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投資100萬隻拿回20萬 新三板1號基金被拉橫幅維權

  投資100萬隻拿回20萬!新三板基金頻遇退出難題,知名機構被拉橫幅維權

  2015年,新三板市場一片火熱,不少投資者和機構跑步入場。然而,隨後就是三板做市指數連續創出新低,並在2017年底三板做市指數跌破千點大關。昨日,三板做市指數再次創出歷史新低。

  困擾市場還有流動性難題,從今年3月以來,三板做市的成交金額始終在1億元以下。

  由於新三板市場整體下跌,且流動性驟降,不少新三板基金產品在到期退出時都遇到了問題,受牽連的不乏一些知名機構。

  券商中國記者近日獲悉,多名投資者日前就某公募基金公司新三板產品向上海證監局進行了投訴。無獨有偶,就在幾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隻名為“新三板1號”的基金因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資者抗議,數名投資者甚至在證監會門口拉起橫幅維權。

  “產品淨值是0.6,卻只能拿回0.22,也就是投入100萬隻拿到了22萬。”因為缺乏流動性,新三板產品的估值一直是行業的難題。

  產品退出遇難題 知名機構遭牽連

  “我們買的產品是2015年4月22日成立的,合約約定兩年存續期,一年延展期。去年就已經到期,做了一年展期,現在延展一年也到期了,產品正式結束。我們想把錢拿回來,但公司告訴我們現在不可能退出來,產品淨值是0.6,卻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萬隻拿到了22萬。”投資者王輝(化名)向記者表示。

  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些投資者購買的產品是某知名公募基金新三板混合資產管理計劃。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資訊顯示,該產品為基金一對多專戶,備案日期為2015年4月22日,合約期限24個月,設立時募集資金總額為1.01億元,成立時投資者數量為73人。

  記者拿到了上述投資者的投訴信,投訴信中提到的一點引起記者關注。這些投資者認為,該公募在管理產品過程中存在操作違約:

  關於產品期限,合約中第2頁寫到:本計劃存續期限為2年,且封閉運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參與和推出。如本計劃存續期滿2年,計劃所持有股票無法及時變現,本計劃可展期1年。

  合約第27頁寫到:前兩年為投資期,後一年基本為退出期,原則上不再投資新的股票,以持有擇機推出變現為主。

  此款產品2017年一季報顯示:股票倉位是41.45%,二季報顯示股票倉位是82.65%,新買入了多隻股票。也就是產品在2年存續期滿的時候又大幅加倉。三季度股票倉位是76.78%,四季度股票倉位又上升到了89.8%。展期過程中,該公募又幾次加倉,甚至在2017年四季度,明明知道新三板股票不好變現,臨近展期結束還有一個季度時又做了加倉。

  “把展期做成了投資期,我們覺得這家公司嚴重違反了合約約定。之前公司和我們開了幾次電話會議,基金經理承認展期時有加倉操作,也曾表態會承擔責任。我們為此來了幾次上海,公司很強勢,現在新三板沒有流動性,他們讓我們等著,說是變現以後再給我們,但變現看上去遙遙無期。”王輝說。

  記者就此事向該公募基金公司求證,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根據產品合約表述,“前兩年為投資期,後一年基本為退出期,原則上不再投資新的股票,以持有擇機退出變現為主”,對比本計劃兩年末及產品到期日的持倉佔比,根據合約約定進行投資操作,並未大幅加倉。

  該公募還指出,受新三板的流動性和三類股東的推進低於預期等影響,新三板項目投資的退出路徑較為受限。接下去公司對會積極進行項目對外交流,尋找意向股份認購方,安排意向方和公司進行接洽及盡調工作,與意向方持續溝通談判,推進認購意向達成等一系列項目退出工作。公司會堅持對投資人利益高度負責的態度,盡全力做好產品。

  不過,記者對照該產品合約和產品季報後發現,投訴信中提到的加倉情況確實存在,“我們谘詢了律師,現在準備走仲裁程式。律師也認為,這家公司確實存在違約的情況,應該可以按照第二年末產品所持資產來進行賠償。”

  北京某公募被投資者拉橫幅維權

  無獨有偶,就在幾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隻名為“新三板1號”的基金因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資者抗議,數名投資者甚至在證監會門口拉起橫幅維權。

  記者查詢中基協備案資訊發現,該新三板1號資產管理計劃成立於2015年4月28日,募集規模5000萬元,合約期限三年,投資者數量37人。

  根據合約中的約定,該新三板基金應於2018年5月2日正式結束進入清算流程,2018年5月9日完成第一次清算工作,對账戶中現金部分進行了分配,歸屬於各委託人比例為:19.5%。也就是說,如果是投資100萬,目前拿到了19.5萬元。

  根據合約規定,該公募基金應將股票賣出變現,但考慮到以上股票現市場價格較低,流動性枯竭,如立即變現會對股票價格造成較大衝擊。因此,該基金提議由委託人通過表決方式,對該資管計劃進行延期清算。而延期清算的議案則是,該資管計劃延至2019年4月27日前完成清算,如果仍無法有效完成資產變現,需在此征詢全體資管委託人。

  三板指數再創新低,產品損失慘重

  2015年,新三板市場一片火熱,很多投資者和機構跑步入場。2015年4月7日,三板做市指數創出最高點2673.17點,成交額達到23.08億元,為新三板最為輝煌的時刻,隨後,三板做市指數開始一路下跌。

  2017年11月份,三板指數跌破千點大關後,便一去不回頭。困擾市場還有流動性難題,進入2018年,整個三板指數的日成交金額已經不足億元。昨日三板做市指數最低跌至861.52點,再創歷史新低。

  三板做市指數一路下跌背後,多數投資新三板的基金產品損失慘重。

  據wind數據統計,1148隻新三板產品有458隻近期更新部門淨值,其中 142隻淨值大於1,297隻淨值小於1,其中有29隻產品部門淨值低於0.6。數據顯示,共有129隻產品公布了今年以來的業績回報,但其中98隻都為負收益,佔比高達76%,有9隻產品今年以來的虧損幅度更是超過50%。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wind數據統計,目前公布淨值的產品中最低的為申萬巨集源寶鼎新三板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目前淨值為0.0315,今年以來虧損高達95%。中基協的備案資訊顯示,該資管產品2015年4月10日,到期日為2018年4月9日,產品規模為9900萬元,成立時共有57個投資者。

  再來看看三板指數巔峰時期,也就是2015年的4月、5月和6月,1148隻新三板產品中有430隻產品在此期間成立,佔比達到37.5%,成立當時三板指數仍在1600點以上,一部分產品已提前清算,但仍有不少產品的合約期都是2年或者2+1年,也就是如今這個時點正是合約到期日,而這些產品普遍大幅虧損又遇到流動性問題,面臨退出難題。

  數據顯示,6月份至年底,將陸續有25隻基金產品到期。

  缺乏流動性,估值成行業難題

  “因為缺乏流動性,新三板產品的估值一直是行業的難題。”深圳一家參與新三板投資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例如上述投訴信中的新三板產品,如果用市值法來評估,淨值為0.6,但目前卻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萬隻拿到了22萬。

  “大部分情況下,新三板產品的淨值都是虛的,而且利用市值去計算的淨值並不能代表產品的實際淨值。”該基金經理表示。

  由於新三板交易極為不活躍,都是協定轉讓,流動性很差。例如,此前市值最大的新三板股票中科招商有時候股價是20元,有時候1-2元,甚至幾毛錢、幾分錢,股價並不能反映真實價值。所以,行業目前對於新三板的估值普遍採用成本法,也就是按買入成本和最終賣出的價格去計算,不考慮中間的價格波動。

  “即使有價格,因為沒有流動性,也沒法成交。所以淨值確實不好估計,最終都要看標的實際賣出去的價格。”該基金經理表示。

責任編輯:白仲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