茨人將幾個雪橇連在一起,車上拉著帳篷、鋪蓋、食品、鹿皮。拉車的鹿經過馴化,中間是普通的鹿群,隊伍斷後的人防止鹿群走散。

(馴鹿的牧民。)

遷徙期間,涅涅茨人住在自己搭建的鹿皮帳篷裡。這種帳篷通常由40根圓木杆做骨架,外面罩上兩層五六十張鹿皮縫成的皮罩。帳篷呈圓錐形,直徑7米左右,搭好一個帳篷要50分鐘。女人們需要先在地上畫個圈,從外圈開始把木杆支起來。室內中間鋪地板,周邊鋪松樹枝條,上鋪草簾子,再上鋪鹿皮。

(在雅勒薩列郊區的牧民點。)

帳篷之內有電視、手機、衛星電話。衛星電話是政府發放的,因為涅涅茨人經過的地方沿路沒有信號,也缺乏醫療點,如果遇到惡疾或死亡威脅,涅涅茨人需要聯繫政府派直升機援救。

俄羅斯政府也在遷徙必經之路建了供應點,通常是些小小的集裝箱,內有發動機、電冰櫃,路經的涅涅茨人可以在此補充物資,主要是糧油還有燒火的木柴。

隨著當地與外界經濟交流不斷增加,涅涅茨人的生活也不免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多的家庭購入雪地摩托,這種摩托在雪地行駛時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里,比馴鹿雪橇更快。

一輛雅馬哈牌雪地摩托折合人民幣約10萬元,一般的涅涅茨人家庭有五六百條鹿,一頭鹿35公斤,按250盧布一公斤鹿肉計算,大概賣一百頭才能湊夠一輛雪地摩托的價格。

有涅涅茨人告訴攝影師高雲飛,前蘇聯時代,兩頭鹿就夠生活一年,現在就算是每年賣兩百頭鹿,也還不夠用。高雲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地存在過度放牧的問題。據估計,約有17.5萬頭馴鹿在亞馬爾地區放牧,但環保人士表示,這片土地只能養活12萬隻馴鹿。

牧民對高雲飛說,這幾年,鹿越來越不值錢,而體型也越來越小,所以只能越養越多,才能夠生活用。

高雲飛分析這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地交通閉塞,銷售渠道不暢通,鹿肉在周邊地區賣價低,只有銷往歐洲能賣出每公斤40歐元的高價,但外銷被國有貿易公司壟斷,涅涅茨人得不到錢。

而另一方面,亞馬爾半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存量,石油天然氣開發佔據了牧場很大面積,涅涅茨人遊牧時不得不繞過被圈地的地方,而他們的馴鹿也不得不縮小自己的覓食範圍。

在高雲飛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極光的另一邊是緋紅色的光,猶如晚霞。高雲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紅色的光不是夕陽,而是天然氣油田作業時噴的火光。開採石油天然氣排除的廢水汙染了河流,魚也少了,鹿的健康也受到了威脅。但這就是堅硬的現實,涅涅茨人對此無計可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