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禪修,是你壞情緒的橡皮擦

隨著人們對心靈需求的逐步重視,禪修,已經開始納入很多人的生活軌跡。禪,也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的代名詞。在城市、鄉村的很多地方,無論是寺院、茶館、餐廳、會所,常常能看到“禪”的蹤影。

近幾年,禪文化已經由東方慢慢進入西方,並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視。如今,禪文化已經普及到全世界,成為婦孺皆知的心靈文化。對很多感受過禪修好處的人來說,禪修已經不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專有名詞與專利,而成為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心靈調節劑。

那麽,禪究竟是什麽?禪修的原理是什麽?它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改變呢?

從印度佛教誕生至今,“禪”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漢傳佛教的禪學,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禪”是外來詞,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譯,翻譯成中文,叫做禪、禪定或三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靜下來的方法。在禪的後面加上“定”字,不但沒有失去原來的音和義,而且更能讓人了解禪的內涵。

禪有三種:

第一種禪:佛教最高端的禪。

這種禪在中國的開山祖師是達摩祖師。《達摩血脈論》中說:“直見本性,名之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自古至今的禪宗,都一直在修這種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就描述了這種開悟、證悟、頓悟的境界,這也是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見性。

如果證悟了第一種禪,就可以應對自如地處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焦慮與抑鬱等。不管任何問題,只要證悟了這種禪,就能迎刃而解。但證悟這種禪的難度比較高,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難證悟。

第二種禪:寂止。

這種禪是流傳於雲南以及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南傳佛教內觀的一部分,漢傳佛教稱之為“四禪八定”,因為這種禪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四種境界,所以叫做“四禪八定”。藏傳佛教稱之為寂止,因為它能使人心寂靜或寧靜,停止雜念。實際上,內觀、四禪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稱而已。

無論是什麽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第二種禪。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礎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種禪。

第三種禪:各種各樣的觀想、冥想和思維。

這是比較基礎的禪,也即在心靜下來以後,去觀想或思考問題。

第三種禪,更是什麽人都可以修。就像瑜伽,有沒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拋開,而只是將其作為提升、淨化、調節心靈的一種方法。

練習第三種禪,既不等於學佛,也不等於加入了其他宗教,而只是一種養生方式。就像鍛煉身體一樣,這是心靈的一種訓練,也是我們長期忽視的一種調節身心的重要手段。

了解我們的內在精神世界。

佛教認為,我們的精神可以分為八種不同的層面。

五識: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接觸外在的光波、聲波等對境,而產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識。

意識:第六個層面,是我們平時用來思維、判斷、分析的意識,佛教稱之為第六意識。

我執:第七個層面,是我們平時不怎麽能感覺到,卻在每一個思維閃念中無處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執”。比如,“我要上班” “我要下班” “我要賺錢” “我要發展我的事業”等所有的念頭中,都離不開一個特有的、無形的“我”字,佛教稱之為我執。

阿賴耶識:第八個層面,是平時根本感覺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識。當人在深度睡眠的時候,當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的時候,當一切思考判斷的力量也已經停止了的時候,除了第七個層面的自我感覺一直存在以外,還有一個最基礎的潛在能量也存在著。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叫做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也叫做藏識,因為它像寶藏一樣,儲存著我們的各種記憶和能量。比如,即使五年前見過一個人,之後五年之間都互不聯繫,也互不想念,但在五年後再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卻完全能認出來,這就是藏識的作用。同樣,一個人的脾氣、性格、習慣等所有的種子、數據、信息,都儲存在藏識這個“硬碟”當中。

通過禪修讓思維歸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有精神的思維活動,就有意識的波動。意識波動的幅度越大,人的脾氣就越容易暴躁。當我們生起嗔恨心,強烈地抱怨或非常不開心的時候,意識波動的頻率與幅度都相當大。這種波動會讓當事人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語言與行為,而出現罵人、打人的舉動。

在這個時候,禪的功能就顯現出來了。通過修禪,就可以控制意識的波動。這裡面沒有任何信仰與玄虛的成分,完全像吃飯可以填飽肚子一樣真實可行。只要加以訓練,人人都可以親身體驗到這種效果。哪怕最普通的禪,也完全可以把人的思維歸零。所謂歸零,也即進入潛在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當人的思維波動太大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被覆蓋。不但情緒無法穩定,智慧也會受到限制。當人的思維歸零的時候,在零的層面上,沒有好壞之分,似乎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雖然實際上並沒有超越時間和空間,但從禪修者的感覺而言,已經完全超越了時空,沒有任何開心和不開心。經過長期禪修訓練的人,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安寧與智慧。

在藏識的狀態中停留,五分鐘、十分鐘都可以,這就是修禪。剛開始的時候,哪怕能停留三十秒、一分鐘,就已經很不錯了。但若能繼續用功,就可以在這個狀態中停留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樣長期熏習,生活中的任何風浪、違緣,都可以化為雲煙,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更是能得到有效控制。

01 禪悅

通過禪定,完全可以突破焦慮的層面,進入到意識的最深層。在最深層的狀態中,完全可以感覺到無比地自由、輕鬆、寧靜與快樂,佛教稱之為禪悅。長期修禪的人會上癮,因為修禪所帶來的快樂,已經遠遠超越了外在物質刺激感官而產生的所謂快樂。

02 頭腦敏捷

另外,當意識波動降到零度的時候,頭腦會變得非常靈敏。哪怕過去或當下發生的細微事物,都能清晰地覺察。

過去的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他們的思想火花和智慧靈感,很多都來自於這種狀態。大家都知道,連賈伯斯這樣的企業家,也會安住於禪定,並將禪定的智慧應用於工作與生活。同樣,企業家在面臨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若能通過這種方式去思考,一定會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

03 開發潛能

佛教所講的神通,也是從這個狀態當中提取出來的。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打坐,所以一直沒有開發出很多意識深處的潛能。要知道,心浮氣躁、不知安閑的心,永遠接觸不到這個層面。因為孤陋寡聞,所以很多人也不相信心靈的巨大能量。

其實,不僅僅是心靈,包括物質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在三百多年前,有人說普通人在一天之內,就可以從地球的這一邊飛到地球的那一邊,大家都會認為那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卻讓它實現了。同樣,精神的潛在能力更不可小覷,我們千萬不要一葉障目,用固有的知見,去看待超出想象的事物。

04 化解壓力痛苦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何用禪來解決生活當中的痛苦、壓力,是最現實也最迫切的問題。

《中觀四百論》當中講了:社會底層的人,會感受肉體的痛苦,應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社會高層的人,則會感受心靈的痛苦。兩種痛苦,折磨著全人類。所以,我們需要身心兩方面的訓練。

真正的快樂,就在內心當中。禪悅不依靠外在的任何物質,就可以起到養生、緩解壓力、消除失眠等作用。

05 治療抑鬱症

如果抑鬱症剛剛開始,那就不需要用藥,通過禪修調節心靈,就足以解決問題,無論是失眠、焦慮等任何負面情緒,都能得以緩解。緩解以後,整個人就會感到精神抖擻,工作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當然,如果抑鬱症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地步了,則可以先通過藥物來適當地控制一下。因為初學者畢竟剛剛開始禪修,力量還很弱小,要控制抑鬱症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先用點藥物,然後再去禪修。當病情緩解之後,還是應該通過禪修去解決根本問題。

06 控制負面情緒

人的精神就像大海,在沒有風的時候,海面平靜安寧;當稍稍有一點風的時候,海面有了波紋,就好像意識開始從昏迷、深度睡眠或禪定當中甦醒,有了夢境以及細微的意識與感受;當波紋變成海浪的時候,就好像從夢中醒來,回到了現實生活的平常狀態;如果風浪再大一點,而變成了滔天巨浪的時候,就像煩惱糾結、焦慮不安、心煩意亂的狀態;在此之後,就是海嘯、災難。同樣,生起煩惱以後,如果不加控制,就會演變為罵人、打人、殺人、違法亂紀等情況。情緒的負面發展規律,就是這樣不斷演化升級的。

防止情緒災難的最佳良方,就是禪定。若能用功修煉,一定能控制住貪婪、嗔恨、傲慢、嫉妒等負面情緒與毀滅性的情緒,讓內心在某種程度上達到非常自由的境界。所謂自由的意思是,只要不想焦慮,就完全可以做到不焦慮;只要想開心,就完全可以長期保持開開心心的狀態。

修禪與文化水準高低沒有關係,與經濟條件好壞也沒有關係,不管你是企業家、社會精英,還是下崗工人、弱勢群體,無論是感覺壓力巨大、心情不爽,還是生病、失眠、脾氣暴躁等,修禪都能幫助你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後續,平台還將推出關於禪修的方法、禪修的不同階段以及禪修要訣等系列文章,幫助您更全面地了解禪修,敬請關注。

注: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

《慧燈之光(九)》:《藏傳佛教的幸福學》

《慧燈之光(十)》:《禪修與現代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