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衡量長江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就是長江生物的生存狀況。

11月3日至4日,由農業農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辦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在武漢舉行。作為此次論壇的四個分論壇之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昨日召開,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門、非政府組織及企業代表200餘人,共同把脈“長江精靈”的未來。

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是論壇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長江精靈的保護形勢十分嚴峻——白鱀豚、白鱘等長江水生野生動物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瀕臨滅絕。

旗艦物種就像一把傘,保護好旗艦物種,就保護了傘下的生物和環境。保護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動物,就是保護長江母親之河。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頒布的《關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實施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搶救性保護行動。

這些“長江精靈”目前的生存狀態如何?還需要采取哪些保護措施?這些都成為昨日論壇交流的熱點,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我們要為子孫後代留點什麽。

白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其吻形長如象鼻也叫“象魚”,重可達千斤,歷史上分布在長江和錢塘江。已有15年未被發現。

分布於西部的四川、陝西以及東北部的黑龍江等省區。體形修長,最大者體長可達2米。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又稱達氏鱘。

長江江豚

一個從瀕危升到極度瀕危,一個從極度瀕危降到易危

江豚保護形勢比大熊貓更嚴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成為長江唯一的哺乳動物。    長江江豚的保護形勢到底有多嚴峻?

昨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用一組數據,將大熊貓與江豚的保護相比較、相借鑒,指出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的現實。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中國“國寶”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而長江江豚,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危”物種以來,一直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

從種群數量來看,國家林業局今年8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為1864隻,比上世紀80年代增加67%,圈養大熊貓為518隻。農業農村部今年最新公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為1012頭,比上世紀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雖然大幅下降趨勢得到有效控制,但處於極度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二者的保護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李彥亮說,保護大熊貓的各級保護區多達67處,面積達258萬公頃,佔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而江豚的各級保護區僅9處。

科研方面,江豚的研究力量與研究成果嚴重不足。“我國建立的大熊貓研究專家庫的人數過百,而江豚科研隊伍僅數十人,專家更是以個位數來計。”李彥亮說,科研力量的不足,導致了江豚研究的諸多空白。目前,江豚人工繁育存活率較低,相關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還有一個差距,是科普的欠缺。”李彥亮說,大熊貓目前已輸出至17個國家的22個動物園,全世界公眾認識大熊貓,進而關注或參與到大熊貓的保護,而大多數人還只是從影片、從照片中認識長江江豚,“我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江豚,認識它,了解它,進而關愛它,保護它。”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在有條件的科研部門和水族館建設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人工馴養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中華鱘

長江裡最後一種江海洄遊的大型魚類

洄遊產卵場的中華鱘僅剩20余尾

“白鱘已不見蹤影,中華鱘作為長江裡最後一種江海洄遊的大型魚類,是長江的縱向連通性的重要指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長江頂級生態位物種,其群體數量最能直觀反映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

和恐龍同時代的中華鱘,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利用鱘魚的記載——《周禮·天宮·獸人》“春現王鮪”,鮪就是鱘魚。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魚子醬”的記載。《詩衛風·碩人》“鱣大者千余斤,可蒸為臛,又可作鮓,魚子可為醬”,鱣即鱘魚。

目前,白鱘已在長江中難覓蹤跡,長江鱘也無自然繁殖的觀察記錄。

1981年葛洲壩截流以來,長江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快速下降,2009年列入IUCN紅色目錄CR級(極度瀕危),2013、2015、2017年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間斷,物種延續岌岌可危。危起偉透露,根據去年冬天的監測,洄遊到葛洲壩產卵場的中華鱘親本僅剩20余尾。“濕地圍墾、河岸硬化、岸線開發、航道疏浚、采石挖砂、涉水工程等使得棲息地喪失、退化;重金屬汙染、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汙染則影響了中華鱘的繁殖能力。”危起偉說,導致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巨集觀生態格局改變導致棲息地的喪失和功能下降,環境汙染導致物種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下降,過度捕撈、非法捕撈導致種群數量減少。

在危起偉看來,旗艦物種種群變化的狀況往往反映了一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中華鱘自然種群的衰退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退化,對中華鱘的保護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反映長江生態保護的效果。“瀕危和滅絕的是長江中的物種,但帶來的後果是長江生態系統的衰退和崩塌。”

2015年,農業部組織編寫的《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開始實施。危起偉介紹,作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入庫項目,三峽庫區中華鱘“陸-海-陸”接力保種基地已規劃完成,將開展中華鱘生活史關鍵環節生境保護和分段馴養繁育,通過人工技術條件滿足中華鱘江海洄遊習性需求。目前,項目可行性報告已通過農業農村部評審,作為儲備項目計劃近年啟動。(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