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聊聊文物:雍正時期的廣彩瓷

歷經清初順治、康熙的過渡,清代雍正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瓷器貿易領域擴大,廣彩瓷進入快速生產時期,並成為外銷瓷重要品種之一。廣彩,即“廣州織金彩繪瓷”的簡稱,廣義上是指在廣州地區繪製的釉上彩瓷,初創於康熙晚期,雍正以後成熟發展,至清晚期仍較為流行。

清雍正 廣彩山水紋盤 廣東省博物館藏

主題紋飾為廣州珠江風景圖

探究原因,主要是其加工方式較為特殊,並在彩繪技術、顏料、題材及內容等方面積極吸納其他藝術養分,注重在模擬中不斷創新,故能夠取得斐然成績。

獨特的加工方式

清雍正 廣彩花卉紋盤 私人收藏

清朝開國之初,海上貿易幾乎完全中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復台灣後,朝廷於廣州設立十三行,代表清政府負責跟外商進行貿易和管理海路邦交事宜,享有對外貿易特權。雍正時期法國、荷蘭、丹麥和瑞典四個國家也獲得了這一權利。

清雍正 廣彩折枝花蝶紋盤 廣東省博物館藏

其中,法國於1728年(雍正六年)、荷蘭1729年(雍正七年)、丹麥1731年(雍正九年)、瑞典1732年(雍正十年)先後設立了貿易站。由此迎來中國瓷器外銷的高潮,刺激了廣州地區手工業的發展。廣彩應運而生,與廣州產金銀器、琺琅器、象牙雕刻等一樣成為了外銷工藝品之一。

清雍正 廣彩麻姑獻壽圖盤 廣東省博物館藏

但隨著外銷瓷貿易的不斷擴大與發展,來自海外的定燒瓷品種與數量也在不斷激增,遙遠的景德鎮無法及時準確、保質保量地滿足外商需求,甚至常有貨商退貨事件的發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精明的商人便采取了異地彩繪的加工方法,即在景德鎮購進素白瓷半成品,運至廣州後再在外國洋行附近設立瓷廠,直接在歐洲商人的監督與指導下進行彩繪。

清雍正 廣彩西洋人物紋盤 私人收藏

應運而生的廣彩,其獨特加工方式就在於這種異地彩繪方式。據清代劉子芬《竹園陶說》中記載:“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徑越廣州,清中葉海航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文中說的即是將景德鎮燒成的白瓷直接運到廣州再進行釉上彩繪的背景與過程,不僅滿足了外銷需求,也提高了成品率。

清雍正 廣彩山水塔橋雁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裝飾題材

雍正時期的廣彩,是在景德鎮運來的白瓷器上進行再加工裝飾。白瓷的胎釉特徵、品質及精細度等雖與當時五彩、粉彩瓷相一致,造型規整,製作講究,但在構圖、畫法、彩料、呈色方面還是展現出了較為獨特的風貌。

清雍正 廣彩紋章紋盤 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藏

雍正時期的廣彩因處於摸索發展階段,故山水、人物、花卉等紋飾與當時景德鎮窯所產琺琅彩、五彩、粉彩風格相似,構圖疏朗,留白較多。較具特色的是寶塔紋,遠處為高塔,近處為樓閣,彼此遙相呼應,且構圖模式化,在各類器物上的表現形式十分固定。

清雍正 廣彩紋章紋盤 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藏

繪畫技法上也有獨特之處,如亭樓柱子採用網格線的畫法來表示明暗關係,而景德鎮窯則採用的是渲染法雍正廣彩上的裝飾題材內容,既有中國傳統的人物紋、花鳥紋、山水紋等,也有特別定製的西洋圖案。其中尤以紋章紋為代表。人物紋分中式與西式兩種。花卉紋是雍正廣彩瓷器中運用較多的裝飾題材與內容。或為邊飾,或為主題圖案,曼妙多姿,令人賞心悅目。常見散點分布的折枝花式,構圖靈活多變。也有的與鳥兒組合在一起,畫工極為講究,富有時代特點。

清雍正 廣彩紋章紋杯 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藏

山水紋,亦分中國式與西洋式。中國式山水構圖大同小異,具有較為程式化的方式。西洋式山水紋盤邊場景模仿英國版畫,描繪了倫敦風景,堪稱為此類紋樣的典型代表。紋章紋,也稱徽章紋,是代表歐美國家皇室、貴族、社團、城市、軍隊首領等權力、地位、身份的圖案。瓷器上的紋章紋最早出現在明晚期,被繪製在歐洲人向景德鎮訂製的青花瓷上。雍正廣彩瓷中也有繪製紋章紋的,有的有年代記載,有的有訂單記錄,還有的是為結婚而專門訂製的,因此備受人們重視。目前所見雍正廣彩紋章紋,多繪製於盤類器物上,此外在杯、碟類器物上亦偶有所見。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原文作者:楊俊豔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2月刊《模擬中創新——探析清代雍正時期的廣彩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