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精品展覽回眸——湖南省博物館基本陳列

洞庭以南,湖湘珍寶地,湖南省博物館基本陳列能夠獲得最高榮譽“十大精品獎”,“雙核心”展覽功不可沒,即一個基本陳列包含兩個主題,一個主題是“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另一個是“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一座墓葬可以獨立成展與另一個通史陳列相拮抗,可見馬王堆在湖南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動搖。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站在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五部分進行展覽,建構了一部湖南區域物質文化史。

第一部分 “家園”

“湖南”始見於唐,因處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康熙六年始稱“湖南省”。三面環山,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網布全省,為人類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第一部分的展覽不僅使觀眾能夠了解湖南人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湖南的歷史沿革概況,更為後面展示湖南人的生產、生活與湘魂提供了地域空間。

文物展示:華南巨貘化石(距今約248萬—164萬年)

第二部分 “我從哪裡來”

在距今50萬年的津市虎爪山遺址,發現了湖南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而湖南現有的民族結構則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商人南下,楚人入湘,北人南遷,原住民與不同時期遷入的外來移民相互融合,逐漸形成當今漢族的主體,1949年後,湘西、湘南等山區的居民被確認為各單一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

文物展示:反映中原人定居裡耶的簡牘 2002年龍山裡耶古城遺址出土

第三部分 “洞庭魚米鄉”

約在15000年前,先民開始人工栽培水稻,以澧陽平原為代表的稻作農業是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發展的標杆,自此人類邁出了走向農業文明的腳步。經過歷代耕地的開發與耕作技術的進步,至隋唐時期湖南便倉廩充盈,唐宋以後湖南糧食開始大量外輸,到明清發展為“天下糧倉”,“湖南熟,天下足”,這也為湖南人生活品質的提升與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文物展示:15000年前的古栽培稻 1995年道縣玉蟾岩遺址出土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有人工栽培稻特徵標本

第四部分 “生活的足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商人南下帶來青銅鑄造技術,形成了鮮明的南方青銅文化;春秋戰國湖南納入楚國版圖,生活重心由禮神轉向娛己,開始追求生活情趣;秦漢時期,納入中原政權統一管轄,到東漢,地域個性化特徵已然略化。晉唐時期走向大一統,“物參外夷之貨”,多元文化演繹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宋代經濟重心南移,人們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質與情趣。鴉片戰爭加洋務運動,湖南便較早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

文物展示:商豕形銅尊 1981年湘潭九華出土

第五部分 “湘魂”

千百年來原住民的血性,移民的開拓精神,再經屈賈憂樂文化的洗禮、書院的傳承沉澱,孕育了湖南近現代人才井噴的人文奇觀,尤其近代以來的歷次變革,湧現出一批批救亡圖存的志士群體,他們肩負民族複興的重任,積極探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湖南志士,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彰顯了以天下為己任、為蒼生謀福祉、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

文物展示:“綏疆賜祜”獅鈕水晶印 釋:道光帝特賜陶澍“綏疆賜祜”(安撫疆土,賜福於民)四字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是湖南人生活的一個具體剖面,如果說“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重在時間、整體和升華,那麽“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則是通過死後的葬式、遺物把2000多年前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生活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在和觀眾的互動上,展覽設置了湖南地形沙盤演示、方言笑臉牆、馬王堆墓坑大型3D演示等,為大家更好的理解一些文字和圖片都難以言明的知識。

其實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最終實現的初心,乃是古人和今人的對話,而湖南省博物館的展覽對於人的生活的重視,可以說是“近乎於道”了。

歡迎聯繫我們投稿

轉載文章請聯繫後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