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聯想老兵楊元慶的新挑戰

文/李正豪

在當前的語境下,很少有人能意識到,1984年創立的聯想集團到2019年已經35歲了。而1989年入職的楊元慶,到2019年也是30年的聯想老兵了。如果從楊元慶開始擔任董事長並兼任CEO的2004年算起,楊元慶“掌舵”聯想集團也已經15年了。

楊元慶也有野心勃勃的初心,在2001年正式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時,宣布聯想未來的戰略為“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還聲稱聯想要轉型為與三星、蘋果三足鼎立的企業。18年過去了,蘋果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市值的公司,三星也變成“帝國”型企業,而聯想集團過去一個財年營業額首次突破500億美元,艱難擺脫連續3年的虧損,楊元慶就跑到港交所說:“現在是聯想的最好時刻。”

楊元慶可能是中國受非議最多的企業高管之一。從2015/16財年起連續虧損的3年,讓聯想集團和楊元慶開始陷入空前的輿論危機,人們聲討聯想集團戰略上搖擺不定且執行不力,議論楊元慶是不是合格的CEO。據筆者的採訪經驗,最近兩年楊元慶已很難約上採訪,其公關部同事解釋稱,說什麽似乎都不對。

在公開發言中,楊元慶最近兩三年強調最多的是聯想的“三波戰略”:第一波是保持PC業務的領先位置,第二波是拓展數據中心業務及智能手機業務,第三波是當下的“設備+雲”。這似乎在說,楊元慶掌舵的聯想,一直是按照“三波戰略”路子走,戰略上沒有搖擺不定。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仍然是為聯想極弱不振的表現尋找借口。

以銷售為起點

楊元慶1964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86年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畢業,1989年中科大計算機碩士畢業。

公開資料顯示,1988年,24歲的楊元慶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一邊寫論文,一邊構思未來。楊元慶的打算是,到美國拿一個博士學位,然後到矽谷找工作並扎根,因為“(上海)交大2/3的同學在國外,(中)科大更不用說,還沒畢業,教室就已經人去樓空”;“(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一個名牌大學的理工生,如果選擇待在國內,那會被認為是沒有出息的”。

為了自己的“美國夢”,楊元慶打算先找一份工作,因為自己一方面需要歷練、需要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要掙錢填飽肚子,留學也需要資金。恰好1988年的聯想集團進行首次公開招聘,這次招聘吸引了大約500個應聘者,錄取了58名員工,其中包括楊元慶,也有神州數位董事長郭為和融創中國創始人孫宏斌。

楊元慶是自己根據招聘啟事地址,找到聯想辦公樓,經過面試、複試等被錄取的。據說被錄取後,楊元慶心裡很高興,但不是狂喜。高興的是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工作。但公布工作崗位時,楊元慶心裡涼了一下——其第一份工作是銷售Sun工作站。

此時距離聯想“不得不說的往事”——“倪柳之爭”發生的1994年,尚有幾年時間,但中科大高才生楊元慶,一開始就是銷售,而且一直幹了下去。

簡單總結一下,1989~1991年,楊元慶是Sun工作站銷售員。1991~1992年,是CAD部總經理,將部門年銷售額從3000萬元乾到3億元。1994年聯想成立微機事業部,被任命為總經理,當年銷售4.2萬台聯想電腦,位列中國市場三甲,被譽為“銷售奇才”。1995年出任聯想集團助理總裁,開始成為決策層核心成員。1996年開始晉升副總裁一直到2000年,其間聯想電腦在1997年奪得中國市場銷量第一,在2000年成為亞洲銷量第一。在2000財年聯想誓師大會上,柳傳志正式將象徵傳承的深藍色聯想旗幟傳給楊元慶。再到2001財年的聯想誓師大會,楊元慶正式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2004年12月8日成為聯想集團董事長,完全開始“掌舵”聯想。

成為接班人

在開始擔任CEO並成為董事長的過程中,楊元慶逐漸成為聯想的“舵手”。但在過去10多年間,楊元慶及聯想集團多次因為業績未達到預期而被輿論質疑。

在2000年被選定為接班人的時候,楊元慶就提出聯想的“3年規劃”,一方面是將聯想業務分為消費IT、手持設備、信息服務、企業IT、IT服務、部門與合約製造六大板塊,另一方面提出3年之內營業額達到600億港元。2001年,更是定下“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的發展戰略,以及與三星、蘋果三足鼎立的長期目標。

由此可見,聯想“少帥”既有發展“高科技”的初心,也有成為巨無霸的野心。但現實並不盡如人意,在2002/03財年營業額達到202.3億港元後,聯想營收徘徊不前,無法達成3年600億港元的目標,成為負面輿論的靶子。

楊元慶的解決之道是並購和業務多元化、國際化。在成為聯想集團董事長的2004年,楊元慶主導了“蛇吞象”式並購——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此後,聯想集團在楊元慶領導下多次上演跨國並購,對象包括日本NEC公司個人電腦業務、德國Medion公司、美國Stoneware公司、巴西CCE公司、IBM X86伺服器業務、摩托羅拉手機業務等。

也正是由於這些並購,讓聯想的業務邊界從PC到伺服器等企業IT基礎設施以及服務,拓展到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也使得聯想成為國際化最成功的中國企業之一。也正是這些並購,讓聯想PC在1997年成為中國第一、2000年成為亞洲第一的基礎,於2013年成為世界第一。這與楊元慶的貢獻也是分不開的。

但這些並購也有不良影響,其中之一就是2008/09財年聯想巨虧2.26億美元。成立25年來最大規模的虧損,讓業界開始問,聯想的“紅旗還能打多久”。這種聲浪迫使柳傳志於2009年2月復出並擔任聯想集團董事長,直到2011年才又把董事長的位置還給楊元慶。

這段經歷對楊元慶來說是決定性的,過去幾年業界討論作為聯想集團CEO合格不合格,實際上此時已埋下伏筆。而2015/16財年開始的連續3年虧損,則將這種質疑推向高潮。

命運早注定

簡單回顧聯想過去35年的發展史和楊元慶在聯想30年的職業生涯,可以看到,前半段是聯想抓住PC互聯網的發展浪潮,逐步成為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的過程,後半段是聯想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浪潮,逐漸陷入處境狼狽的狀態。

業界普遍將2007年6月視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端,想想彼時的聯想和楊元慶正在幹什麽?正在為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整合焦頭爛額,正在加速衝刺PC全球第一。儘管聯想手機品牌從2002年6月就創立了,但主要在為電信運營商提供“白牌”手機。

追問為什麽聯想會陷入如今的處境,人們普遍會想到1994年的“倪柳之爭”。在2014年7月播出的一檔題目為《抉擇》的視頻節目中,柳傳志也將1994年定義為自己最艱難的時刻。為什麽呢?視頻字幕解釋說:“1994年前後,曾作出巨大貢獻,擔任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決心創造新的技術制高點,試圖尋求芯片技術上的突破。而已經在市場上摸爬滾打10年的柳傳志反對過多投入,他希望在電腦組裝生產線上‘賭一把’。倪柳關係迅速惡化。”“倪柳之爭”以柳傳志的勝利為結局,也就奠定了聯想的命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