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晚《佔位子》小品扎心了,座位和成績真的相關嗎?

今年的春晚一定看了吧?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嗑瓜子、吃餃子,邊聊邊看,最好的春節助興節目。

看到了稀罕的葛優大爺,年年見的蔡明老師,搞笑的小嶽嶽、賈玲,青春無敵的TFBOYS......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開心麻花團隊帶來的小品《佔位子》。開始是樂,慢慢升起一絲焦慮,最後卻是感動。

這個小品主要講述了小學開學時幾位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佔“C位”的故事。小品中的多個梗和不少情節讓眾多家長相當熟悉,比如座位好壞、爭搶學區房、家校關係等情節。

故事將當下學生和家長們為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拚命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種種窘態製造的笑聲背後,留給了觀眾們更多關於教育的思考。

所以,我們在此給大家總結了幾點這個小品中反映出的家庭教育誤區,幫助家長們進行回顧與反思。

誤區一

拚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

小品《佔位子》的劇情雖然很簡單,但也很現實。

新學期開學,幾位家長為了讓孩子坐一個好座位,便早早來到學校為孩子爭搶他們心目中的“C位”,這個座位位於教室中間那一列的第一個位置,離黑板最近,離老師最近,在家長們心中,佔了“C位”就等於確定了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的位置,所以,他們全力爭搶,甚至吵嘴,抓頭髮,使手段,只為讓孩子有個好座位。

這個小品雖是個喜劇,有很多的搞笑的梗,但當我看到那幾位家長為孩子著急上火、拚盡全力的樣子,真的讓人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其實,搶座位只是家長為孩子做的一件很小的事,從生到養,從上學到升學,十幾二十年,家長可算是操碎了心。

小品中馬麗飾演的角色家庭條件還不錯,家裡有套別墅,可她卻因為讓孩子上好學校而賣掉大別墅,買下了僅有50平米的學區房。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本來較為富裕的家庭,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而精打細算,最後家長只能放棄舒適的生活環境來陪孩子住這個可能很貴也可能很破舊的學區房。

然而,千辛萬苦買了學區房後,家長自然會對孩子提高要求,如果他的表現沒有達到你預期的,你會不會責罵孩子?會不會埋怨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壓力更大。

事實上,我們不如把買學區房的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給孩子買書開闊視野,帶孩子去旅遊增加閱歷,陪孩子做運動強健體魄,給他培養興趣愛好,做到德智美全面發展。這樣算起來,不比你傾盡所有拚一套學區房做賭注來得靠譜嗎?

孩子不止名校這一條出路,我們也還有更多適合自己家庭、自己孩子的選擇,因為你所想象的最好的對於孩子來說不一定是最好的。

作為家長,不要太過於高估學校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又低估超負荷購買學區房可能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我始終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比一切名校的教育都來得明顯。

誤區二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

比起馬麗飾演的角色,沈騰飾演的“郝建”更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

很多家長努力工作,拚命奮鬥,就是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小品中的沈騰是個房地產中介,西裝革履裡面是被掉色西裝染花了的白襯衫,閃亮的皮鞋也並不合腳,一天打三份工,應酬很晚回到家,孩子已經睡下,等第二天孩子醒了,自己又去上班了,往複一日,年複一年,孩子長大了,上了三年級,他卻還以為孩子在二年級......

紀錄片《加一》中的片段情節也很真實的向我們展現這樣的生活困難。

其中一位在上海火車站做保潔的阿姨,為了保住月薪3000塊的工作,已經6年沒有回過家了。

她早上4點多就到崗上班,晚上還要從6點一直工作到10點才能收工。她辛辛苦苦賺的錢,自己一分都捨不得用,全寄給了養在安徽老家的兩個孩子,讓他們上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然而,因為長時間在外無法和孩子們團聚,讓孩子們誤以為媽媽不關心他們,甚至不肯叫她“媽媽”。

但她抹抹淚安慰自己:“沒事,孩子長大就懂了,不會怪我的。”

我相信,也許孩子長大就理解你了,可是,你卻不知道因為沒有你的陪伴,孩子的內心總會有一份缺失和遺憾。

正如顏如晶在《奇葩說》說的一段話: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連續劇,甚至比連續劇更糟糕,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就看不了了。

我知道,生活很苦,生活很難,但是也請盡力陪陪孩子,因為只有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誤區三

教育孩子過於依賴學校

回到春晚小品《佔位子》的劇情中,除了家長的用心良苦,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到當前家校關係中存在的很重要的問題:家長過於依賴學校。

幾位家長為什麽拚了命的佔座位,為了讓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他們覺得孩子的座位好了,學習變好了,未來也就有所期望了。

實際上,有很多事情是老師無法教給孩子的,唯有家長才能在這些方面引導。家長首先得了解下面這些事情,才會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多麽重要。

首先,老師無法教給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儘管校園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校園生活可能會更加影響孩子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因為它是一個微型的社會,社會可以交給你許多東西,然而生活的細節,總要回歸更加日常生活才能領悟。

其次,老師不能帶給孩子長時間的道德教育。我們要知道老師在課堂上教孩子大多為課本上的知識,在中國,學生學習更大多是為了考試,雖說學校應教書育人,但是孩子具體的性格、道德、品性問題更多來源於家長的影響和培養,一個人最後是否善良,有教養,也不是學校能夠一一教出來的。

此外,老師不能夠給孩子最後的情感支持。孩子的成長是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有時候叛逆,有時候孤僻,這時家長的陪伴和理解便是孩子最好的良藥,就算學校再關注孩子,也不如家長的陪伴讓內心充盈飽滿,就好比幾個典型的家庭案例,爸爸愛媽媽,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愛;爸爸格局大,媽媽情緒好,則會影響孩子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所以,正如在小品結尾沈騰所說:“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庭教育和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應該信任老師,但不能過度依賴學校。

家校共育,家長要從心出發,努力在家庭教育這條路上邁出第一步,平衡自己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注度,才是對孩子最為正確的教育方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