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環球“春遊”新動向 境外消費更理性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 財經觀察:中國人環球“春遊”新動向

新華社記者

春節往往與返鄉歸家緊緊聯繫在一起。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國人選擇在這段時間走出國門、奔向遠方,使世界很多地方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年味。據攜程等幾大在線旅遊平台預測,2019年春節期間有4億中國人出遊。其中出境遊約700萬人次,覆蓋96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多個旅遊目的地。由於中國遊客越來越重視海外遊、海外購的品質和體驗,更多新趨勢也顯現出來。

境外消費——更理性地“買”

近年來,中國人出境旅遊消費習慣在悄然改變。以前對名牌商品盲目的“買買買”少了,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實際需求和喜好,也更願意購買當地特色商品。

在英國從事旅遊業多年的提提卡卡旅行社總經理方剛說,前幾年,很多中國遊客都帶著自己或幫別人購物的任務而來,尊崇頂級名牌,甚至有人放棄遊覽隻去購物。“現在因為報名人數少了很多,我們比斯特購物村一日遊基本停了,而2016年我們每周可以達5個出團日。”方剛說。

來自湖北的中國遊客王威在巴黎購物時,沒有去老佛爺、巴黎春天等大型購物中心,而是選擇了一家法國當地人常去的超市,購買了紅酒、巧克力等一些本土貨。

花30多歐元淘幾幅法國鄉村風景油畫,買一隻水晶醒酒器——王威還去逛了位於巴黎郊區的二手市場。“買一些價格不高,但國內難以見到的‘特產’,帶回去送家人朋友才有更意義。”他說。

海外觀光——更有品的“遊”

境外遊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休閑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出遊頻次越來越高,經驗也更加豐富。在“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中,中國遊客的關注點已經逐漸從“購”向“遊”轉變。從景點“打卡”轉向了解當地歷史文化、體驗風土人情。“求實”“求新”“求深”成為中國人出境遊的新特點。

在北京工作的創投行業谘詢師何雯第一次來到美國,首選的遊覽項目是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然後是去百老匯觀看音樂劇《芝加哥》。何雯告訴新華社記者:“這個劇比較能反映美國真實的文化,讓人更直觀地了解到當地的社會文化特色。”

除了傳統的跟團遊,定製遊和自由行的客人也在不斷增多。參觀博物館、名校、酒莊等更有深度、更具個性化的主題旅遊越來越受歡迎。“美食之旅”“戶外徒步之旅”“健康養生之旅”“極地探險之旅”吸引到更多有特別興趣愛好的中國遊客。

據凱撒旅遊歐洲分公司負責人王竹麗介紹,中國遊客的出遊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每年以親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為特色的團組一票難求;“觀賽之旅”吸引了大量體育愛好者;“藝術之旅”也很有市場,其內容以博物館和藝術名城為線索,讓客人入住藝術主題酒店,深入探訪全球著名博物館,親臨全球藝術盛會。

國際旅程——更體貼的“便”

春節期間,消費能力不斷更新的中國遊客為全球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紅利”。從商品到服務,各國政府和商家越來越厚待中國遊客,提供更貼心細致的服務,更注重中國人旅遊休閑和消費購物的體驗。

以泰國為例,為方便中國遊客春節出遊,泰國政府延長了免落地簽證費政策的時間,進一步完善了電子落地簽申請服務。目前,泰國主要旅遊目的地與中國各大城市均開通了直航,遊客出行更加方便。

從機場到酒店,從街邊小店到奧特萊斯,不少商家抓住中國遊客海外過年的商機,推出專門針對中國遊客的優惠活動。春聯、燈籠、鮮花,中國年的節慶裝飾一應俱全,用以招攬中國遊客。此外,全球許多著名旅遊景點都增設了中文指示牌和中文講解服務;中國消費者習慣使用的微信、支付寶更是接入全球熱門旅遊地的各大商家。

古巴旅遊部發展總監米歇爾·貝爾納爾說,古巴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吸引中國遊客已成為古巴2019年旅遊業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他說,古巴已培養了一批會講中文的導遊和行政人員。去年,哈瓦那大學孔子學院開設漢語課堂,未來將培養更多針對中國市場的旅遊人才。(執筆記者:康逸;參與記者:馬倩、朱晟、王慧慧、朱婉君、陳瑤、陳家寶、楊一苗、張曼)(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